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2020年9月,我有幸承擔了浙江省衢州市名師送教活動的公開課。作為示范課,我想教學設計應該既有創新,同時又要貼合新課改精神,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我當時選擇的教學內容是《山居秋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進一步明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目標即方向,我們在教學中應更加重視以學科概念為核心,使課程的具體進程能夠促成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課程教學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是不斷提高新課程實施水平的有效途徑。備課期間正值秋高氣爽之時節,我于是結合現實情境、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設計了《別樣的秋暝》這一堂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讀詩歌、解決問題。
我設定的教學重點是:以《山居秋暝》詩歌題目中的“暝”字為線索,從文字學、美學等角度出入于文本,引導學生體認漢字之精微,并通過品讀詩歌語言、調動形象思維來把握詩歌意境,從而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增進對中國傳統士人情懷的理解。
【教學實錄】
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盛唐山水詩人王維也曾寫盡春夏秋冬、日月晨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是春天清晨的雨潤柳新;“柳色藹春馀,槐陰清夏首”那是初夏時節的清新寂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則是秋天夜晚的寧靜幽深;而“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則是冬季凌晨的清寒空闊。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五言律詩,它的時間感也頗強。同學們能否告訴我,它所描繪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時節,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時段呢?
生:秋天 傍晚
師:從何而知?
生:秋 暝
師:好!下面讓我們來讀詩,先大體領略一番這個秋天傍晚的獨特景致。
(生自由誦讀)
師:有沒有同學想為大家朗誦《山居秋暝》?
(生舉手,誦讀)
師:剛剛讀得時候,我發現你的神情很悠然,聲調也逐漸地拉長處理。你能說說你這樣處理的理由嗎?
生:拖長聲調比較有抒情性,也更能強調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以及想要歸隱的情感。
師:說得不錯,對詩歌情感拿捏得比較準確。
第一板塊:文字學探究
師:剛剛我們講到詩歌題目中的“暝”乃傍晚之義。為加深對這個字乃至整首詩歌的理解,讓我們回歸漢字本源,從文字學的角度看看有什么發現?
PPT展示
暝:通“冥”。《說文解字》:“冥,幽也。”
解說字形:甲骨文字形(宀,房屋)(雙手托著日),意為仿陽間建筑所造的地宮。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寶蓋頭”(宀)寫成“禿寶蓋”(冖),用“人”代替甲骨文中的雙手。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六”。什么意思呢?上半部分有寶蓋遮蔽,所以光線晦暗;下半部分,一個日,一個六,合起來其實是一個數字:十六,而每月16日后月亮就開始變缺,光線也逐漸變暗。所以《說文解字》對“冥”的解釋很簡單:“冥,幽也。”
師:但是,單用一個“幽”字解釋,還是很抽象、很籠統。所以,我想讓同學們用現代漢語中帶“幽”的雙音節詞把“冥”解釋得更具體。
PPT展示
詞語接力
參與:全班總動員 限時:1分鐘
組詞(格式):____幽/幽____
生(詞語接力):幽靜、幽深、幽微、幽寂、幽靈、幽默、幽眇、幽會、幽婉、幽遠、清幽、幽雅、空幽……
師:好,時間到。同學們詞語儲備得相當充分,想出了13個帶幽的詞語!我事先查了詞典,羅列如下,有大半部分已被同學們提及了。
PPT展示
幽居 幽靜 幽暗 幽情 幽閑 幽趣
幽雅 幽晦 幽深 幽微 幽邃 幽谷 幽憂
幽偏 幽遠 清幽 幽隱 幽潛 幽靈 幽思
你認為哪個詞或哪幾個詞可以用來解釋《山居秋暝》這首詩中的“暝,幽也”?并結合詩句說明理由。
