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 王海英

2020年7月15日,幼兒園教師王某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故意傷害罪一案在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據檢察機關工作人員介紹,2017年2月,因家庭矛盾,王某購買亞硝酸鈉投入其丈夫的水杯,致使其丈夫中毒并構成輕傷;2019年3月,因為與同事產生矛盾而意欲報復,王某將亞硝酸鈉投入該同事任教班級幼兒的食物中,致使20多名幼兒中毒,1名幼兒死亡。王某的行為給幼兒及其家庭帶來巨大傷害,嚴重損害幼兒教師的形象,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此案件中有一事實須引起關注,王某在向幼兒投毒之前,曾以同樣的方式傷害其丈夫,但是這一行為并未引起相關機構及幼兒園的重視,給王某再次犯罪并傷害幼兒可乘之機。近些年,為保護兒童合法權益,國家三令五申各地嚴懲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犯罪,但由于相關措施“重事后懲治而輕事前防控”,托幼機構工作人員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仍時有發生,其中不乏虐待兒童的“慣犯”。
為從源頭減少此類惡性事件的發生,積極促進托幼機構安全建設,有必要結合當前國家司法改革的趨勢,加強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的從業查詢,把好從業人員入口關。
從業查詢是托幼機構應承擔的工作職責和法律義務
托幼機構以0~6歲嬰幼兒為服務對象。嬰幼兒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充滿好奇心、求知欲,但是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托幼機構必須為其提供安全、健康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對空間環境、物質環境而言,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對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最大。一旦危險人員或潛在危險人員混入托幼機構并發生侵害嬰幼兒的行為,將給嬰幼兒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因此,托幼機構有責任加強管理,在組織本單位人才招聘、考核時,對包括教師、保育員、廚房工作人員、保安等在園工作的所有人員開展從業查詢,確保錄用的員工品行端正、心理健康且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為嬰幼兒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開展從業查詢不僅是托幼機構的工作職責,更是托幼機構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2019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向社會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明確提出,招聘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的從業人員時,用人單位應當對應聘者進行從業查詢;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的各類組織應當定期對本單位在職人員進行核查,凡是具有嚴重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記錄的人員,一律實行從業禁止。
按照該法的要求,托幼機構一方面要對應聘人員進行從業查詢,拒絕有違法犯罪行為記錄的人員進入托幼機構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其原有工作人員的管理并定期核查,對存在違法犯罪行為的工作人員予以解聘或辭退。這是托幼機構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若托幼機構未對招聘人員進行從業查詢,導致有犯罪記錄或者違法犯罪行為的危險人員進入托幼機構工作,一旦發生惡性事件,則托幼機構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托幼機構從業查詢內容應凸顯托幼行業的特殊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社會人員從事教師職業的底線有明確規定:“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能取得教師資格;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喪失教師資格。”托幼機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必須符合這一底線要求。對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的從業查詢中還必須包括是否受過刑事處罰,尤其要關注是否存在性侵、暴力傷害、虐待、拐賣兒童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經查詢發現應聘人員存在犯罪行為,尤其是有侵害過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堅決禁止其進入托幼機構從事任何工作。在從業查詢時,托幼機構要注意查看應聘人員何時何地因何原因受過行政處罰、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凡是涉及虐童、性騷擾等行為的應拒絕其從事托幼機構相關工作。
此外,托幼機構從業人員尤其是教師,其工作具有較強的情感性,與嬰幼兒互動時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穩定的情緒、健康的心理對于教師等從業人員特別重要。在大量虐待兒童的案件中,行為主體明明知道虐待兒童會對兒童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傷害,但由于其心理素質差、情緒不穩定、暴躁易怒,在工作壓力大、幼兒哭鬧、同事矛盾等外部刺激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因而產生虐童、投毒等極端行為。在從業查詢中,托幼機構還要關注并查詢應聘人員和在職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
英國學前教育機構的從業人員資格審查明確規定:凡是因精神問題而未被定罪、殘疾狀態下犯罪而被指控、與不合格人員共同居住的社會成員不得從事幼教工作。如有條件,托幼機構也可以對上述內容進行查詢。
托幼機構從業查詢的實施需要多方面的社會支持
從業查詢對于維護托幼機構安全、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從業查詢僅僅依靠托幼機構單方的努力往往難以實施,需要依賴于司法系統、社會公眾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和技術支持。
目前,從業查詢中涉及犯罪記錄信息的查詢,一般由社會成員個人攜帶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前往戶籍所在地派出所申請出具相關證明。廣東省、青島市已經開發網絡在線查詢平臺,為求職者提供便利條件。但美中不足的是,青島市關于犯罪記錄信息查詢僅限于青島市常住人口,流動人口仍舊無法查詢;廣東省犯罪記錄信息查詢也存在戶籍和時間限制。因此,犯罪記錄信息查詢只能發現一定時間期限內有犯罪記錄在案的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記錄。鑒于此,托幼機構除了請個人出具犯罪記錄查詢結果外,還可以通過公布新招聘人員信息的方式,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舉報,以彌補當前官方犯罪信息查詢的不足。
對于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查詢是當前社會工作中的盲點。目前,沒有專門的社會組織可以出具權威的心理健康證明。因此,我們呼吁各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聯合醫療衛生服務部門,成立托幼機構從業人員心理篩查和督導機構,負責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心理篩查。對于心理較為脆弱或情緒起伏比較大的社會成員,不建議其從事托幼服務行業。同時還應及時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并進行疏通,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在專門性機構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托幼機構在招聘工作人員時要特別關注應聘人員對嬰幼兒的喜愛程度,并以此作為一個重要錄取標準,而不僅僅局限于外在可見的學歷、證書等硬性條件。
隨著我國“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和家長對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視,社會公眾對托幼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將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在這種勞動力供需失衡的背景下,部分不法分子可能會乘虛而入,托幼機構管理人員必須提高警惕,加強從業查詢,確保素質良好的社會成員進入托幼服務行業,以此滿足社會需求,提高保教質量。我們也期盼國家能夠在學前教育立法中明確托幼機構從業查詢機制,為托幼機構及相關部門實施從業人員管理工作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