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濛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然而,隨著物質資源的日益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美德似乎也漸漸淡化。
共享“一盒飯”
“小米粒”關系到“大民生”。就在今年,聯合國已發布糧食危機預警: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近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很多人認為,這些數據與我們無關。不,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一周有一半的時間會在班里陪著孩子們用午餐。我的班里有47個孩子,據我觀察,他們當中有5到7人每天的飯菜是不夠量的,而剩下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剩飯、剩菜。我也觀察過同樓層的其他班級,幾乎每個班每天倒掉的飯菜有大半箱。
我心里也很清楚,食堂的飯菜很難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口味,對于大人來說,“光盤”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孩子?如果此時,我們只靠一句“不剩飯、不剩菜,節儉養德”去要求孩子們吃完碗里的飯菜,是否太過苛刻?這樣的理念是否又真的能走進孩子們的心中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一天午飯過后,我給孩子們播放了提前下載好的視頻《一粒米到達餐桌需要多少勞動》。從整地、育苗、插秧、防治施肥、排水灌溉,再到收割、打稻篩選晾曬、脫殼、滅蟲殺菌,最后經過烹飪才能成為香噴噴的米飯。我又把平日拍的剩飯剩菜的照片展示在屏幕上,孩子們紛紛發出感嘆聲……
班長小明問我:“老師,這是我們一天中午倒掉的飯菜嗎?”
我答道:“是啊,我們班一頓浪費掉的飯菜,是一家三口兩天的口糧。”
孩子畢竟是孩子,善良,真誠,容易被打動。可若真正行動起來,堅持下去,我恐怕還得想點法子才行!
班主任陪餐,其實給了我一個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好機會。每天的午餐,老師與學生的菜品相同,只是分量會稍多一些,不過對我來說綽綽有余。
我拿出公用的消毒筷子對孩子們說:“這是學校消過毒的筷子。”然后把教師餐盒里的飯和菜撥出適量到自己的碗里,“老師今天中午吃這些就夠,飯盒里的飯菜都是干凈的,同學們喜歡吃什么就到老師這里來夾走哦。”
不一會兒,那份餐盒就空空如也。我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們也想和同桌或好朋友共享一盒飯,明天也可以帶自己的餐具來。但是一定要注意,學校的餐具都是經過消毒的,只能用公筷哦!”
果不其然,第二天,班上有一半的孩子帶來了自己的碗筷。午飯時間,整個教室其樂融融,“我要吃你這個!”“這個給你,你愛吃!”的聲音此起彼伏。我也隨時提醒孩子們,一定別將公筷公勺給“私用”了。
可喜的是,這天中午,班里的“光盤”變多了,剩飯剩菜也比往日少了一些。
事后我反思,“共享”也許本身就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點。47個孩子口味各不相同,不管是“蘿卜”還是“青菜”,都能找到自己的“坑”,剩菜自然就變少了。在保證干凈衛生的前提下,“共享午飯”吃的是一種氛圍,吃的是一種快樂,學生食欲大增,胃口大開,剩飯自然也變少了。也許這個方法目前還不成熟,也未見得有多么明顯的成效,但是,好的習慣也是在一點一滴中養成的。
共享“一切”
為何會想到在班級打造“共享”理念?這就不得不提及前幾年大火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這些新型事物的出現讓人們認識了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拉近了人們與“低碳環保”生活的距離。即使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品牌”相繼走向衰敗,但不得不承認,“共享經濟”是這個時代必然的產物,其倡導的資源循環利用,不正與“勤儉”二字不謀而合嗎? 既然已經開始了共享“一盒飯”,我何不把“共享”做到底呢?
針對孩子們丟三落四的小毛病,我在班里配備了一個“共享文具盒”,里面有各種被孩子們遺落的小文具,橡皮擦、尺子、筆芯、稿紙,等等。我也會經常往里面放一些自己用不完的文具。我立下一個規定:如果遺失了某件小文具,就可以到“共享管理員”那里去登記,核實情況屬實,便可以從“共享文具盒”里借走相應的物品使用。當自己用完了該件物品,而“共享文具盒”中又沒有新增該類物品時,則需要購買一件新的同款文具放進“共享文具盒”中。這樣,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同時又能夠保證“共享文具盒”中有充足的文具。
其實,除了“共享文具盒”,班級還有許多地方可以用共享理念來打造。例如,共享圖書館、共享雨衣、共享相冊……總而言之,當你的班級管理開始以一個核心為目標時,你的理念也會一點一點地滲透進孩子們的心中,改變他們的行為。
由“勤儉”延伸到“共享”,其實也只是基于對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變化的關注、融合與思考。作為一名年輕班主任,我也一直在不斷探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這條任重道遠的路上,我們仍需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沌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