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霞
摘要:盈余管理作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門話題,對會計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結論,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很多,本文將從四個主要方面對國內文獻進行回顧與梳理,并對現有文獻進行總結與評述。
關鍵詞:盈余管理 動機 資本市場
一、引言
盈余管理行為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中。上世紀80年代后,盈余管理成為西方學者們研究的熱門話題。9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開始關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總結國內外研究文獻中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盈余管理可以表述為:公司經營者通過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或發生真實的交易活動來改變財務報表中的財務數據,從而誤導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使其無法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
盈余管理有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類。應計盈余管理是指通過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和不同的會計估計方法,從而改變應計項目盈余,這種方法并沒有發生真實的交易活動,所以不會對公司的經營成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真實盈余管理是指通過安排真實的交易活動來改變相關財務數據,這種方法會對公司當前和未來的經營業績產生直接且重大的影響,甚至阻礙公司的長遠發展。
到目前為止,對盈余管理的研究越來越細致和全面,研究角度也越來越多樣。在實證研究中,關于盈余管理的大部分研究是以某一特定動機為切入點,且現有的研究結論均顯示盈余管理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動機既有相似的地方,又因各國社會制度、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根據現有學者們的相關研究,盈余管理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迎合監管動機和獲得政府補貼動機四大類。因此,本文對國內的代表性文獻進行了回顧與整理,對盈余管理動機的現有文獻進行了總結與評述。
二、盈余管理動機研究文獻綜述
(一)資本市場動機
1.IPO(首次公開募股)動機。在首次公開募股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為了能夠達到上市條件或者以較高的價格發行股票,很可能進行盈余管理。林舒和魏明海(2000)、陳良華等人(2005)分別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和香港創業板公司為樣本,研究了上市公司首次公開募股前后的收益變化情況;張宗益和黃新建(2003)利用改進后的修正Jones模型對中國首次公開募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衡量;陳祥有和萬壽義(2009)、陳祥有(2010)分別在不同的樣本期間研究了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募股前盈余管理與募股后市場表現之間的關系。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均顯示: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在募股過程中有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且上市公司在當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最大,此外還發現,募股前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與募股后公司的市場表現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蔡春等人(2013)也研究發現,企業為了能夠成功進行公開募股并獲得較高的發行價格存在較強的盈余管理動機,實證結果也表明,首次公開募股定價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強,且盈余管理包含應計和真實兩種方式;低法律約束、高行業監管和非四大審計的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的提價效應更明顯且會降低公司的長期收益。祁懷錦和黃有為(2016)的研究結果顯示,首次公開募股企業具有盈余管理動機,考慮到企業的長遠發展,首次公開募股當年應計盈余管理較明顯;為了避免收益下降且應計操縱空間有限,募股后一年的真實盈余管理較明顯。還有學者對影響企業盈余管理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如唐運舒和談毅(2008)、胡志穎等人(2012)研究了風險投資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前存在盈余管理,但是風險投資能顯著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徐浩萍和陳超(2009)利用IPO公司數據進行研究,并沒有發現公司存在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
