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英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還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基于此,針對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說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希望可以為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滲透
一、高中語文現狀
根據實際調查情況發現,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學方式有待改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教學方式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但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很多年齡較大的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根深蒂固,所以該類教師群體在上課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1]。實際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主要是擺脫傳統的教師掌控課堂的現狀,要求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領者的作用。這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容易打擊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所以語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能太過死板,需要給學生創設更多具有活力的教學情境。
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課堂氛圍較為嚴肅,教師按部就班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死氣沉沉地聽,造成學生心不在焉,課堂缺乏激情和活力,并且學生和教師之間也缺乏相關的感情交流。眾所周知,語文中的背誦相對較多,并且教材中的選段往往枯燥乏味,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甚至抵觸。教師對于上述情況應該盡可能創設一些趣味情境,并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如何滲透人文精神
1.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該轉變觀念,挖掘知識背后蘊含的意義和人文精神,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做題方法,而應該向學生傳遞一些人文素養。例如,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在講解時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中的虛詞和實詞含義、文章的句法句式等一些古漢語語法。而文章的表達和背后所蘊藏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的生活背景是緊密聯系的,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應該關注文章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對于當今社會有什么樣的借鑒。
例如,講解《勸學》這篇文言文,其蘊含的知識點相對較為龐雜,名句也較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首先應該向學生講解其中的句法句式以及詩詞和虛詞的用法,在一些基礎知識講解完成以后,應該進一步挖掘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告訴學生任何事情都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應該在成功之前不斷積累,一點一點提高,對于一些大事絕不能急于求成[2]。再比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教師可以通過這句話告訴學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在嘗試之后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應該堅持到底,總會有所收獲,對待事情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和充足的信心[3]。上述這些課文知識的延伸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使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的基礎理論,課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逐步滲透到了學生的思想中。
2.營造人文性的教學氛圍
為了營造具有良好人文關懷的教學氛圍,并且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思維中充分體會到課本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師生之間首先應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摒棄傳統師尊生卑的教學局面,尊
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向學生傳達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應該在不斷完善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殷春花.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考試周刊,2018(76):68.
[2]陳金釗.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新智慧,2018(24):124.
[3]洪冬生.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赤子,2018(24):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