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居李阿姨常以女兒為榮:“我家小菊從來不貪玩,晚上在家都是寫作業,有時我一覺醒來她還沒睡呢!”小菊學習頗自覺、刻苦,去年中考成績全校名列前茅,順利進入市重點。2個月前,小菊時常咳嗽、低燒,吃點感冒藥就好了,李阿姨也沒在意。一天,小菊在學校的體能測試時突然暈倒,急送醫院,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不得不休息一個月。
李阿姨捶胸頓足,后悔莫及,只關注孩子成績,卻對其健康隱患一無所知。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毫不吝嗇,慷慨解囊。有的給孩子報讀各種興趣班,擁有幾十個證書仍不滿足;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家長仍不惜血本,想方設法進重點學校、重點班,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反而害了孩子;一些家庭經濟因此不堪重負,孩子亦苦不堪言。可是,不少孩子的成長并沒有達到預期,甚至有的被父母“逼”得弱不禁風而自殘、輕生。
42年前(1978年),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都被尊稱為“神童”。結果卻幾乎全軍覆沒,有的出家為僧,有的當年即被學校責令退學,沒有一個成為科技精英。雖說贏在了起跑線上,卻后勁不足,教訓深刻。
“知心姐姐”盧勤曾告誡家長:“人生是馬拉松,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而把孩子當成學習機器,更不能因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孩子能否成才,并不在于上名校,而取決于綜合素質。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不能只注重成績,把孩子當作學習機器而對其健康茫然無知,以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