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女士的父親前段時間不慎摔倒骨折,骨折還沒好又患上了氣管炎。她和丈夫把父親抬下樓送到醫院,醫生診斷后說需要連續輸液5天。當天在醫院輸液完畢后,她對護士說:“明天你們能不能派個護士到我家給老人輸液呀?老人上下樓實在太不方便了?!?/p>
遭到護士拒絕后,劉女士趕緊說:“放心吧,虧不了你,去一次另外給你紅包?!?/p>
護士解釋說:“不是這個意思,醫院有規定不能上門輸液,主要是考慮到家里輸液不如在醫院安全。”
“只要藥在醫院輸一次沒問題,在哪里輸液不都一樣嗎?護士只需到家里扎上針就可以走了,我們自己會拔針管。”劉女士認為是護士在找借口。
隨后,周女士又找了附近幾家小診所,可小診所也不愿意上門輸液,一家雖然答應上門輸液,可要和劉女士簽訂輸液協議,約定輸液中出現意外事故不負責任。
對此,劉女士滿腹牢騷:“沒想到上門輸液會這么難,真的有那么多危險嗎?”
一些社區醫生說,他們常接到要求上門輸液的電話,“我們一般不提供上門輸液服務,碰到特殊情況,如老人行動不便,兒女又不在身邊,確實沒有其他辦法的,我們才答應去輸液。”
有位社區醫生告訴我,有一次,社區一位40多歲的病人,因腦出血導致半身不遂,家里沒人,打電話要求家庭輸液,社區醫務人員寧愿用輪椅把他接到社區服務站,抬著上下樓,都不敢提供上門輸液服務,“只圖個安全保險”。
針對患者家屬的誤解,他說:“我們不是怕麻煩也不是嫌累,主要是安全隱患太大;不出問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出了問題,就是我們醫務人員的責任,我們負不起這個責任。”
很多人認為上門輸液省事,覺得在家環境好、自由,還有家人照顧,但是好多人不了解在家輸液存在的醫療安全隱患。
在醫院,有各種醫療設備做保障,真出現問題了,醫生可以應對,做出及時的處理??缮祥T輸液時都是背著一個簡易的藥箱,只能針對突發事件給予簡單處理。而且,由于出診時間有限,只能在掛上針后陪護病人20~30分鐘就得走,不像在醫院那樣,隨叫隨到。

藥物的不良反應都是未知的、無法控制的。由于患者的體質不同,很多人對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反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的病人雖輸相同的藥,可能第一天、第二天甚至第三天都沒事,但第四天卻突然發生了不良反應。這時如果在醫院,醫生就能夠對其做出更好的治療,在家里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
擔心出事,即便勉強上門輸液,社區醫生所輸的藥物也大多是溫和性的或是保健品一類的藥物,臨床觀察沒有出現過過敏現象的藥物。對于抗生素等藥物,必須到醫院接受臨床觀察。
既然上門輸液存在風險,而患者又確實需要,簽訂免責協議有效嗎?
這些所謂的免責條款并沒有法律效力,只是個心理安慰罷了?,F在醫患關系這么緊張,更何況家庭輸液是在非醫療場合,真正出事了,沒有法律保護,全是醫生的責任。
大家都有過陪家人或朋友到醫院輸液的經歷。輸液時,護士不停地來回走動,觀察每個患者的反應,嘴里不停地重復著輸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醫院輸液,護士尚如此謹慎,在家庭輸液中沒有了護士的看護和叮囑,隱患就會隨之而來。
很多藥物需要儲放在專門的儲存室內,屬于現取現用型,并且注射時也需要在無菌狀態下完成。而很少有人會對家里進行專門的消毒,有的患者還會因怕冷、怕光而緊閉門窗,空氣流通也不算好。因此,在家庭輸液過程中藥物更容易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由此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的概率也就增加了。
不利于病情的觀察。由于患者家屬缺乏醫學常識,當患者出現胸悶、氣短、心悸、氣促等癥狀時,家屬容易忽略患者的異常,從而延誤及時糾正。一旦發生問題,搶救又會因地點、時間等因素而受到相應的延遲。
在輸液過程中,病人常出現的反應有發熱、肺水腫、空氣栓塞等。這主要是由于體質迥異,藥物、注射器被污染,或操作不當等多方面原因引發。上門輸液,醫生由于時間有限,不可能全程看護,病人一旦對藥物產生發熱、肺水腫等反應,不及時救治,極有可能威脅患者生命。而有些病人還對藥物產生過敏反應,一旦發生,上門所帶的藥品和醫療器具很難應對。
藥物本身具有配伍禁忌,非醫務人員通常會認為只要把藥物輸入體內就會達到藥效,也就不會注意藥物配伍和輸液順序,只會一瓶接一瓶地用,直到輸完為止,這樣就有可能出現藥物沉淀或堵塞輸液管的情況。而在醫院,有“三查七對一注意”制度,按順序用藥,避免有配伍禁忌的藥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