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真 張茜
摘要: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特征。國內經濟短期沖擊不可避免,但長期基本向好不變。產業層面,應該把握現金賽道、融資支持、銷售跟蹤三個關鍵節點,靈活運用五種模式應對疫情沖擊。針對全球流動性大幅寬松,疊加政策刺激、消費回補、產業升級等因素,筆者認為應在新科技、新消費、新基建等七個領域把握投資機遇。
關鍵詞:疫情? 產業投資? 投資機遇
一、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分析
(一)國際形勢——四重危機
1.經濟危機。2019年IMF秋季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要略微超過3%,但在2020年4月份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調整為-3%”。較短時間內將經濟增速預期“拉低6.3個百分點”,這是疫情帶來的被動修訂。IMF認為新冠病毒導致的本次全球經濟衰退,將是“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遠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更嚴重。
2.商品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原油、大宗商品以及消費需求恐面臨危機。一是原油及衍生品市場危機,原油暴跌導致原油期貨持倉虧損,甚至出現平倉、爆倉以及穿倉等情況。二是黑色商品、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受金融市場下跌和供需失衡雙重影響,均大幅下挫,主要大宗商品指數跌至2011年以來的低點。三是農產品危機,《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有逾1.35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然而,截至4月16日,出于對糧食供應短缺的擔心,已至少有14個國家實施農產品與食品出口限制。
3.產業鏈危機。全球化生產和交易網絡中,疫情防控帶來的停工減產及延遲復工,將加大全球供應鏈風險。中國疫情嚴重時,停工停產,商品滯壓,物流中斷;3月以來逐步復工復產,但海外疫情蔓延,海外新增訂單驟減,外貿企業受損嚴重。據第三方機構Resilinc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6000種以上的零部件、9000家以上的工廠以及1500個以上的供應鏈企業受到影響。
4.失業危機。截至5月23日,美國已經有3860萬人領取失業救濟金,按照美國銀行預計,失業率將達到25%,這一數據相當于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最高失業率。歐盟和英國情況也不樂觀,據麥肯錫稱,受疫情影響,歐盟和英國近6000萬個工作崗位處于危險之中,如果不能迅速遏制疫情,歐盟的失業率可能會從6%左右飆升至11%以上。
(二)國內形勢——五點判斷
疫情爆發初期,部分機構和專家的預測普遍是基于2003年SARS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事實上,經濟發展永遠是動態變化的,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但不會簡單的重復。如果按照2003年中國的經濟環境,生搬硬套地判斷當前經濟形勢,難免會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分析2020年與2003年經濟環境有五個不同:
1.經濟周期不同。2003年中國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期,受到SARS沖擊2009年GDP從一季度的11.1%至二季度下降到9.1%,全年GDP增速為10%。當前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下行期,2019年經濟增速為6.1%,2020年一季度下降6.8%,經濟調整轉型的壓力與2003年不可同日而語。
2.經濟體量不同。2003年中國經濟體量13.74萬億元,2019年為99.1萬億元,雖然整體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但當突發事件帶來實質性沖擊后,影響的廣度、深度更明顯。
3.經濟結構不同。2003年中國經濟中第二產業居于主導地位,SARS之后制造業可以通過加班加點恢復生產,但目前中國進入工業化后期,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占GDP比重為53.9%,本次疫情的全面防控和隔離使第三產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即使在疫情解除后的短時間內也需要時間恢復,因此對經濟的結構性沖擊可能超預期。
4.經濟動力不同。經濟增長主動能已經由2003 年非典時期的投資拉動轉向消費驅動。2003年投資率高達47.2%,比出現經濟過熱的1993和1994年還分別高出9.5和10.8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高達68.8%,2019年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7%,消費滑坡拉低經濟增長毋庸置疑。
5.經濟環境不同。2003年全球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中國剛剛加入WTO。近年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世界經濟持續低迷。
二、新冠疫情對產業投資的影響
(一)產業投資面臨的挑戰
1.宏觀層面,國內外面臨經濟衰退。疫情正以“閃電般”速度和前所未見的規模擾亂全球經濟秩序,IMF在《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萬億元,同比下降6.8%。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不設預期目標,這也說明海外疫情和經貿形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經濟發展可能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2.行業層面,投融資進一步放緩。2020年一季度,在資本寒冬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下,募資形勢空前嚴峻。一方面,為維系自身企業正常運轉,加強現金流把控,選擇延緩出資或收緊額度,LP普遍收緊資金,出資節奏放緩或停滯;另一方面,投資必要的盡調、面訪等線下環節無法順利開展,投資進程難以推動。
