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是由缺血、神經病變和感染三種因素協同發生作用所致。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患糖尿病足的風險高達40%。
糖尿病足早期可表現為雙腳皮膚瘙癢、怕冷、發白或發紫,肢端刺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走路時像踩在棉花上一樣;后期在行走時出現下肢疼痛,必須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行走;休息時下肢也疼痛,甚至疼得徹夜難眠。最后,足部皮膚發生潰爛、壞死,創口久久不愈,壞死可深至肌腱、韌帶以及骨頭,嚴重時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潰瘍導致的局部組織破潰、感染,可引發骨髓炎、壞死等,治療非常的困難;還會誘發其他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甚至導致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現腳麻癥狀,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定要到醫院找醫生查清楚。如果發現因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神經病變導致的腳麻癥狀,需要積極治療,使用藥物疏通血管,改善神經,進而避免潰瘍之類的嚴重病變。
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基礎,同時還要控制好血脂和血壓;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醫院檢查足背動脈和神經肌電圖,及時發現情況,盡早治療。此外,生活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糖尿病患者應選擇柔軟、舒適、通氣性好、鞋頭寬大的平跟厚底鞋,如千層底鞋。鞋的松緊度要適宜,應比原先鞋碼大一碼。穿鞋前,應檢查鞋里是否存在粗糙的接縫或異物。在襪子的選擇上應選寬松、柔軟的棉襪,建議每天換洗,亦可將襪口剪掉一截,使襪筒更加寬松,避免赤腳行走。如果足部有畸形,建議使用特制的鞋墊或腳趾矯形器。避免足部壓力增高或磨破,引起足部感染。
足底穴位按摩能夠緩解足底血運,而且還能刺激腦干網狀系統,有利于調節血糖。同時可以感知足背動脈的搏動、皮膚溫度及彈性。穴位常選用涌泉、太溪、隱白、太沖等。按摩動作要輕柔,手部保持溫暖,避免大力揉搓。糖尿病病人由于植物神經病變,出汗減少,足部皮膚干燥,特別是足跟部,容易出現皸裂,并可進一步形成潰瘍,繼發感染。每天涂抹甘油類潤滑劑,并輕柔而充分按摩皮膚。如為汗腳易致真菌感染,可用醫用酒精擦拭足趾縫間。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覺神經病變,足部感覺減退、消失,形成無知覺足,使足部保護性反射喪失。因此,不能使用熱水袋、電暖寶、暖身貼等取暖,以免燙傷。如足部無潰爛,可堅持泡腳10分鐘,每日一次,水溫以37℃~40℃為宜,或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足浴,有利于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洗腳后應用干凈、柔軟、吸水性好的毛巾將腳輕輕地擦干。如果毛巾質硬粗糙或者用力過重,均易造成足部皮膚不易查覺的損傷。擦腳用的毛巾最好為白色,以便及時發現是否有血跡或者膿跡。
從足背到足底仔細檢查,特別是要注意足趾縫間,必要時可借助鏡子或家人幫助。注意足部皮膚是否有水皰、擦傷、裂口局部皮膚是否有紅腫,注意是否有胼胝、雞眼,如發現有任何異常,病人應立即到醫院就診;注意趾甲是否過長、過厚,趾甲過長易裂而傷及甲周圍組織,剪趾甲時光線要好,病人視力較差或手發抖時應由家人幫助修剪。趾甲不要剪得太短,不要太靠近皮膚,一般剪到與趾尖同一水平即可。如果剪趾甲傷及皮膚,或發現趾甲有剪裂、顏色有變化、甲周皮膚紅腫,應去醫院就診。
總之,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積極良好的足部護理可有效降低神經病變、足潰瘍及感染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