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迅喜
上個學期,有一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我。班里的男生小林違紀,他的家長被請到學校,我們彼此開誠布公地進行了交流。最后,小林向我提出了一個困擾他已久的問題:“老師,在你眼里我是不是一個垃圾?為什么每次跟您打招呼,您只是看我一眼然后就漠然走開,沒有回應?為什么您對別的學生不是這樣?”
聽到這樣的提問,我有點懵了,更多的是震驚。我的記憶翻騰,努力回想自己平時是怎樣回應小林和其他同學的問好的,為什么會給他留下那么糟糕的印象,帶來那么大的誤解和傷害?在我的記憶中,如果學生向我問好,我會禮貌地回應“你好!”如果學生鞠躬問好,我也會鞠躬回應。如果是比較熟悉的學生,我們甚至還會互相開玩笑。而小林在路上遇見我時,總是說:“老師好。”“老師再見。”他這樣“自問自答”的方式讓我沒辦法回應,只能目視、點頭。可能是點頭幅度太小不易覺察,但我并沒有無視和蔑視他的意思。
也許,長期以來他不斷違紀總被我批評,在他心里,班主任就是不喜歡他,加上他比較敏感,很在意別人的反應,所以加重了對我的誤解。我正想著如何回應小林的提問,旁邊政教處梁主任的一席話更讓我受觸動。梁主任說,之前我的班上一名女生小顏也向他訴苦,說和班主任打招呼,班主任總是黑著臉,都不理人,很失落。聽到這些話,我覺得很羞愧,原來我在學生心里是這樣一個冷漠且沒有禮貌的人,原來我真的做得很糟糕。我盡量向小林解釋我的想法,送走了家長。之后,我的腦子里全是自責與羞愧,夜里輾轉反側,無法安睡。
第二天,我向辦公室的老師講述了這件事情,并向他們請教如何和學生打招呼。有位老師向我推送了一段視頻,視頻展示的是:早上上課前,國外一位男老師站在教室門口迎接學生,和班里十幾名學生一一打招呼。視頻精彩之處在于:這位老師能熟練回應十幾名學生不同的打招呼方式,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喜好,非常熟練地做出各種擊掌、擁抱、比畫手勢甚至是對舞等復雜動作,眼花繚亂的場面充滿著歡樂,讓人佩服這位老師的靈活、周到和細致。
反思自己,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和學生打招呼這件事情,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首先,我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學生的特點和感受;其次,自己平時也不夠主動熱情,很情緒化,心情低落時對學生的回應比較冷淡;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打招呼只是體現見面時的交流,只有平時多些關心、以誠相待、溝通順暢、相互了解,才會有見面時的愉快。認識到了這些之后,我決定做出一些改變,加強印象管理。
一天,我遠遠就看見小顏在走廊用瓶子接水。我迎上去,微笑和她打招呼:“小顏,你吃飯了嗎?怎么來教室那么早?”一開始,她看見我走近,有些惶恐,我能感覺到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她手上拿著的杯子在微微顫抖。但是聊了幾句后,她的緊張減輕了,雖然我們笑得有些勉強,但總算有了一個還不錯的開始。這之后,我每次看見小顏都會主動和她打招呼、聊天。現在小顏再遇到我時,她的臉上也有了會心的微笑,我們的隔閡漸漸消除了,打招呼也變得輕松自然。
小林自從認識到自己打招呼的方式讓我感覺不受尊重后,可能覺得很尷尬,路上看見我,他索性繞著走,避免與我相遇。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在課堂上讓小林回答一些相對容易的問題,給予一些積極的評價;然后從他喜歡的學科入手,時不時和他探討問題,加深了解;最后,我在課后多和他進行一些交流,多給他鼓勵和贊揚,促進相互的理解和支持。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再相遇時,已經能夠毫無芥蒂地相視一笑,相互問好了。
維持和管理印象需要持續的努力和堅持,而改變印象需要更多的付出。針對打招呼這件事,我特地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詳細介紹了各國打招呼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去和別人打招呼。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只要足夠真誠、熱情和細心,總能找到好的溝通方式。
打招呼看似是小事,其實很復雜。經過這件事,我深刻領會到,孩子眼中無小事,作為教師,應當無微不至地關注和關心每一個學生,積極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妥善處理與學生的關系,努力管理好形象。希望每位教師都能重視打招呼這件小事,在師生相遇時,都能很好地打個招呼,留下好印象,維持好形象。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扶綏縣扶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