3.戰略層面,產業投資轉型攻堅。產業投資的本質是從資本驅動轉向產業驅動,從超額回報轉向一般回報,從“信用+杠桿”向依托“效率+專業”的模式轉變,疊加外部疫情沖擊,使轉型更加艱難。
4.項目層面,重要產業投資基金推進受阻。產業基金起點高、規模大、流程復雜,進展緩慢,需要多次磋商、盡調、周密論證推動項目落地。疫情導致經濟環境下行壓力增大,疫情早期面對面溝通受阻,項目潛在風險加大,項目投資難度加大。
5.經營層面,全力開拓盈利空間。為應對疫情影響,產業投資應該兼顧即期收入業務,如以泛資管業務為突破口,著手開拓非產業基金方向的業務,以彌補財務缺口,解決眼前“吃飯”問題,熨平疫情沖擊影響。
(二)產業投資邏輯和理念的轉變
1.投資邏輯轉型。不單從財務投資角度考慮是否有投資價值,從產業角度調整產業規劃布局。債權融資與困難企業共享收益,保穩定保就業;股權融資與困難企業共擔風險,保增長保后勁。
2.投資理念轉型。堅持價值投資理念。不以“短跑心態跑長跑”的心態做產業投資,產業投資是看好行業的成長性,以適度的增速發展股權投資業務,實現股權投資和非股權投資結構性的平穩轉換。
3.投資模式轉型。進一步聚焦戰略新興投資產業,加速推進“一體兩翼”的發展模式,以產業投資為主體,以更專業的資產管理和高附加值財富管理為兩翼,助推產業投資,通過產融合作、產業協同的方式實現“1+1>2”的效果。
4.投資思維轉型。目前,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很多項目前景不明,產業投資進入了新時代。多看看、多觀察、多了解,不能隨便出手。特別是疫情期間要更加謹慎。
三、疫情下產業投資如何應對
(一)凝聚三點共識
1.危機頻發的“新常態”。危機扮演了一個“洗牌者”和“攪局者”的角色。疫情反復,其他國家確診、死亡人數在劇升;什么時候疫情結束?短期不可能,那較長期是多長?也不確定。除疫情危機,還有前文提到的失業危機、商品危機、產業鏈危機等,還有蝗蟲災害危機……我們面對的是危機多發、頻發的時代。
2.短期沖擊不可避免。短期沖擊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投資“剎車”,受疫情影響,過去一些高速周轉運營的企業投資,如房地產投資,可能被迫“剎車”,行業融資偏緊、整體下行。出口減少,疫情導致物流貿易受限,海外需求銳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消費中斷,旅游、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相關服務業首當其沖。
3.長期基本向好不變。中國已基本控住疫情,長期基本向好。一是從整體看,改革開放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醫療實力。二是從供給看,我國具有最完整、最大規模的工業供應體系,最完善的配套能力。三是從需求看,人均GDP達1萬美元,消費總量大且增長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了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巨大需求;我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投資增長空間巨大。四是從制度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把握三個關鍵點
外在經營環境千變萬化,行業千差萬別,運營要從三個關鍵點來把握:
1.現金跑道。現金為王,保持充裕的流動性,如果經濟持續低迷,賽道只有兩條——現金和其他。疫情之下,在不損害業務的前提下,保守發展更適合大多數企業。
2.融資支持。多樣化的融資手段是逆境生存的保障,也是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許多行業的標桿性公司都是在絕境中塑造的,如2000年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這筆投資不僅是孫正義生涯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也幫助阿里巴巴幸免于互聯網泡沫,成就現在全球最大的購物網站。當市場低迷融資變得困難時,要注重修煉內功,講好投資故事,爭取投資者支持。
3.銷售跟蹤。疫情如投入水中的石子,圈圈漣漪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應及時跟蹤和預測客戶消費習慣的改變。如果公司不能及時抓住和把握客戶需求和習慣的改變,未來發展會遇到瓶頸。
總之,企業終究都要回歸商業本質——開源節流、控制風險、創造價值。
(三)應對沖擊的五種商業模式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可以采取如下五種模式穩妥推進復工復產。
1.共享互助模式。受疫情影響,盒馬聯合西貝、云海肴等餐飲企業開展“共享員工”合作,部分員工將入駐盒馬鮮生各地門店,負責打包、分揀、上架等工作。餐飲企業人員成本被有效分擔,盒馬等電商平臺用工荒得到有效緩解。
2.跨界合作模式。春節電影出現“最大反轉”,今日頭條購買《囧媽》版權,大年初一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多個APP免費播出。總播放量超過了6億,總觀看人次1.8億次,打破華語影史票房冠軍《戰狼2》的總觀影人次是1.6億次的記錄。
3.需求捕捉模式。中國石化開通“安心買菜”業務,“不下車,不開窗; 三天量,一整箱,一鍵送到后備箱”。中國石油克服時間緊、任務重、原材料緊缺等困難,火速打通口罩制造全產業鏈,從口罩基礎原材料供應商升級為集原材料供應、核心材料技術研發與生產、口罩制造于一身的綜合供應商。
4.線上升級模式。信息網絡時代,防疫信息提供、網上交流、網上購物、看病、辦公、開會……可以說,疫情激活“線上經濟”。雷軍介紹小米的員工很多都是在線辦公,北京和武漢的2000多名員工無一人感染。各旅游平臺可以借助VR開展云旅游,春節期間超50億人次在線觀展,許多景區實現快速引流匯流,流量前移、變現后移。
5.快速反應模式。白酒變酒精,堂食變外賣,酒店變隔離房。一些酒店如首旅如家、錦江國際等快速反應,推出企業員工隔離專屬預訂產品及服務,解決返工員工無法“個體居家隔離”的難題。
四、把握“后疫情”時期的投資機遇
面臨“黑天鵝”“灰犀牛”以及諸多不確定性,需要順應經濟走勢、把握政策方向、甄別行業賽道,順周期“布局”,逆周期“投資”,跨周期“變現”,把握投資機遇。