生1:我選的是“幽雅”,“幽雅”在詞典當中的解釋是“幽靜而雅致”。“幽靜”可以對應到《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而更突出了其環境的幽靜。而“雅致”就是“不落俗套”的意思,對應到詩歌里面,他說“空山新雨后”,“新雨”是“剛剛下過雨”,這就仿佛把這個塵世剛剛洗清了一遍,所以就讓人覺得特別得“雅致”。
生2:我選的是“幽邃”,主要是根據“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話。首先“松間照”給人一種大森林里面晚上樹影斑駁的感覺,然后“清泉石上流”也是那種幽靜幽深的感覺。所以總體的環境描寫顯得很深邃。
生3:我選的是“幽趣”,“幽趣”的意思是“幽雅的趣味”,《山居秋暝》里面的環境描寫很雅致,同時還包含一種趣味,比如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傍晚洗衣服的女子回家引起了竹林的喧鬧聲,水面上晚歸的漁舟驚動了荷葉的搖動,帶給人生動的趣味。
生4:我選的是“幽情”,“幽情”在詞典中的意思是“幽深的情感”,我是從詩歌最后一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看出來的,春天美麗的花已凋零了,說明景色已經有點蕭瑟了,但詩人還是愿意留下來,體現出了他對自然有一種很深很深的熱愛,折射出一種很高的境界。而且他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反用其意,格調淡泊。
生5:我選的是“幽隱”,我覺得詩歌當中的“空山”、明月、松等景物讓人神往,尾聯抒發了自己隱居的愿望。
第二板塊:美學探究
師:可見,這個“暝,幽也”既可以是客觀景物層的“幽雅”、“幽邃”、“幽趣”,還可以是詩人主觀情感層的“幽情”、“幽隱”。這種融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于一體的境界,就叫“意境”。
PPT展示
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正如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是我的所謂“意境”。(宗白華《美學散步》)
(生齊讀)
師:是的,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涌現出了一個情景交融互滲的“幽境”,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啊!
第三板塊:文學史探究
師:為了加深對詩歌意境的把握,我們且把王維的《山居秋暝》與王績的《野望》比較一下,請同學們從內容、情感角度談談它們的異同。
PPT展示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生默讀、思考)
生1:首先在內容上,兩首詩的時間都一樣,都是秋天的黃昏,都描寫了山中的景色與人物活動,情感上兩首詩都表達了“歸隱”的愿望。但是,王維表現出的是一種十分樂于歸隱的情感,而王績在《野望》中表達的歸隱是比較凄涼的,比如《野望》首聯中“徙倚”是“徘徊、彷徨”的意思,給人一種“漂泊不定”的感覺,他描寫的秋天也很蕭條,而且王績用的典故“長歌懷采薇”也是帶有哀愁意味的。
生2:我覺得兩首詩的景色都是比較孤獨的,但是情感卻又是不同的,王維能夠在孤寂中找到自己的真心,但是王績在孤獨中卻是一種失落、悲傷的感覺,《野望》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可以看出他無法做到王維那樣的樂觀、超脫,即使歸隱也帶有感傷。
生3:我想補充一點,兩首詩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都是在景物描寫中傳達自己獨特的情感。
師:同學們理解得比較準確。我們看到,兩首詩歌描寫的時段是一樣的,都是在傍晚,也就是“暝”,但意境卻完全不同。所以,我想請同學們在橫線處各填一個字,寫到黑板上,來表達這種差別。
PPT展示
王績:___暝王維:___暝
(生思考、寫)
生1:我填的是:“王績:寂暝,王維:寧暝”。兩首詩歌描寫的氛圍都是比較安靜的,所以就用了“寂”和“寧”這兩個相近意思的字。但是,從情感上來看,王維的詩是偏向積極的“安寧”,而王績的詩是那種“寂寥”的傷感。
生2:我填的是:“王績:沉暝,王維:神暝”。我看到王維的《山居秋暝》,我就想到王維是個禪道者,禪道里面有個詞叫“神思者”,然后跟他對立的就是“沉思者”,“神思者”在現實的苦惱中是能夠走出來的,放空自己的頭腦,能夠看清一切,而“沉思者”會沉思,卻又得承受沉思帶來的痛苦,他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中難以走出。
生3:我填的是:“王績:秋暝,王維:春暝”。雖然王維詩歌的題目是《山居秋暝》,但是我們讀他的詩卻有種“春意盎然”的感覺,比如他寫到的人物有“浣女”,可以想象成少女,充滿生機。而王績《野望》是秋風蕭瑟的感覺,他寫到的人物是“牧人”,給人一種滄桑之感。
師:盡管同學們各自用的字眼是存在差別的,但都在努力地傳達王績之“暝”的悲與王維之“暝”的安。其實在中國文學傳統中,“悲暝”并非個案,反倒是更普遍的。正如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里所說的:
