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娟
【摘 要】消費,作為連接經濟與文化的社會活動,是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及社會生活的樞紐。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革,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也相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傳統的單一型消費模式,逐漸向多元化、社會化發展。然而很多大學生對自身的消費行為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們的消費觀念是有待塑造和培養的,他們的消費問題是一個全局性問題,會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關系到大學生隊伍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因此,筆者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深入剖析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消費行為;消費觀念;形成原因
知識經濟時代和教育的普及化促使越來越多的家長滿懷期許的送子女到學校接受高等教育。對于那些成績一般,卻仍然有著大學夢,并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提高學歷的孩子而言,職業院校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高職院校大學生,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勞動能力,但主要還是依靠家里給予的生活費過日子,沒有其他固定的經濟來源。由于家庭環境的不同,他們在消費水平、消費內容、消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而這些差異隱藏著大同小異的問題,故而筆者以此為著眼點加以研究,認真整理當代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表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便找出有效克服這些不良消費行為的對策,幫助他們培養良好消費習慣,養成良好的消費模式,形成風清氣正的校園消費文化,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降費減稅、擴大投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支持并鼓勵人們擴大消費,刺激經濟增長,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流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人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引領一股高消費風潮。這種導向在大學生的心中不免有些扭曲生長,他們大都屬于沖動型消費者,很容易迷失在新款手機、筆記本電腦、游戲裝備以及其他人工智能產品中,家長如果不為其購買配置,他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其他獲取途徑。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正是看出可乘之機,張貼各種貸款透支小廣告,免息或低息“校園貸”,大學生們雖說對社會潮流有敏銳的洞察力,但是卻相對缺乏是非判斷力,在沒有得到適當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就被騙進消費陷阱。最開始的正常心理是害怕被他人發現,心存僥幸和擔心,企圖憑借一己之力還清貸款,但是高利貸利滾利,沒有固定收入的學生很難還清債務雪球,結果往往是被借貸公司電話催逼還款,被堵在學校,被威脅被恐嚇,其家庭最終必然深受其害,不得不為子女填補大漏洞。這一方面給家庭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給學生本人也帶來相當程度的精神負擔。鑒于此,我國教育部辦公廳會同中國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旨在遏制這顆“毒瘤”的蔓延。
二、校園文化的催化作用
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公共活動場所,有著區別于其他企事業單位的獨特的組織文化。它的大學生群體大多是介于17歲至19歲的同齡人,各自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往往很容易互相影響并傳播,所在大群體的消費觀念如同方向標被其他成員所參考、效仿。在大學校園里,不時可以看到有些“款哥”游走于各種場合,大肆炫耀自己所謂的人際圈,顯擺自己有多少朋友或“哥們兒”,給周圍一些學生造成一種錯覺,即認為只要舍得花錢,就能贏得朋友或哥們兒。如果囊中羞澀,就很難甚至不能交到朋友。這種負面效應無疑使很多大學生不知所措、茫然若失。一旦這種花錢交友之風、攀比之風、追求名牌之風、請客之風等不良風氣在學院里有了苗頭,學生之間很容易就會競相效仿。好的習慣很難養成,但是壞的習慣分分鐘可以習得,要糾正的話更是要費一番功夫,然而學校開設的課程大都為語數英基礎教育、專業課教育以及素質能力亦或是職業能力教育,缺乏對于大學生合理正確消費觀念的諄諄教導,盡管某些課程中有出現相關章節,但都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沒有實質的深度來改造或鞏固學生大腦中的固有觀念,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理財能力,養成科學的消費觀。
三、家庭消費觀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奠定基礎的作用,通常,家庭教育首先關注的是對孩子禮儀的培養,比如,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坐有坐相站有站樣,食不言寢不語等。但是,一直以來,家庭教育中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是對孩子消費能力的培養。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孩子在中小學開始擁有零花錢起,家長就沒有對孩子的消費觀念進行樹立、培養的潛意識。絕大多數的家長是怕孩子錢不夠花,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生活過的更舒適。更有甚者,很多家長自身就缺乏健康的消費觀念,有些屬于自我摸索下“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享樂型消費行為模式,有些屬于“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利己型消費行為模式。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如果都不能很好的言傳身教,在其耳濡目染下的孩子自然也不可能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只會在與同伴的攀比之下不斷升級物質追求,加劇大手大腳花錢的消費惡習和劣跡斑斑的消費行為。
四、人際消費的地毯式蔓延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第三層為愛與歸屬的需要,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一下子從緊張窒息的高中生活中解脫出來,不再被要求每天早出晚歸兩點一線的苦行生活,與同齡人交往的需求變得強烈。充足的閑暇時間和旺盛的精力,在客觀層面上決定了他們會以外出消費的形式,去招攬同質個體,擴大自身的交際圈,彰顯廣闊的人脈和強大的凝聚力。于是在業余時間,打著各種名義,諸如生日聚餐、老鄉聚會、周年慶祝、歡迎會等頭銜,與室友、老鄉或朋友相聚,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這種交往的主動性日趨增強,交往的頻率明顯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是用于人際交往的費用也大幅提高。經濟負擔加重了,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壓力。一方面學生對花父母的血汗錢感到內疚,羞于問家里要錢,另一方面又迫于人情消費,參與各項團建活動。一方面熱衷于朋友間聊天聚會,另一方面又常常捉襟見肘,請不起客亦或攤不起賬。雙重精神壓力和矛盾心理極容易引起大學生內心糾結,焦躁不安。
五、互聯網模式下的便捷無形消費
從網上銀行的服務開通到網絡借貸的發展再到如今各種支付平臺和信貸機構的興起,互聯網金融進入了黃金時代,大眾可以直接通過微信、支付寶、信用卡等形式快速掃碼支付,操作簡單,業務處理速度快,等待時間短,感官體驗佳,完全不需要像過去一樣提前排隊取出現金,找零支付。然而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日常消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第一,這種消費模式見不到紙質貨幣的流出,學生覺察不到資金的流失,只看到手機上一行行的數字,殊不知生活費已然超支。這對于本身就沒有消費計劃的學生而言,無疑意味著上半個月吃好喝好,下半個月窮困潦倒。第二,大數據時代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使得個體即使只逛了一回淘寶,它也能根據你的瀏覽喜好作出相關產品推薦。如此便捷快速的服務,如此智能的多功能篩選,如此合理的性價比,確實讓人很難氣定神閑的控制住躁動的消費之心。第三,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購物平臺經常會給出優惠滿減活動,從年頭到年尾,總能找出名目來誘導大家消費,諸如新年大禮包、年中促銷、七夕活動、雙十一、雙十二大促等應接不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往往能給出比線下實體更優惠的折扣,因此,在打折優惠的影響下,很容易造成大學生沖動消費的現象,可能本身并不需要或者不是必須要購置某件產品,但卻因為其大幅度的讓利活動而被誘導消費,抑或是僅僅出于從眾心或好奇心消費。
總而言之,消費是每個人的一種正常需要,也是個體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大學生如果能做到存錢有計劃,用錢有規劃,賺錢有謀劃,科學合理消費,無疑對其成長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這是利。但超出其經濟承受能力,盲目地攀比消費、沖動消費,一味地追求物質至上的享樂主義就不可取了,會滋生諸多負面效應,這是弊。因此,大學生花錢得量力而行,哪怕條件寬裕,也要做到心中有數、消費有度。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參考文獻:
[1] 李國棟.在校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觀念探討[J].納稅,2018,12(22).
[2] 李倫.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市場研究,2018(12).
[3] 王丹妮,劉淼,何迪.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編號:GL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