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患者生命的尊重,以及對患者的人格、尊嚴、權利加以尊重,人人都有著平等的醫療權利,這就是醫學素養內涵的集中體現。從人文意識的滲透視角來看,其中包含了對患者的身軀健康關懷、心理健康關懷以及對生命的終極關懷等。本文主張在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醫學素養,不斷地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滋養,從而真正地對患者進行尊重并且關懷。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加快,醫學英語的學習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學生在對專業詞匯的學習與表達中,能夠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以及聽說與翻譯能力,從而加強自身對西方護理文化的了解。如今,醫學英語的學習不僅僅只是講解詞匯與語法,更多的是讓學生對比中西方醫學文化,從而構建起醫學生的人文意識。
【關鍵詞】醫學素養;人文意識;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劉安琪,內蒙古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不斷提升醫學素養是增強醫院文化建設的實際需求,也是促進醫療效勞質量、改善醫患關系等方面的需求,更是對人民大眾身體安康與促進醫院科學發展的實際需求。從現今醫院的發展形勢來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患者對于醫院的效勞并不稱心,導致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這是現今的社會熱點話題。醫患關系糾葛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醫務人員的醫學人文素養缺失,所以提升醫務人員的醫學人文素養是刻不容緩的。醫學人文意識在醫療中所起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人所說的“仁者仁術、懸壺濟世”強調的就是醫生的人文精神。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與醫學技術對于患者的疾病治愈、病情改善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開展醫學教育的過程中要提升醫學人文意識的重要性。
一、醫學人文意識
人文意識指的是做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與基本態度,其中就包括依據社會發展與時代需求,對個人與他人、社會以及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正確地對人自身的理性、意志以及情感等方面進行處理,促使每個人的智力、德行以及情感等多個組成部分能夠達到和諧發展的綜合素質。
醫學是健康所系,也是性命相托的科學,醫學的宗圣旨就是治病救人,維護人們的健康,這也就決定了醫學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人文學科特征。從醫學的發展模式來看,并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傳遞,更多的是將醫學人文素質的熏陶與個人的修養相結合。醫學生的人文意識不止如此,還需要與其自身特點相結合,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與自己從事的職業特殊要求相結合,能夠在掌握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基礎之上,不斷積累更多臨床經驗,還需要與未來的職業特色人文意識相符合。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
在現今的學校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意識教育。現今的學生大多是90后,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愛心與同情心比較缺乏,所以會有較多的人擔心在其參與工作之后,是否會以相應的道德觀與責任感勝任醫護職業,例如在工作中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正確地處理醫患關系等。現今的醫學院校課程設計還是更為重視專業課知識教學,開設的人文意識基礎課程是比較少的。醫學教育方式仍然采用的是生物醫學模式,在此模式教學之下,醫學教育更加注重對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所以就忽略了對醫學生的人文意識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會有著較重的功利主義思想,有著比較強的自我中心主義,相對而言,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就比較薄弱,對于社會的認知、理解能力較差。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具有系統性,是必須要學習的必修課,也是公共課程中學時比較多的課程。在進行英語知識系統化學習時,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等不斷提升。在現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人文意識教學,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改革之后的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更多地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交際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會發揮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很好地提升了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意識。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醫學生人文意識培養的方法
1.充分挖掘人文意識素材,樹立人文精神。學生所用英語教材的“Graceful Hands(《優雅的手》)”一文,講述了一位護士陪伴著一位臨終病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著多重的身份——母親、祖母、鋼琴教師,因為病人不愿意被家人看見自己最終離世的樣子,決定孤獨地離世。文中的“我”作為一名醫護工作人員,在病人的最后時光中陪伴其度過,在陪伴病人的過程中,她對于生命與責任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醫務工作者在職業發展中要比常人更多地接觸到死亡,所以這樣一篇有著“臨終關懷”意義的文章,能夠引起醫學生的思考與共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教學中以情動人,讓學生對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進行體會,從而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培養人文意識。在該單元的英語教學中,拓展材料還涉及“安樂死”的話題,這個話題的提出不論是外語學習還是內容本身,對于醫學生的學習來講都是一份非常好的教學材料,學生也可以對一些比較難以下定結論的話題展開討論,例如:對醫學技能與醫學知識的學習是否讓醫務工作者喪失了“人情味”?學生對此類話題展開討論,學生的職業態度與醫學價值能夠得到交流與碰撞,促使其不斷深入思考。
