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很多冠心病患者來說,心臟支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心臟供血、挽救生命。但是,作為患者也應了解心臟支架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再狹窄的危險因素,防微杜漸,方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1.支架內血栓 安放心臟支架后可能引起支架內血栓,容易造成嚴重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2.支架貼壁不良 導致支架和血管壁不但非完全貼壁,而且可能完全分離,甚至讓支架外的冠狀動脈呈現瘤樣擴張,或者會形成動脈瘤。
3.急性冠狀動脈閉塞 一般手術過程中或者離開導管室前會出現,也有可能發生在術后24小時。可能是來源于壁內出血,支架內血栓、斑塊或者支架結構受到壓迫。
4.冠狀動脈破裂 可能會在心臟支架植入過程中出現,主要是因為支架或后球囊選擇偏大或者植入后擴壓力過大所引起的。
5.出血 是導致死亡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大出血時會直接引起死亡,出血后停止使用抗生素也會引起血栓事件。
所以,心臟支架手術必須慎重,一般來說,患者冠狀動脈主血管狹窄達75%以上,有“一走快就胸部疼、一歇就好”等缺血癥狀,且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前提下,才考慮放支架。
對患者來說,并非放完支架就“一勞永逸”了,必須提防支架再狹窄。有患者放支架后感覺很好,胸疼胸悶癥狀消失,但過一兩年后,發現又重新疼、悶了。心臟造影顯示,支架處重新出現了狹窄。
現在90%使用的都是藥物涂層支架,再狹窄幾率是5%~8%。支架再狹窄主要由四個原因造成:
其一,放支架過程中需要對血管進行擠壓擴張,這本身是對血管的一個損傷過程,如操作不當,可引起血管內皮、平滑肌等血管組織的過度增生,導致支架內出現狹窄。所以,支架手術必須由有經驗的專家操作。
其二,不少患者術后對發病危險因素控制得不好,如血壓、血脂、血糖仍居高不下,生活方式依然如故,抽煙喝酒、大魚大肉、運動少,最終支架處重新出現了硬化斑塊,形成了新的動脈粥樣硬化,出現再狹窄。
其三,少數病人病變部位較長、血管細,甚至出現了分叉病變,這時也容易出現再狹窄。

其四,支架血栓也容易造成再狹窄。有1%~2%的患者,會在放置支架1~2年甚至幾個月乃至幾天后,在支架位置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為此,患者需要在放支架后長期吃阿司匹林、波立維等藥物,以防范血栓形成。但有20%左右的患者波立維無效,因為波立維需要經過一種肝臟的酶代謝后,才變成有活性,才有抗血小板、血栓功能。如果患者體內這種酶代謝力不足,無法將波立維變為有活性的形式,此時就要換藥,換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辛伐他丁。
1.堅持服用藥物 心臟支架手術后需要服用藥物,但用藥時會帶來不同的副反應,比如嗜睡或全身無力,對此不必過于擔心,這是正常現象。若是胃腸道或其他部位出現了強烈不適感或出血,則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更換其他藥物。
另外,術后若患有其他疾病,需要停止用上述藥物、治療其他疾病時,必須先咨詢心臟科醫生。
2.堅持定期做檢查 安裝心臟支架后,每6個月需復查血壓、血糖、血脂以及血液粘稠度,這樣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有充足睡眠,避免吃高脂肪、高油分以及高鹽食物,戒煙酒,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若出現胸口悶痛氣促或心前區疼痛,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