PPT展示
詩人體會,同心一理。潘岳《寡婦賦》:“時曖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飛而赴楹兮,雞登棲而斂翼。歸空館而自憐兮,撫衿裯以嘆息。”蓋死別生離,傷逝懷遠,皆于黃昏時分,愁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錢鐘書《管錐編》)
而王維卻并不悲暝,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聯系所學所知推測一下。
第四板塊:歷史語境探究
生:王維有禪宗思想的背景,禪宗幫助他解脫煩惱和痛苦。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聯系到王維的生平與思想了。
PPT展示
王維(約701-761至768),字摩詰。曾任大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冒犯皇權,被貶濟州司倉參軍。在張九齡任相期間任右拾遺等職,張九齡罷相后,王維在終南山和藍田等地置別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后因在“安史之亂”中陷敵并被授偽職,貶為太子中允,肅宗朝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晚年奉佛修禪。《舊唐書·王維傳》:“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師:自古“逢秋悲寂寥”,“向晚意不適”。而王維卻能放下世間煩惱,安享這空靜清朗的“山居秋暝”,這無疑與他的禪宗修養有關。最后,讓我們自由誦讀《山居秋暝》,讀出那種幽境、那份幽情。
(生自由誦讀全詩)
師:無論春秋,無論晨昏,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最后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
PPT展示
思考題:唐詩宋詞中,還有哪些是描寫秋天傍晚的詩和詞呢,大家去找來,品讀品讀其意境。
【教學反思】
新課改突出強調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落實。這樣就必然帶來了教學模式的改變,即由教師大量分析轉變為學生積極實踐,形成“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由四個學習任務構成:首先,對詩歌關鍵字“暝”作文字學意義上的探究;其次,通過字源探究及其現代轉化,把握詩歌整體意境;再次,從歷時角度,將同類題材詩歌作比較,進一步把握詩人情懷;最后,回歸詩歌創作的歷史語境,探究本詩意境的成因。
在第一板塊文字學探究的環節中,各語文學習小組能選擇合適的工具書,并準確對應《山居秋暝》中的具體詩句,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令人倍感驚喜。在這個過程中,文字與文學打通了,他們在理解漢字的基礎上去理解詩歌,并積極表達原初的閱讀體驗,發現、贊美那“別樣的秋暝”。在這個環節中,無論是客觀景物層的“幽雅”、“幽邃”、“幽趣”,還是主觀情感層的“幽情”、“幽隱”,都為第二板塊的美學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第一、第二板塊緊密銜接,順暢地導入宗白華先生對“意境”的詮釋,學生既積累了語言,理解了漢字,又提高了審美鑒賞水平。
在第三板塊文學史探究的環節中,各語文學習小組能積極尋找詩歌異同點,并將其準確地用一個字傳達出來。這種比較性閱讀將有效地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文學史上同題材作品作對比,進而生成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面對王維“別樣的秋暝”,回歸歷史語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便是第四板塊的學習任務。學生在第四板塊的學習活動中,能擴大閱讀視野,設身處地與詩人對話,在歷史與詩作之間作互動式閱讀,這是本課的旨歸。
語文課程應著力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真正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如果以此為指標,本堂課在學生積極的語言活動上尚嫌不足,在學生辯證思維的鼓勵上尚且不夠,在學生鑒賞活動上還不充分,在理解詩人情懷上尚浮于表面,這些不足正是我之后努力的方向。值得慶幸的是,本課為中國古典詩文教學提供了一種路徑,即由文字,進入文本,繼而理解文化。相信未來更多的教學實踐,可以不斷充實、完善該教學策略。
[本課系浙江省衢州市2020年9月名師送教活動的示范課]
鄭成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