2.擴展課外內容,加強情感教育。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就需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輔助教材。現今信息化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網絡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選取一些主題比較健康向上、內容生動感人的閱讀材料進行學習,例如名人書信、演講以及新聞評論等內容。在對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加以引導,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為學生的醫學職業發展道路奠定重要的思想與道德基礎。例如,在教材中提到了“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日常生活,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僅僅是對一些日常生活知識的提及,但這對于醫學生來講是一個知識點“延伸”的話題,教師可以據此為學生作一場英語專業知識講座,也可以從醫務人員的角度對阿爾茨海默癥病人的關懷與治療展開相應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這種疾病會對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對該疾病有深刻的認識,并且了解該疾病導致個人、家庭以及生活產生的影響。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升人文意識的實效性。教育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知識傳輸,英語教學的開展也并不例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并且有意識地對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加以培養,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學習,學會彼此合作學習等,在英語教學課堂中逐步提升人文意識。上文中提到的阿爾茨海默癥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將醫學專業特長進行發揮,讓學生自己對背景知識進行介紹以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學生在學習"Prevention Treatment for Diabetes(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生活習慣進行引導,并且將相關的運動項目引入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開閱讀訓練,對文章提及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屬于哪類人進行判斷,從而對學生的閱讀分析以及捕抓信息細節的能力進行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開展相應的課題討論、辨析,從醫學的角度出發,針對一些不良習慣給予建議與意見。學生能夠對“健康”這一話題展開更多的英語知識點討論,還能夠對自己的專業特色加以表現,從而迸發出更多的新奇觀點。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活動中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思維處在高度活躍的狀態,有效提升了思考的空間,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啟迪,對于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學生人文意識的提升。
4.通過外語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外語教學的開展在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學生在對一門語言進行學習時,同時也要熟悉一種新的民族文化與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財富。大學英語教學對語法知識進行傳授,能夠在提升學生聽、說、讀以及寫的綜合能力的同時,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展現。學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能夠更加深刻地對民族文化本質特征進行了解,培養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并且促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拓展,多種能力得以提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對不同民族的價值觀進行認知,從而奠定相互溝通交流的基礎,這也是現今國際化發展背景之下醫學生自身必不可缺的能力。醫學教育開展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對人體可能狀態的感知能力,醫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與生命息息相關,對生命加以尊重與重視也是醫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在現今醫學觀念與醫學道德不斷更新的社會中,提升醫生自身的職業道德觀念,以及提升醫學生文化素養更是迫在眉睫。大學英語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要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發展,還需要重視對醫學生的人文意識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將英語教學教書育人的作用加以充分的發揮,促使醫學生的醫學素養得以提升。
四、結語
醫學既是一門學科,同樣也是一門藝術,而從事醫療護理的人員可謂科學家與藝術家的集合體。醫患之間的溝通最主要的就是心靈之間的溝通,從醫學素養以及人文關懷發展的角度來講,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當下,唯有在工作中做一名有溫度的醫務工作者,才是真正的德藝雙馨。醫務工作者要與患者之間心連心,對每一位患者都要給予尊重,用自己溫暖的手與柔軟的心,以及愛與知識對每一個生命進行守護。
參考文獻:
[1]吳兵,吳迪.醫學英語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實踐價值研究[J].林區教學,2020(02):53-55.
[2]程宇.基于醫學術語學習方面的醫學英語教學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01):59-61.
[3]岳蘊之.醫學素養和人文意識滲透下的醫護英語教學探微[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7):172.
[4]楊巳煒.護理文化與醫學人文意識的構建與護理學英語教學[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10):39-40+42.
[5]劉心竹.高職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