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茹 周純
摘要:文章基于中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后的農村現狀,對江蘇、安徽30個鄉村進行實地調研,得出落實情況存在偏差及地區落實政策發展不平衡的結論。根據OECD三個鄉村發展階段,我國基層組織應以鞏固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為主,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層政權;因地制宜;財政稅收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多次發表總領、指示性文件,下級政府積極響應,并根據各地區發展情況進行改革,在不同的行政區域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本文基于江蘇、安徽的30個村莊的實地調研,得出基層組織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考察報告,為基層組織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未來發展上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指導意見。
二、實踐考察
實踐小組通過30個江蘇、安徽村莊的實地走訪、村書記的訪談、村民的調查問卷,從金融、財政、稅收、教育四個層面分析了基層組織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情況。從數據上按照OECD標準將村莊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本文選取了處于OECD三個發展階段的不同村莊進行例證分析。
(一)第一階段——安徽省銅陵市獅子山區西湖鎮農林村
農林村位于銅陵市東南端,隸屬銅官區西湖鎮,地理位置相對較優越,耕地面積、果林面積廣。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之前,該村通過放權發展外包農業經濟,但中介服務費較低,年均十幾萬難以維持村落的正常發展。2006年,銅陵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為該村做了2006~2020總體規劃,以建設道路實現“戶戶通”、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主。2016年起,該村積極利用金融促進發展,將農發行貸款用于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面,并積極引進好的創業項目——創辦教育研學基地,打造AAAA級風景區等。
該村通過十年的努力,在上級政府的財政撥款和鄉鎮政府的領導下已經順利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積極向打造特色小鎮轉變。基層組織的轉變和市一級的總體規劃促使了村莊發展的階段變化。
(二)第二階段——江蘇省鎮江市句容邊城鎮蘆塘村
蘆塘村地理位置偏遠,作為句容市三大民族特色村之一的回族特色村,村里房屋多為具有回族特色的現代化小別墅,擁有泊油路馬路,具有較強的現代化氣息。村莊面積雖小,但地理位置優越,北靠侖山湖水庫,后依高驪山。
從村書記訪談中得知,村莊2008年以來便在句容市邊城鎮的總領下開始村莊整治。2017年便已經大幅度地改善了村莊面貌,道路干凈整潔、村民家中水電等設施完善,居民污水排污工程、廁所改造以及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如村民活動中心等皆已建設完成。村莊整治在村委會和村民的協作下順利完成,村莊整治過程中,村民均可參與村民會議,提出意見。村莊建設主要以句容市邊城鎮的領導為主,地方上雖然有自主權但是財政資金不足,水庫建設計劃因資金問題而荒廢。而村莊原本的采礦產業也因響應生態鄉村建設而荒廢,村莊的青壯年勞動力因此流失,村民收入驟降。
該村基層組織在規劃鄉村建設中所起作用并不顯著,財政資金的缺乏直接影響了村委會的主觀能動性,側面反映了財政審批程序的繁雜,地方上獲得的權限與能力不匹配。
(三)第三階段——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劉缺村
劉缺村位于海安市城東鎮北部,221省道穿村而過、上海鐵路局海安物流基地二號線落戶村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劉缺村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現有的大型棉花倉儲實企,借助物流保稅區及鳳山港,大力招商引進各類棉花企業,形成規模化的棉花倉儲產業鏈。劉缺村通過減免稅、簡化申請審批程序、地價補貼等優惠政策來引進企業投資進而獲取村莊發展啟動資金,成功引進了百金匯、中恒糧食等企業。村民去農村信用合作社辦理個人、公司存貸款等投資業務增多,村鎮銀行的發展使資金流動更加便捷。
劉缺村的成功很大部分依賴于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帶動,同時村委會抓住機遇,基于培育特色產業、完善鄉村發展整體規劃的目標,依托自身優越地理位置,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
基于我國地方發展離不開中央宏觀調控的特殊國情,市場化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政策是真正適合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本文探討的鄉村振興發展的三個階段與OECD的鄉村新范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我國鄉村發展模式為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借助區域產業園區財政稅收優惠條件引進外資、刺激自身發展動力。在這種模式下,基層組織不僅要積極響應上級政策方針并下達落實,還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走適應當地的鄉村特色發展之路。
三、調查分析與總結
(一)金融層面
鄉鎮銀行在農村難以開展,村民的借貸難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抵押物不確定、信譽難以評估、辦理手續繁雜是最重要的三個阻礙因素。因此被調查村莊中有高達60%的村民選擇農村合作社。村干部提出,大部分銀行貸款機制對農村來說較為不利,國家給予的財政補貼影響較為微弱,如國家普惠金融政策在農村并未普及,僅部分先進地區少數創業辦廠的村民會去金融機構貸款,且相關手續較為復雜。
(二)財政層面
財政扶持政策比較豐富,各地區發展方向不同,政策也有較大差距。江蘇、安徽農村地區財政資金主要用于新修道路。例如江蘇的句容鎮蘆塘村,主干道只有柏油馬路,大部分村民仍以西南鄉村小道來往。可見大部分地區雖以修路為主要財政扶持,但配套設施不足削弱了財政扶持政策的影響力。
村委會建設的財政資金須向上申報,經過批準方獲資金補助,但申請周期長,難度較大。申請手續復雜、審核周期漫長、資金到庫不及時使鄉村建設陷入困境,解決財政資金周轉問題是燃眉之急。
(三)稅收層面
