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飛
摘要:本文在梳理網絡借貸在我國的發展、演變歷程及主要的問題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監管經驗,分析我國監管政策演變過程,提出完善我國監管制度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借貸 P2P平臺 監管模式
一、網絡借貸的模式及特點
網絡借貸主要分為通過大數據與征信基礎建立起來的電商借貸和P2P網絡借貸兩類。前者利用電商購物平臺掌握的大量交易記錄及客戶信用信息數據,通過與銀行合作或利用自身資金(或聯合其它社會資本)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向特定的商戶(大量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訂單貸款、保證金貸款等種類業務。按照投資主體背景性質不同可分為銀行系、風投系、上市公司系、民營系和國資系網貸平臺。按照產品端、投資端、借款端的運營模式可分為7種模式(見表1)。其中純中介模式由于投資者自擔風險,風險最高;債權轉讓模式平臺往往利用理財、債權打包轉讓、虛假項目融資以建立資金池,再向借款人借款,易于引發詐騙、非法集資、挪用資金等違法犯罪行為;擔保抵押模式主要引入第三方擔保或采用借款人抵押降低其風險,利率相對較低,平臺對整個融資影響比較強;P2B模式是企業向眾多個人融資,有擔保和反擔保,但單筆金額大,一旦借款企業出問題,擔保公司往往無力代償;P2F模式本質上為傳統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產品的互聯網化,是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理財開展融資活動,其風險管控能力遠遠優于一般的融資平臺模式。
二、我國網絡借貸發展歷程及特點
2007年拍拍貸在上海成立,從此各類網絡借貸平臺大量出現,我國網絡借貸行業先后經歷2007年—2012年的行業萌芽期、2013年-2017年的爆發式增長期,2018年開始網絡借貸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并進入清理整頓轉型期(見表2)。
截至2019年8月末,我國從事網絡借貸業務的P2P平臺累計6621家,其中正常運營平臺708家,同比減少887家,連續4年減少(見圖1),比最多的2015年減少2729家。從平臺參與人數來看,投資人穩定下降,借款人持續增加,借款金額持續下降,個人信用借款為主力。截至8月末,參與平臺的投資人1700萬人,比去年全年減少292萬人,借款人1974萬人,比去年全年增加643萬人;1-8月累計成交7442億元,比去年全年減少10206億元,貸款余額6449億元,比年初下降1441億元,成交量和貸款余額均呈持續下降趨勢;截至2018年末,平臺貸款余額中個人信用借款占84.49%,企業借款占10.14%,個人抵押借款僅為5.37%。從收益率看,平臺收益呈逐年下降,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2012年以前平臺綜合收益率為18.9%,持續上升,到2013年達到21.25%后呈持續下降,2018年僅為9.81%,1-8月加權綜合收益率為10.01%,僅僅高于2017和2018年,遠遠低于其它幾個年度。
從風險來看,平臺經歷三次暴雷潮后,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大幅下降,但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和貸款金額持續高位。1-8月停業及問題平臺375家,同比減少231家,但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5913家,涉及投資人累計274.2萬人(新增116.2萬人),涉及貸款余額2142.8億元(新增371億元),是2018年前年度累計余額的6.5倍。行業集中度高,區域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業務集中在大平臺。8月末,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平臺貸款余額分別為3016.38億元、1819.15億元和859.08億元,占全國的88.30%。2018年,末貸款余額超過100億元的平臺共有19家,合計5459.8億元,占全國的44.6%,前100家平臺的貸款余額占全行業的87.94%。從問題種類看,提現困難、涉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占比高。2018年停業及問題平臺中29.24%為停業、24.24%為提現困難,19.08%為經偵介入、18.29%為暫停發標、4.69%為網站關閉、3.44%為平臺跑路,問題平臺占比為70.76%,同比上升37.27個百分點,問題平臺占比僅2017年較低,其它年度占比均處于高位。
三、我國網絡借貸監管政策演變歷程及監管經驗
