劉明

摘要: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人們愈加重視傳統養生活動項目的發展,既起到強健身體的作用,也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而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養生活動項目,逐漸在各大學校中引入太極拳選修課程,旨在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了解太極拳,并堅持太極拳學習。在傳統太極拳教學中,學生學習意識較為薄弱,同時學生未能掌握太極拳技術,導致太極拳教學質量降低,因此為了提升太極拳教學質量,可在實際教學中采用“體操式”教學法,實現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既達到傳承太極拳的目的,也達到教學質量提升的目標。立足于此,本文總結太極拳教學現狀,闡述“體操式”教學思路,進而運用“體操式”教學法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太極拳教學;“體操式”教學法;教學質量
太極拳作為我國歷史傳承悠久的養生運動項目,在生活節奏較快的今天,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越來越多的人只聽過太極拳,而非接觸太極拳,久而久之,使得太極拳運動項目傳承面臨斷層危機[1]。現階段,參與太極拳運動項目的人數越來越少,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人們逐漸關注到傳統養生運動項目,各大學校借助此“東風”設置太極拳課程,推動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實現太極拳的有效傳承。且運用傳統太極拳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應重視太極拳教學方法的創新,利用新型教學方法實現有限時間內取得最大成效的目標,促使學生喜愛太極拳運動,并堅持太極拳運動項目[2]。“體操式”教學法借鑒于體操技術學習方式,將傳統太極拳的弧形運動模式以及速度較為緩慢的動作技術予以轉變,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簡化,促使學生快速掌握太極拳動作技術,達到學生的學習訴求,進而提升太極拳教學質量。
一、太極拳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法滯后
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且呈現正向相關性,即良好的教學方法可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若教學方法滯后,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教學方法的作用。現階段,針對太極拳動作技術的教學中,大部分地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滯后,多采用演示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依據教師所演示的動作進行模仿學習。且體育教師進行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時,主要將自身作為主體,實施教學活動,同時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制定等方面,未曾重視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學習成效,導致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學生實際情況脫節,教學質量降低,未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3]。在體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對太極拳各種動作技術要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僅僅要求學生能夠完整地將太極拳動作技術完成,忽視對學生不規范動作技術的糾正過程,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就某高校參與太極拳項目的30人進行調查,其中有6人姿勢不正確、路線不清楚,占比為20.00%;有8人虛實較不分明、前后不連貫,占比為26.67%;有10人速度較不均勻、動作不圓滑,占比為33.33%。教師在有限的課堂中無法實現對學生動作技術的規范,導致太極拳教學質量不佳。
(二)學生興趣不高
太極拳為我國傳統養生運動項目,最大的特點為動作技術緩慢、柔中帶剛,與現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有較大的差異,青年人對于太極拳的學習興趣較低。而在學校中推行太極拳運動項目,學生對太極拳運動項目有著錯誤的認知,認為該運動項目已經“過時”,且無法滿足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競技性需求。大部分學生學習太極拳主要因為課程較為輕松,學分獲得較為容易,真正意義上對太極拳感興趣的學生較少,在太極拳學習中,學生僅機械性的學習教師的動作技術,對于太極拳中蘊含的精神未能充分領會,也未能在課后進行鞏固練習,導致太極拳動作學習不連貫,僅能夠記住簡單的動作[4]。
(三)缺乏專業教師指導
在實際的太極拳教學中,對于教師的太極拳動作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高校在推廣太極拳運動項目時,僅由體育科目的教師擔任,而非專業人士擔任太極拳課程教師,教師對于太極拳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掌握不牢固,使得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無法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無法學習太極拳運動項目中蘊含的精神文化,無法實現高效的繼承,降低太極拳教學質量[5-6]。
二、“體操式”教學思路
太極拳動作技術與體操動作技術一樣,均是由多種動作技術組合而成,太極拳動作技術與體操動作技術的最大區別在于動作速度與連貫性方面,相比較于體操動作技術,太極拳動作技術較為緩慢,完整的一套太極拳動作耗時較長,而且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多為弧形動作技術連接,缺乏節奏感。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難以實現太極拳的有效學習,無法牢固掌握太極拳的動作技術;為了提升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效果,借鑒于體操動作學習技巧,賦予太極拳動作技術節奏感,增強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貫性,形成連貫記憶,進而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的有效學習[7]。在這種思維下,應將24式簡化太極拳動作技術予以分解,編碼,在教學中將太極拳各項動作技術的分解情況、編碼情況進行講解示范,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太極拳動作技術練習,且在練習中,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動作失誤予以糾正,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太極拳教學效果(見圖1)。
三、“體操式”教學法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
(一)太極拳動作技術
在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中,由淺入深將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功,第二部分為太極拳基本動作,第三部分為太極拳基礎套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就太極拳基本功進行講解,主要包含手型、步法、腿法等,其中手型分為掌、拳以及勾;步法分為五種,即上步、撤步、跟步、退步、側行步;腿法分為分腳、蹬腳兩種。太極拳基本動作由基本功組合而成,主要有7種,即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攬雀尾、倒卷肱、云手、左右穿梭、搬攔捶;太極拳基礎套路由基本動作形成,為24式簡化太極拳。
(二)節約太極拳教學時間
太極拳的動作較為緩慢,在以往的教學中,為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設置16課時,開展教學活動,按照太極拳動作技術的難易程度分配課時,即太極拳基本功學習占據3課時,太極拳基本動作學習占據4課時,太極拳基礎套路學習占據9課時,太極拳基礎套路所占課時較多,比重較大,其為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重點內容。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所占據的總課時比重較大,且取得實際教學效果不佳[8]。為了改善這一現象,運用“體操式”教學法,其將太極拳動作技術予以轉變,從緩慢柔和的動作技術轉變為快動作完成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生理特點,促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太極拳動作技術,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利用“體操式”教學法調整課時,即太極拳基本功學習占據2課時,太極拳基本動作學習占據2課時,太極拳基礎套路學習占據6課時,共計10課時,較之傳統太極拳課程課時減少了6課時,為其他教學內容增加了6課時,有效地緩解了高校教學時數少,教材內容多的矛盾,對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
(三)正確動作技術快速掌握
