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英
摘 要:老師講課怎么可以不說話呢?如何將知識要點很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重視,達到教學的效果?在一節化學實驗課上嘗試無聲課堂,意外地體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無聲課;觀察;演示;肢體;板書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你上過無聲課嗎?采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上課,有時也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記得一天下午第一節課。原計劃總結歸納氫氣、碳和一氧化碳化學性質,采用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加深記憶完成目標。結果一個問題問了三遍竟然沒有任何學生回答。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與學生互動中達到知識的碰撞和情感、智慧的交融的過程。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的互動,那就是唱獨角戲,感覺很累效果也不理想。也許是天熱中午沒休息好,加之又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都顯得疲憊,我本想發怒,轉念一想決定反其道而行之,稍做思考之后我說:“我尊重大家的沉默,今天我們大家共同上一節無聲課?!闭f心里話,這樣上課是破天荒第一次。對于教學效果更難預料,這無疑是一次新的挑戰。
我在腦海中稍加籌劃,便開始了教學。下面就是這節課的實錄:
首先轉身板書(我在寫板書時只聽見下面叮鈴咣啷響起來了,學生開始記筆記。)
板書: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
一、二氧化碳的制法:
工業制法: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CaO+CO2↑
實驗室制法:
藥品:石灰石、大理石、稀鹽酸
反應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裝置:H2O2制O2法(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舉起一瓶石灰石搖一搖,示意學生仔細觀察,接著取一些石灰石加入錐形瓶中,塞上塞子,從長頸漏斗中加入稀鹽酸,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氣體并用燃著的木條放瓶口驗滿(以備性質實驗中使用)(我注意到在我演示時學生認真觀察并竊竊私語“冒泡了”“木條滅了”。)
回頭再在黑板上板書。
板書:自我總結二氧化碳的驗滿方法和收集方法(稍等幾分鐘讓學生自我總結,觀察絕大多數學生都停下筆了。)
二、二氧化碳的性質
1.臺階蠟燭實驗(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老師開始演示發現孩子們都在認真觀察,一會兒學生小聲說:“噢,下面的滅了,哦,上面也滅了。”同時他們主動開始小聲討論由此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
板書:ρCO2>ρ空氣,CO2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2.CO2與水反應(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老師接著演示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再加熱直至變紫,在兩次變色中都及時高高舉起試管示意學生觀察,“變紅了,變紅了”學生小聲說,接著加熱,學生驚訝地說:“嗯,又變紫了”。
板書:紫色石蕊試液變紅:CO2+H2O=H2CO3
由紅變紫:H2CO3=H2O+CO2
結論: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碳酸不是二氧化碳。
板書:
3.二氧化碳的水溶性(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老師繼續演示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在裝有CO2的軟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水,快速蓋好瓶蓋,高舉振蕩,同時拿起另一只空瓶放在一起示意學生對比觀察試驗現象。此時此刻學生完全投入了課堂,邊觀察邊說:“瓶子變癟了,真好玩!”(老師仍然不說話回頭接著板書。)
板書:CO2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CO2與氫氧化鈣的反應(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老師最后演示CO2與氫氧化鈣的反應高舉震蕩,示意學生觀察現象。這時學生完全投入到實驗中了大聲笑著互相說“變了,變渾濁了”。
板書: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檢驗CO2)
自我整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重點和難點,順利結束了這節課的教學。
真正感覺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處,這節課的教學效果要比平時的有聲課更好,真是一次特殊的體驗意外的收獲,回顧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收獲:
學生的變化。學生由不說話→主動記筆記→竊竊私語→悄悄說→小聲說→大聲笑出聲來描述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好課堂筆記,全身心地投入課堂,這也是這節課中難能可貴的收獲之一。
板書的重要性。試想一節課老師一句話都不說,還要把自己的每一個意圖傳達給學生,這何嘗不是一次挑戰,這樣的挑戰,就需要老師的智慧和臨場發揮。在演示實驗中不能用語言表達,板書就發揮重要作用了。板書不但要展示教學重點和難點,而且要展示老師每一步的教學環節和意圖,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該怎樣做?這樣學生能通過板書,明確老師每一步要進行哪些知識環節的學習。注上“請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提示語。學生就會自覺地把視線集中到老師的演示實驗上。
肢體語言的重要性。課堂上老師不說話,除了用板書告知學生重要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肢體語言了。在本節課上重要肢體語言“高高舉起儀器振蕩”,是要告訴學生請仔細觀察這兒的實驗及其現象,學生看在眼里,就會不自覺地表達出來,也就有了學生由一開始的不說話到最后的大聲笑著描述實驗現象。
這是我的第一次大膽嘗試,也是教學效果較好的一節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無聲課”中學生只看到老師一個人在講堂上表演“啞劇”,由于表現方式的獨特和演示實驗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創設一種新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勤動手和動腦的良好習慣。
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刻意的神態,常常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觸動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師要自覺地提高自己無聲語言的修養,充分挖掘無聲語言的潛能,使其在課堂教學中閃爍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葛燕.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堂多媒體課的啟發[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8(6).
[2]梁國輝.一堂無聲卻有效的思想品德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70-7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