2.增發與配股動機。王克敏和劉博(2012)研究發現,由于投資者的逆向選擇問題和其他增發公司的競爭問題,上市公司在公開增發股票前會進行正向的應計盈余管理。另外,隨著資本市場定向增發的發行總數和金額的不斷上升,學者們開始關注定向增發事件與盈余管理動機,均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上市公司在定向增發時存在盈余管理動機。鄭琦(2009)研究表明,定向增發的股票,只有大股東認購時,公司在發行股票前沒有進行盈余管理,但在發行后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當有機構投資者認購時,其參與程度與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顯著正相關。李增福等人(2012)經研究得出結論,當定向增發股票向機構投資者發行時,在增發股票當年,公司存在向上調節應計盈余的行為;在增發股票前一年和當年,公司存在向上調節真實盈余的行為。田昆儒和王曉亮(2014)研究表明,與無定向增發的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定向增發前具有盈余管理動機。王曉亮等(2016)在處理了定向增發樣本自選擇的問題后,研究發現,當向大股東增發股票時,上市公司在定價日前會向下調整盈余;當向機構投資者增發股票時,上市公司在定價日前會向上調整盈余。當定向增發審批時,上市公司向上調整真實盈余。聶建平(2016)研究了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與增發新股動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盈利高的公司中,二者顯著負相關,在盈利低的公司中,二者顯著正相關。
證監會凈資產收益率的規定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配股資格的條件之一。陳小悅等人(2000)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為了具有配股資格、順利融資,會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從而使ROE達到規定條件。陸宇建(2003)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對配股政策的反應,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會因配股政策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陸正飛和魏濤(2006)也研究發現,公司在配股前會進行盈余管理。
3.避免虧損及退市動機。根據中國證券管理法有關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長時間連續虧損且在規定期限內仍繼續虧損、無法盈利的,上市公司有可能被特別處理,甚至終止上市,從而導致公司籌資難度加大,嚴重影響企業后續發展。因此,為了避免被特別處理或終止上市,上市公司很有可能通過盈余管理而避免虧損。陳曉等(2004)選擇凈利潤小于0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顯示,我國虧損公司更多地選擇通過發生真實交易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從而使企業扭虧為盈。吳聯生等人(2007)將樣本分為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兩組,將兩組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為了避免虧損,兩組上市公司每年都會進行盈余管理,其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頻率和幅度均高于非上市公司。陸建橋(1999)以滬市22家虧損上市公司為樣本,結果發現:為避免虧損,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的前一年會向上調整盈余;為避免連續虧損,公司在首次出現虧損的當年會向下調整盈余。張昕(2008)以虧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財務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當公司當年可以填補虧損時,會在第四季度向上調整盈余;當公司當年不能填補虧損時,會在第四季度繼續增加虧損,為填補下一年度虧損做準備。聶建平(2016)經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的扭虧為盈動機越強,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龍怡婷和孫建書(2016)對比分析了避免退市和再融資動機導致的盈余管理程度差異,結果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的避免退市動機要比再融資動機更強烈。
4.匹配盈利預測目標動機。國內外有不少學者研究發現,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與公布盈利預測目標有關。上市公司如果自愿對外公布財務預測數據,便意味著向投資者承諾了盈利目標,一旦無法達到目標,上市公司將有巨大的壓力。因此,上市公司很可能通過盈余管理來達到完成盈利預測目標的目的。郭娜和祁懷錦(2010)以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為背景,研究了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預測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披露盈利預測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明顯高于未披露的公司;強制披露盈利預測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明顯高于自愿披露的公司;規模小、盈利能力低和負債率高的公司更可能進行盈余管理。王克敏和廉鵬(2012)以首次公開募股公司為樣本,研究了盈利預測制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發現,當盈利預測制度為自愿型時,公司明顯不傾向于披露盈利預測數據,盈利預測的高估程度也明顯下降。
(二)契約動機
1.債務契約動機。為使公司能按時償還借款,債權人會在債務契約中加入保護性條款來對公司進行限制。因此,上市公司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來改變財務數據,減小相關財務指標的波動性,使債權人相信公司有足夠的償債能力,從而避免和減少上市公司的違約成本。張玲和劉啟亮(2009)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為了能夠達到債務契約中的限制性條款,其負債率越高,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動機越強烈。其中債務契約對國有企業的約束能力較弱,上市公司并無調增盈余的動機;而非國有企業違背債務契約可能帶來嚴重后果,因此非國有企業的負債率與調增利潤的盈余管理動機顯著正相關。李增福等人(2011)經實證研究得出,公司的負債率越高,為了避免違約,管理層進行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就越強烈,其中國有控股公司更偏好比較隱蔽的真實盈余管理,而非國有控股公司則會同時選擇應計和真實兩種盈余管理方式。
