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際認知,就不得不提到班主任給學生寫的評語。給學生寫評語,意味著師生已經相處一段時間了,教師對學生應該有了相當的了解。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的評語真的是對學生的確切評價嗎?換句話說,班主任真的對每個學生都有準確的認識嗎?怕是很多班主任不敢再拍胸脯了。為什么?因為人際認知實在是個復雜的心理過程。
人際認知的特性
所謂人際認知,通俗地說就是對人的認識,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群體的認識,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也叫人際知覺、社會認知。我們這里討論的人際認知,主要說的是對他人的認識。
人們在溝通中,會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有關他人的信息。他人的言談舉止,表情聲調,以及扮演的社會角色等,都是信息的來源。搜集到許多信息后,還要對其進行選擇。完成了信息的搜集選擇之后,人們就將信息放在一起,進行加工和整合,對被認知者進行判斷,最后形成了對他人的認識。
班級群體的成員之間,要進行人際交往,要建立人際關系,也離不開這樣的人際認知的過程。班級群體中的人際交往,不外乎師生交往與生生交往兩方面。在隨后的討論中,我們將主要討論師生交往中的相互認知,其中,側重討論班主任對學生的人際認知,兼顧學生對班主任的人際認知。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際認知不僅包括對人的外部特征的認知,還包括對人內部特征的認識,包括認識過程中的記憶、推理、判斷、理解等高級認識過程。因此,人際認知有自己的特性。
一是人際認知對象的復雜性。人際認知的對象是有意識的人,而我們對人的認知,又是通過一些媒介,比如通過他人的行為、言語、表情等來判斷。在人際認知過程中,無論是認知者,還是認知對象,都會掩飾自己的內在心態。這就使人際認知過程變得復雜了,常常不能獲得對人的準確認識。比如,學生有時候就可能通過掩飾而呈現給人假象,甚至會蒙蔽老師的眼睛。
二是人際認知過程的主觀性。認知者和認知對象,都可以有意識地發揮主觀作用,從而影響相互的認知。就是說,對人的認識,比對物的認識摻雜了更多的主觀因素。比如,我們由于先入為主,可能會錯判學生的某些言行背后的真正意義。
三是人際認知加工的特殊性。人際認知往往是根據他人的外表和行為進行概括和判斷,在加工過程中,對信息的處理也更容易采用以點代面的策略。所以,個人的經驗會嚴重影響人際認知的信息加工過程。另外,人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因此,獲得對人的認知要比對物的認知更為困難。比如,我們有時候可能以己度人,來推測學生某些言行的心理原因。
如此說來,我們怎敢輕率地說自己對學生的認識很準確?
影響人際認知的因素
首先,是認知者方面的因素。
一是價值觀念。我們的價值觀念,會直接影響認知他人。比如,張老師比較看重聰明,李老師比較看重勤懇,他們對同一名學生的評價就會不一樣。二是已有經驗。我們已有的經驗,也會影響對他人的認識。比如,一個學生特別喜歡語文,成績也很好,我們會認為他是當作家的料。為什么?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已有經驗里有這樣的概念。三是情感狀態。我們的情感狀態影響著對他人的認知狀態,進而影響了對他人的評價。通常,心情好時比心情不好時,對他人的評價更積極。比如,當我們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時候,看到學生遲到,可能認為是小事一樁,說句“下次注意”也就一笑了之;如果我們正煩惱叢生的時候,同樣是看到學生遲到,就可能對他嚴厲訓斥甚至大發雷霆。
其次,是認知對象方面的因素。
一是顯著程度。人們往往首先注意到視野范圍內顯著而突出的信息。比如,我們走上講臺環視教室,如果某個學生沒穿校服而穿了件鮮亮的服裝,我們會立刻注意到這個學生。二是知名程度。比如,我們接手一個新班,某個此前經常獲獎的很出眾的學生,可能會首先引起我們的注意。同樣,自習課上好些人說話,我們很可能首先注意到出了名的“搗蛋鬼”。三是自我表演。很多時候,知覺對象并不是完全被動地“等”人來認識,而是主動地“讓”別人來認識。比如,我們都會主動“讓”學生來認識自己,也就是主動把自己某些方面呈現給學生。同樣,學生也會有意無意地主動“讓”教師來認識自己。
最后,是認知情境方面的因素。
一是空間距離。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可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如親子之間;個人距離,如好友之間;社會距離,如售貨員與顧客之間;公眾距離,如公共場所演說者與聽眾之間。這是影響人際認知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個平時很少接近教師的學生,經歷了與教師近距離的談話后,心里對教師的看法就會大有改觀。二是背景參考。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背景,也會成為評價這個人的參考信息。人們往往認為,一個人出現在某種特定環境背景下,必然會從事某種特定行為,并具有某種特定的個性。比如,假期在網吧偶爾看到某個學生,會很容易認為這是個不務正業的學生;在圖書館偶爾看到某個學生,會很容易認為這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
人際印象的形成與管理
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都會給對方留下這樣那樣的印象。所謂人際印象,就是在人際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對他人籠統的整體印象。在班級群體的人際交往中,師生之間在相互認知的基礎上,也會形成彼此的整體印象。
人際印象往往并不是我們對一個人客觀而準確的認識。同樣,我們對學生形成的印象,也未必是對學生的準確認識。
我們是怎樣形成對學生的印象的?
