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今年新冠肺炎的爆發給世界各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大眾健康影響和經濟損失。國內在黨和政府的英明指揮下,疫情得到控制,我國這幾個月抗“疫”中發現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比成人少且多為輕癥。
近來國外報道了一些兒童因新冠病毒感染造成了嚴重并發癥的病例,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病”。
據英國媒體4月28日報道,過去3周英國倫敦和其它地區發現很多兒童不明原因高燒,精神不好,全身皮疹,淋巴結腫大,與川崎病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之后,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法國等國也報道了類似“川崎病”癥狀的兒童,且這些孩子檢測新冠病毒均為陽性。與普通川崎病不同的是,這些孩子會出現呼吸困難,不少還被送進了重癥病房搶救。那么,新冠疫情下我國是否也有這種情況?
我們在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川崎病協作組的群里調查,全國各地都沒有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發現川崎病突然增多,我又詢問了日本的通道,得到的答復也是沒有突然的川崎病增多,更沒聽說因為新冠病毒感染造成川崎病出現危重情況。那么這些歐美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并發了川崎病?
什么是川崎病,我們國內需要特別注意嗎?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我國兒科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病之一。是一種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該病1967年由日本醫生川崎富首次報道,全世界60 多個國家陸續報道,以亞裔兒童更多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什么大家關注川崎病?
一是因為日本及我國北京、上海及臺灣的流行病學研究均顯示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
二是這個病屬于一種血管炎,發病時伴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臟冠狀動脈炎癥及損害最常見,未經正規治療患兒冠狀動脈并發癥的發生率達25%,嚴重者或延誤治療者可以引起患兒的冠狀動脈瘤,引起急性期死亡或遺留長期的冠狀動脈后遺癥,成為兒童最常見的后天性心臟病,嚴重影響患兒及其家庭的身心健康;
三是雖然對川崎病的病因還不了解,但有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支持可能為一種或多種目前還沒有被認識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易感人群引起了免疫異常。

感染是誘因,如果被感染的孩子攜帶了易感基因,就會發生免疫系統紊亂,造成血管炎。以往報道的感染因素非常多,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等,達20多種。至少2~3 篇研究報道冠狀病毒感染也會造成川崎病的,所以歐美國家的這些孩子說不定就是川崎病。
為什么我國和日本沒有這種現象呢?
我覺得這可能與亞裔人群和白人的易感基因不同有關。白人孩子攜帶了這種特殊的川崎病易感基因,所以感染冠狀病毒后就誘發了川崎病的表現;而亞裔兒童沒有這個易感基因,所以可能即使感染也不會發展成川崎病。當然這只是推測,還需科學驗證!
雖然川崎病病因不清,但一旦診斷后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迅速改善癥狀,并且使其冠狀動脈并發癥的發生率由原來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極大地改善了患兒的預后。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及家長對該病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川崎病的關鍵。
川崎病至今沒有特異性的檢驗或者診斷方法,但川崎病診斷并不難,它有比較特異的臨床表現,只要想到該病多數能夠及時診斷。
目前公認的川崎病診斷標準主要參考以下6個方面的表現:
1.持續發熱5天以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般在3~4 天左右就會退熱,川崎病一般要發燒5天以上,患兒體溫多可高達38℃以上甚至40℃,一般狀態不佳,食欲不振,精神不好。
2.雙眼球結膜充血。占全部患者的86%~90%,雙眼結膜充血,但沒有眼部的分泌物。
3.口唇改變。口唇紅腫潮濕、口腔黏膜彌漫性發紅、口唇皸裂、楊梅舌。
4.多形性皮疹。患兒皮疹呈現多形性,沒有水皰或痂皮,皮疹或漸漸消退或形成更大的斑。另外一個早期診斷的關鍵是:在發熱的同時,其他部位出現皮疹之前,在卡介苗接種部位出現明顯的紅斑。
5.四肢末端的改變。急性期掌心和腳心出現紅斑占87%~95%,硬腫占75%~76%;發病的第10~15天開始出現手指和腳趾自甲溝開始的片狀脫皮。
6.頸部淋巴結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癥狀與進行性的發熱同時出現或在發熱之前出現,逐漸腫大到雞蛋大小,患兒因為頸部淋巴結痛而引起注意,但其特征是非化膿性腫大。該癥狀是所有主要癥狀當中最不常見的一個。
以上6 個主要癥狀中只要出現5 個就可以診斷為本病。如果不足5個,但通過超聲心動檢查或心血管造影檢查證實了冠狀動脈瘤或動脈擴大,在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礎上,也可確診為本病。
川崎病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愈。唯有不到5%兒童發生心臟冠狀動脈損傷,需要長期治療。但本次歐美類似“川崎病”癥狀的兒童,即使按照川崎病正常治療,很多仍然癥狀很重,有的甚至無法痊愈,與以往也不符,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