太極拳動作技術簡單到復雜,且動作技術具有柔和、緩慢、輕靈的特點,需要學生靜下心進行學習,但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導致學生對于太極拳動作技術存在的短期記憶,學生未進行鞏固練習,則會忘記動作技術,降低太極拳教學效果[9]。而且太極拳運動具有重心移動、上下肢協調、方向路線不斷變化的特點,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中,無法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的有效學習,掌握效果不佳。通過對30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動作技術評分較低,平均分數為70.95分,主要由專業教師集體評分。而在進行“體操式”教學法后,學生的太極拳動作技術評分出現了明顯地提升,平均分數為80.24分,由此說明,“體操式”教學法可提升學生的動作技術質量,另外了解到,在實施“體操式”教學法后,學生的動作技術規范性得到提升,即有30人姿勢正確、路線清楚,占比為100.00%;有29人虛實分明、前后連貫,占比為96.67%;有28人速度均勻、動作圓滑,占比為93.33%。究其原因,“體操式”教學法將太極拳動作技術予以分解、簡化,將原本的慢動作轉變為快動作,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太極拳弧形動作向方形動作的轉變,促使學生能夠將動作技術更好的牢記;將復雜地動作線路轉變為簡單的線路,有助于學生牢記動作線路的變化,且通過反復多次的練習,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太極拳動作技術,進而完成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學習。
(四)增強學生自信心與學習興趣
針對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抱有敷衍的態度,且對太極拳動作技術學習興趣不佳,而在太極拳動作技術的教學中轉變教學方法,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激發,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太極拳運動項目的學習中。“體操式”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結合體操教學的特點,賦予太極拳教學節奏感,以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節奏感帶動學生進行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學習,增強學生記憶力。在“體操式”教學中,通過對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分解,促使學生快速掌握復雜多變的動作技術,滿足學生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將學習自信心代入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實現學生整體學習成績的提升[10]。“體操式”教學方法將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簡化,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實現太極拳運動項目的繼承,且有助于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練習,并該項運動普及,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太極拳運動項目的學習,同時也可鼓勵學生將太極拳運動項目普及給自己的家人,促使學生堅持太極拳運動項目的鍛煉,且帶領身邊人一起鍛煉,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全民健身。
(五)加強師資建設
在太極拳教學中,應重視師資力量的建設與運用,明確師資力量是實現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學校需加強太極拳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太極拳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應加強對其他體育科目教師的培訓工作,增強教師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進而實現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促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太極拳中蘊含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增強太極拳教學成效。另外學校可以聘請太極拳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太極拳教學,促使學生接受專業動作技術學習,進而實現學生動作技術的有效規范,提升學生太極拳學習成效[11]。在以往的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中,教師未能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太極拳的課堂教學中,大大降低了學生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學習效果。在“體操式”教學,教師積極引進多種教學模式,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方法的豐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太極拳理論知識以及運動項目中蘊含的精神文化。例如:太極拳教師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開展“體操式”教學時,將太極拳分解動作視頻予以播放,促使學生在直觀地了解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師及時給予學生講解,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太極拳動作技術,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另外教師可將每位學生的太極拳動作技術練習過程予以拍攝,并予以播放,讓學生自行找出動作技術練習中存在的不規范動作,教師及時為學生進行講解、糾正,實現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六)對“體操式”教學的評價
應重視評價機制的建設,通過對“體操式”教學進行評價,能夠及時了解“體操式”教學成效、問題,并加以總結,不斷完善“體操式”教學方法,實現太極拳動作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因此,可在“體操式”教學方法實施一個月后,就該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成效進行調查,即“體操式教學法是否適合你?”、“體操式教學法是否提升你學習興趣?”、“體操式教學法是否幫助你實現太極拳動作技術的快速掌握?”、“體操式教學法是否提升你太極拳學習效果?”,給予肯定回答的學生依次為28名、25名、27名、29名,占比分別為93.33%、83.33%、90.00%、96.67%。由此說明,“體操式”教學方法獲得的評價較高,可被廣泛地運用在太極拳教學中,且有效實現太極拳運動項目的推廣普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該項運動的繼承人越來越少,人們對于太極拳的認知逐漸削弱,因此為了實現太極拳的有效推廣,應重視教育陣地作用的發揮,轉變教學方法增強太極拳教學質量,實現太極拳的高效繼承。“體操式”教學方法為新型教學方法,其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生理特點,逐漸簡化太極拳動作技術,促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太極拳動作技術學習,進而實現太極拳運動項目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煥盛,張傳來.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在24式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2020,41(01):134–135+137.
[2]徐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A].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9:4.
[3]陳陽光.分組教學法在太極拳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J].武術研究,2019,4(05):68–69.
[4]代紹尉.太極拳的教學方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09):87–88.
[5]趙會斌.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9,8(01):76–77.
[6]商楊.探究型教學法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8,11(36):84–85.
[7]雷耀方.高校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知識文庫,2018(15):179.
[8]王霞.高校太極拳教學工作的探討與建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0):44+46.
[9]楊君建.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方法研究與評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13):86–87.
[10]馮琦.高校太極拳“四階”分段式教學法芻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8):37–38.
[11]吳輝.寧夏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0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