這個問題,在社會心理學上叫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在形成人際印象的過程中,我們對來自他人的信息的分析和加工,通常有以下幾種整合模式。
一是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
心理學家費希本認為,我們對他人總的印象的形成,首先是由認識到的這個人的特征的累加總和決定的,這就是加法模式。就是說,一個人的積極特征越多,強度越大,給人總的印象也越好,越容易被人接納。相反,一個人的消極特征越多,強度越大,留給人的總的印象就越差,也越難被人接納。
以甲乙兩個學生為例,我們依次認識到的特征如下,每個特征后括號內的數字代表特征的強度,正負符號代表特征的好壞。甲學生:善良(+3)聰明(+2)自信(+1);乙學生:善良(+3)聰明(+2)誠實(+2)興趣廣泛(+2)多嘴多舌(-3)。甲乙兩個學生給人的印象如何?按照累加模式,把各種特征相加,甲乙兩個學生的分值都是6,因而給人總的印象可能就差不多。
二是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心理學家安德森指出,我們對他人總體印象的形成,由認識到的這個人的特征的平均值決定,這就是平均模式。還以上面兩個學生為例,更多的時候,人們并不是將兩個人各種特征的評價分值累加,而是將各個特征的分值平均,然后,根據平均值形成對兩個人的總體印象。按照平均模式,甲的分值是6÷3=2,乙的分值是6÷5=1.2。所以,甲生給人的印象比乙生好,更容易被接納。
如此說來,似乎該為乙生鳴冤了:即使他的多嘴多舌讓人討厭,可是,他比甲生的積極特征一點不少,特別是比甲生還多一個興趣廣泛的特征,這不就是個好特征嗎?為什么他給人的總體印象還不如甲生好?
細究起來,乙生并不冤枉。這里還有個特征被人認識到的先后問題。對同樣的人,如果我們先認識到他的比較好的特征,后來再認識到他的非常好的特征,那么,我們對他的評價就會提高;反之,如果我們先認識到他的非常好的特征,后來又認識到他的比較好的特征,結果我們對他的評價反而會下降。這是因為,當我們對一個人形成好印象后,就會在心中形成對他的更高期待,期待他繼續有讓我們驚喜而不同凡響的表現,并帶著這種期待繼續去了解他。但是,在進一步的了解中,我們沒有發現他更出色的好特征,只是發現了他比較好的特征。于是,我們感到期待落空了,就會不自覺地降低對他的綜合評價。因此,平時我們總說要“好戲壓場”,也是這個道理。
三是印象形成的加權平均模式。
我們對他人的總體印象,不僅受特征的數量及強度的影響,還受每個特征在總體評價中的權重的影響。所謂權重,也就是重要程度。因此,對人的總體印象不是依據簡單的平均結果決定,而是在充分考慮各種特征的權重后,依據加權平均結果來決定,這就是加權平均模式。就是說,首先按各種特征的重要性,確定每個特征的權重,然后,再將權重與每個特征自身的強度相乘,最后進行平均值的計算。
當然,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可能真的進行精確計算,只是心理上的一種“模糊數學”。就是這樣,我們對人的印象似乎很清晰,其實所有的印象都是“模糊的”。
就班主任對學生的印象形成來說,盡量采取加權平均模式為好。比如,我們對普通學生的印象形成中,可能更看重學習成績,但是,對學生干部的印象形成中,可能就更看重工作能力了。
師生交往中,彼此都想給對方留個好印象。這在心理學上叫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飾。所謂印象管理,就是主動進行自我形象的調控,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更符合自我的期待。
在現實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下,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在每一種情境中,一個人要被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必須符合社會期待。于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人就要對自我形象進行調控,進行有效的印象管理。
有效的印象管理的基礎是,正確理解情境,正確理解他人,正確理解社會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怎樣的期待。在人際交往中,互動的雙方有意無意中都知道對方在不斷評判自己,從而形成對自己的印象,進而影響對方的反應,影響雙方關系。所以,人們往往會選擇恰當的表現方式,期望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通常我們怎樣進行印象管理呢?
一是按社會常規進行印象管理。比如,師生在交往中,都會注重自己的外表,注意自己的表情,留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努力排除妨礙良好印象形成的因素。尤其是開學初,師生雙方更是非常注意衣著裝束、言談舉止等留給對方的印象。
二是按“面具需要”進行印象管理。比如,為使學生對自己形成良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可能要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給自己戴上一副“面具”。這是印象管理的一種方式,教師也應該用到這樣的“面具”。
三是按角色規范進行印象管理。比如,我們在學生面前的言行,不會跟沒有學生的時候一樣,總要做出符合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言行。再如,學生也要按照學生的角色來規范管理自己的言行,在學校里衣著打扮都要像個學生的樣子。
四是按他人好惡進行印象管理。比如,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坦露等手段,使人形成對自己的好印象。班主任在與學生談心時,也可以適當坦露自己的情況,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納,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
相信不會有教師把印象管理與偽裝畫等號。
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