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養腳永不老”。人的雙腳,每天奔波勞碌,是身體最累的部位之一。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分布著人體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通過適當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
因此,注重腳部養生對健康大有裨益。日常生活中,除了泡腳養生外,還應注意雙腳衛生、定期修剪腳趾甲、選擇合適的鞋以及經常進行腳部按摩等,讓身體更加健康。
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系。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調節臟腑功能和增強體質的作用。
不過,熱水泡腳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因為泡腳時人體的血液循環和心率會加快,如果泡腳時間過長,容易增加心臟負擔,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到床上休息。
根據臨床證實,最佳的泡腳時間選擇在睡前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對身體最好;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如果泡腳水溫過高,容易導致腳部皮膚干燥,甚至干裂,引起疼痛和感染。尤其對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因泡腳引起感染,會導致傷口不易愈合,形成潰瘍。對于中風偏癱患者,由于患者肢體感覺較差,水溫過高容易燙傷。因此,不要用太熱的水泡腳,水溫最好控制在40℃左右。
除了泡腳養生外,保持雙腳的潔凈、干燥也是保持腳部健康的重要方法。不少人走路時腳會出汗,真菌在潮濕溫暖的環境非常容易生長,特別是在腳趾縫,長期如此就會有腳氣。因此,在日常清洗雙腳后記得擦干,特別要注意真菌最容易生長的腳趾縫。擦干后,可以在雙腳上涂抹一些爽膚粉,保持雙腳干燥。
在保持雙腳衛生的同時,還要定期修剪腳趾甲,避免腳趾甲太長嵌入肉里,引起疼痛和感染。對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應小心,剪趾甲時不要出現傷口。如果發現趾甲變色、變厚或者嵌入肉里,應及時就醫。如果足底出現大面積的硬皮、胼胝或雞眼,應請皮膚科醫生進行處理,不要自己動手。尤其是糖尿病和下肢循環疾病的患者,更不能自己修剪足部皮膚,對趾甲的修剪也要慎重,防止損傷趾甲的角質層和表皮,以免引起外傷、疼痛,甚至感染。
我們的雙腳有與人體各個臟器相聯系的穴位和相對應的反射區,經常按摩雙腳能促進人體的氣血流通,疏通經絡,消除足部疲勞以及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比如,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腳變得暖和起來;按摩承山穴可緩解腳酸、腳抽筋等癥狀;常按太溪穴可補養腎臟;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引火下行等。
不合適的鞋子很容易導致腳變形,從而對人體的內臟功能產生刺激。此外,盡量少穿尖頭鞋,因為長期穿尖頭鞋,會使腳部骨骼變形,腳尖反復受到擠壓會產生酸疼感。特別走路較多時,舒適的運動鞋才是首選。
長期伏案工作或坐辦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駝背,改正這種姿態的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刺激腳后跟。脊椎兩側的肌肉通過膀胱經與腳后跟相連結,刺激腳后跟可以改正駝背的姿態。辦法是用手指強力按壓腳后跟,直至感到疼痛時為止。
運動能夠鍛煉腳部肌肉,是保護雙腳的好辦法。最好每天堅持小腿和足部運動30~60分鐘,如提腳跟、伸膝勾腳、甩腿運動等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