我國對網絡借貸的監管可以分為監管真空期、監管寬松期、監管強化期和監管成熟期四個階段。2007年-2012年為監管真空期,行業處于發展萌芽期,該期間銀監局下發《關于人人貸風險問題的通知》指出網貸的七大風險,劃定四條紅線,監管法律法規缺失,監管處于缺失狀態。2013年-2015年為監管寬松期,行業處于快速擴張期,平臺大量增加,業務飛速發展,同時各類風險事件開始顯現,政府開始介入,各部門加快研究探索,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監管政策,明確了監管主體、各部門職能職責,但監管仍處于相對寬松期。2016年屬于監管強化期,各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了《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對平臺進行整頓規范,平臺恐慌情緒加重,同時前期平臺野蠻擴張積累問題開始顯現,兩種因素疊加,平臺關停、跑路等事件高發,涉及的出借人、借款人、貸款金額大幅增加。2017年至今屬于監管成熟期,對P2P平臺的監管已經形成以一個辦法加三個指引為主的監管制度,銀保監會與地方金融監管局為主,行業自律與職能部門專業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格局,行業進入清退轉型期。
從監管歷程來看,前期對網貸平臺監管重視不夠,意見不統一,對平臺發展前景估計不足、引發的各種風險估計不足,后期在各類風險顯現后,雖然加大了各種監管措施和政策的出臺。但由于平臺涉及網絡借貸、理財銷售、資金存管等問題,各種亂象叢生,各監管部門職能分割,而網絡借貸平臺涉及地域廣、涉及部門多,監管協調難,綜合整治難度大,主要監管部門銀保監會和地方金融監管局面對上千家網貸平臺單純依靠傳統監管手段和措施難以實現全覆蓋。同時地方政府在清理整頓問題平臺過程中由于涉及人員多、金額大,各種逃廢債行為高發,單純依靠公安機關查處、法院判決難以打擊平臺違反犯罪行為。總的來看,我國對網貸平臺的監管制度和框架已經形成,但由于準入、退出機制不完善,平臺失聯高管和逃廢債借款人失信懲戒機制未形成,監管制度探索完善過程中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過高。問題集中爆發后,各部門一律收緊監管政策,網貸業務發展又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
四、國外發達國家網絡借貸監管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從發達國家的監管經驗看,英國的監管措施系統細致(見表3),監管效果最好。美國在2008年前監管相對較松,后面有所強化,主要通過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來實施監管。法國監管謹慎嚴格,不光滿足合法經營,同時要滿足其他相關要求。從我國的監管經驗和國情來看,英國采取行業自律先行,監管隨后跟進的模式不適合中國,我國前期重機構監管輕行為監管導致大量問題平臺出現,問題平臺背后隱藏大量集資詐騙、非法集資等案件,參與投資的企業、個人損失慘重,引發大量糾紛、矛盾、訴訟。因此需要重點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借鑒國外準入許可管理的模式,通過對前期問題平臺的清理整頓強化機構準入管理,同時加大對平臺日常經營行為的監管,加大查處懲罰力度。二是要積極探索建立并完善平臺破產處置機制,建立提前介入問題平臺的接管機制,切實保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推動問題平臺有序退出。三是針對問題平臺及平臺監管協作涉及銀保監會和地方各級政府,應強化各職能部門協調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推動問題平臺涉及犯罪案件的判決執行效率,發揮征信、法律等對相關失信人的懲戒約束作用,完善外部約束管控機制。四是要積極研究并改革監管制度,提升監管效率,在保證監管效力的前提下保證網貸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譚中明,錢珍,往書斌. 新監管體系下我國P2P網貸風險管控現狀的探視及改進[J]. 西南金融,2019(04).
[2]鄧建鵬,王倩婧. 英國P2P網貸行業內部治理模式及借鑒[J].清華金融論,2017(1).
[3]李旻. 美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監管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流通經濟,2018(12):114-123.
[4]靳建國,王蘋果. P2P網貸風險及監管優化路徑探究-來自美國和英國監管體制的啟示[J]. 商業經濟研究,2019(15):169-17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宜賓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