2.薪酬契約動機。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容易受到經營業績影響,而經營業績主要體現在各種財務指標上,因此高管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來提升業績,獲取高薪酬。李延喜等人(2007)采用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高管的薪酬與其通過應計利潤上調盈余的幅度顯著正相關,這表明薪酬會促使高管操縱盈余。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通過LISREL模型對盈余管理進行衡量,結果顯示,基于盈余的報酬契約,高管為了增加個人報酬會操縱盈余,高管對公司的控制權越強,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增加個人薪酬,從而減少盈余管理行為;基于股權激勵的報酬契約,當高管持股比例過低時,其盈余操縱動機較為強烈。然而劉斌等(2003)采用實證回歸與路徑分析研究發現,總經理不管報酬增加還是減少,都沒有進行盈余操縱,說明提高個人薪酬并不會引起高管的盈余管理行為,而可能是薪酬外的其他因素。
(三)迎合監管動機
在中國,關于監管動機的研究主要為避稅動機。王躍堂等人(2009)考慮到出臺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并以此為背景進行研究,得出結論:當公司稅率降低時,出于避稅動機,管理層會進行盈余管理。李增福等人(2011)研究了稅收改革如何影響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得出結論:當預期稅率上升時,公司更偏好于通過真實的交易活動調整盈余;預期稅率下降時,公司更偏好于通過調整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姜小白(2017)研究了所得稅改革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所得稅稅率不變時,上市公司不存在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當所得稅稅率下降時,上市公司有動機向下調整盈余;當所得稅稅率上升時,上市公司有動機向上盈余管理;所得稅改革后,上市公司所得稅稅負與負向盈余管理動機顯著正相關。
(四)獲得政府補貼動機
王紅健等(2014)從金融危機的社會背景出發,研究了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動機與盈余管理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負向盈余管理對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金融危機后,兩者的相關性進一步加強。趙璨等(2015)以扣除政府補貼后的ROA衡量公司的盈利水平,將公司分為盈利能力較差和較好兩組,結果表明,盈利能力較差組的公司偏好通過負向盈余管理來獲得政府補貼。趙玉潔和劉敏麗(2018)研究了公用事業類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結果發現,公司存在通過負向盈余管理獲取政府補助的動機,負向盈余管理可以顯著提高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正向盈余管理則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三、文獻評述
本文從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迎合監管動機和獲得政府補貼動機四個方面對國內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現狀進行了介紹,可以看出,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具有復雜性,這種復雜性可能導致同一上市公司在同一時期存在多種動機,并表現出不同的盈余管理規律。目前,我國關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歷史僅十幾年,我國學者主要借鑒西方的研究方法,利用上市公司數據實證研究盈余管理行為是否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初步構建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論體系。從研究廣度來看,國內學者大多研究我國證券市場上特有的問題,研究范圍較窄,部分學者將國外研究過的問題套用在我國市場上,并未得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從研究深度來看,研究采用的模型以及計量方法還需進一步創新,再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特有的制度規定,研究的深度還需進一步挖掘。由于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研究模型及計量方法,使用最新的數據,并同他們的研究結論對比,看是否出現差異,并試圖找出導致差異的影響因素;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考慮公司可能存在的其他動機,例如政績動機、推卸責任動機、企業并購動機等。
總之,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仍有很多可以深入發掘的切入點,再由于盈余管理的手段具有隱秘性,對于盈余管理程度,我們只能估計而無法精確計量,這可能會對結論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關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仍然前景廣闊,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王克敏,劉博.公開增發業績門檻與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2(08):187-188.
[2]鄭琦.定向增發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03):53-58.
[3]王曉亮,俞靜.定向增發、盈余管理與股票流動性[J].財經問題研究,2016(01):64-71.
[4]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01):30-36.
[5]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09):25-35.
[6]姜小白.基于避稅動機的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0):92-94.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