(一)機遇一:新科技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科技大顯身手。大數據成為疫情分析“神器”,AI幫助縮短病例確診時間,無人機成為宣傳運輸工具,深紫外LED的殺菌消毒應用,區塊鏈讓公益信息更透明等,新科技無一例外地應用于各種防控措施和場景之中,有其不可替代性。未來科技和產業加速融合,“清晰的商業模式+具體的應用場景”會產生持續的價值。
(二)機遇二:新消費
餐飲、旅游、酒店、零售等線下傳統消費行業,受到疫情的較大影響。反之,偏線上或虛擬的商業模式在疫情的籠罩下反而有較好增長。因為疫情縮短用戶培育過程,正常線上用戶的導入、用戶習慣的養成以及用戶轉化的過程往往需要2-3年,但本次疫情在短期內培養用戶習慣,而且轉化率很高。在線問診、遠程醫療成為需求爆發點,阿里健康今年以來在線義診訪問用戶超過280萬;數字娛樂回到風口,嗶哩嗶哩預計一季度營收增長118%,生鮮電商需求旺盛,每日優鮮銷售額同比增長321%,盒馬日均蔬菜供應是平時6倍。線上化的供給改造,消費迭代,加上中國擁有1.2億家庭年收入在50萬以上,有很大的潛在消費需求。未來在電商、短視頻、在線游戲、社交、VR替代等方面,會有更多投資機會涌現。
(三)機遇三:大健康
醫療健康市場孕育無限機遇。據統計,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醫療健康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均超過10%,而我國占比不足5%。當前我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8年底,中國65周歲以上人口達到1.67億,超過日本總人口1.25億。伴隨我國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國民對醫療需求增加,國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劇。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2020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預計將達8萬億元,目前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集中度有待提升,產業格局有待進一步優化。在此背景下,頭部企業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并且行業并購機會將增多,會誕生大量的投資機會。醫療健康行業作為典型的抗周期行業,其仍是未來“資本寒冬”中最受關注的投資領域之一,創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康養保健、疫苗等值得關注。
(四)機遇四:新基建
中央多次強調加快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新基建。國外疫情擴散,外需疲軟,國內消費受影響巨大,三駕馬車中投資是突破口,“鐵公基”老基建的投資邊際效應遞減,所以七大領域的新基建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抓手。以5G產業為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認為,到2030年,在直接貢獻方面,5G將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就業機會分別為6.3萬億元、2.9萬億元和800萬個;在間接貢獻方面,5G將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就業機會分別為10.6萬億元、3.6萬億元和1150萬個。放長眼光,未來圍繞5G等新基建產業開展業務的公司業績將有積極表現。
(五)機遇五:大旅游
“新冠肺炎”讓旅游業進入“休眠期”。投資者也難免受非理性恐慌情緒影響,一二級市場對旅游標的避之不及。多年來中國旅游業高速穩定發展,旅游企業的估值基于良好預期也往往處于溢價水平。然而,疫情的沖擊,給投資旅游業入場帶來歷史性機遇。疫情之后預計旅游企業價值將進入一段時間的尋底之路,人棄我取,旅游業投資機會凸顯。
(六)機遇六:高端制造
中國制造業規模占GDP的30%,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也近30%,但在制造業的發展質量上受制于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一直不高。高端制造業覆蓋廣泛,包括機械、電子、新能源、汽車、家電、軍工、新材料等行業。近年來隨著5G的推進、半導體國產替代的落實、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高端制造正式進入行業成長與擴張期。
(七)機遇七:中醫藥
未來中國,中醫藥打造好三個高地:中醫藥高地、中西醫結合高地、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高地。疫情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防治傳染病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實踐和探索,讓中西醫結合的中國方案成為戰“疫”的最大亮點,為信中醫、用中醫、學中醫奠定了堅實而廣泛的專業基礎、群眾基礎、實踐基礎和社會基礎,喊了60多年的中西醫結合從湖北武漢啟航。借此戰“疫”,中醫產業化、規模化、資本化會帶來大量投資機遇。
參考文獻:
[1]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 中國愿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J].中國經濟周刊,2020(06):14-15.
[2]姜峰,閆強明.北大經院學者“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筆談綜述[J].經濟科學,2020(02):130-136.
[3]張毅峰.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河北金融,2020(03):16-18+43.
[4]子紀.SARS碰撞中國經濟快車[J].紫光閣,2003(07):10-12.
[5]智艷,羅長遠.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思考[J/OL].學習與探索:1-7.
[6]婁飛鵬.新冠肺炎疫情、金融市場震蕩與金融危機[J/OL].西南金融:1-11.
作者單位:姚夢真,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法學專業2018級;張茜,經濟學博士,中國郵政集團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