調研村落稅收收入較少,大部分為個體經營所得或土地出租收入,這直接導致了地方基層組織財政資金匱乏,能動性不足。目前留村村民以微薄的農耕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村落后續發展缺乏充足資金來源。村落日常發展與后期產業開拓主要依靠上級政府的直接撥款。資金對上級政府的高度依賴,限制了村落的進一步發展,基層組織主觀能動性不足。
(四)教育層面
兩省被調查村莊的教育環境大體相似,人口規模相對較小、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村莊只有小型幼兒園,沒有中小學。這些地區的適齡兒童多數選擇去鎮上的中小學讀書。蘆塘村雖沒有公共交通,但每天早晚有兩趟校車接送鎮上讀書的學生,保障了鄉村地區的義務教育。被調查村委會中“大學生村官”所占比例較小,大學生回村建設情況更為少見。
調研村落中雖有一部分是貧困村,但一部分村落通過良好的鄉村規劃發展較快,如海安劉缺村、鳳陽殷澗鎮。鳳陽殷澗鎮作為典型生態旅游村,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打造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充分發展養殖業、開采礦藏及林木業,極大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從各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看,比較積極的關系應當是上級政府與基層組織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鄉村。與此同時各村鎮因地制宜發展規劃,基層組織獲得充分財政資金,以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四、鄉村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鞏固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調動主觀能動性,讓村民自主參與村莊治理。基層黨組織應多傾聽民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對以農產品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村落,應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打造產業鏈,進一步發展文旅產業的建設。開發特色小鎮產業,打造農家樂、鄉村特色旅游,開發文創產品,深度挖掘產品內涵,從根源上進行產業升級。
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金融扶持是發展產業的資金來源。國家應進一步落實惠農政策,加強對農村合作社的扶持,簡化農民抵押貸款手續,并放寬對抵押物種類認定的范圍,給予農民及時而又高效的惠農貸款。進一步發展農村銀行,加大對農村銀行的扶持與宣傳力度,逐漸實現村村有銀行、銀行過各村的發展目標,加強對農村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宣傳力度,放寬對農民的貸款,并實施具體而適宜的農村貸款優惠利率來引導農民進行更好地創業與農作物的運轉,保證其充分而有效的資金流。
(二)提升基層組織力量,簡政放權提高效率
從根本上重視基層組織的政治作用,加強對村委會選舉的管理,完善基層黨群思想文化建設和人才激勵政策。提升基層組織的組織力也是促進基層單位更加有效、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政策的重要舉措。
同時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簡政放權的指導思想,優化市鎮村三級政府信息傳遞模式,深化改革,刺激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尤其應該重視基礎組織的創造力與凝聚力。充分發揮國家政權組織結構的優越性,提高鄉村振興建設的效率。
(三)稅收優惠與地方財政收入共同增長
通過稅收惠農舉措逆轉人才流向,改變農村生產力結構,方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內生發展力不足的問題。稅收惠農舉措應進一步完善到農業生產的整個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經濟充分發展。國家稅收在農村發揮調節和導向作用,需優化稅收舉措、加強銀稅互動、促進項目落地、堅持因地制宜綠色生態發展。
安徽“藝術村”的鄉村特色旅游開拓了農村生態業的新形式。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可帶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增加非農收入,提升地方財政收入。基層稅收問題不能單純依靠財政轉移支付,而應逐漸增加第二、三產業應稅收入,刺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創造力水平。
(四)加強人才回流與引進措施
當代農業生產發展的趨勢是大數據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物科技化。這就要求農民具有相應的更高專業素養與復合性知識。當地政府應當實行相應舉措促進人才回流,尤其是引進專業性強、能力綜合、新型科技知識的人才建設鄉村經濟。
“新型職業農民”是大勢所趨,相對來說培養周期短、耗費資金少。地方政府可以組織新型農業學習,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培養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相結合,更有效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才、發展產業,對標“互聯網+”新潮流,加強人才福利政策,提高人才利用率,充分發揮其作用,實現社會價值,增強其社會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呂鐵燕.試析鄉鎮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9,38(34):95-96.
[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新農村范式政策與治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3]馬藝婧.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鄉村科技,2019(31):8-9.
[4]徐杰舜.走在鄉間小路上:55年的田野觀察[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9(12):1-10.
[5]鄭智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11):24-26.
*本文系南京財經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0327139XJ)。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