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翠
摘 要:語文教師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主導作用。在教育教學中,學生迷失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缺少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遇到阻塞,教師要開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領導;學生的言行,教師要去規范。師既是教的主體,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更是學生人生的規劃師,教師要成為人師。
關鍵詞:語文;角色定位;主體;主導
教師想要成功駕馭課堂,必須對自己的身份進行精準定位,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教育和教學活動是教師的主打陣地。教師應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起到引導作用,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機會。教師還是教學活動的主導,但要避免唱獨角戲,一板一眼,自編自導,更不能越俎代庖。而應該讓學生唱主角,教師退居幕后啟發和誘導。
一、教必先“學”,教師是授課前“自學”的主體
這里的“學”專指教師教前的自我充電。教師的“學”又是為了“教”,教學相長。同時教師的學還包括課前為了更好地教而專門進行的技能學習。如全國特級教師,清華附中韓軍老師在教授楊絳先生的《老王》時,授課前專門學習了山東快書,并自編自導了一節《老王》快板書,聲情并茂地揭示了老王一生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老王的憐憫之情,同時也揭示了老王的善良。學生也跟著老師學習快板書,把教學推向了高潮,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教”前沒有教師的學習,也就沒有這樣的成功課堂,因此教師的課前學習非常必要,教師是授課前“自學”的主體。
二、“學”為了“教”,教師是“教”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體。在教學中若不發揮教師教的主觀能動性,有部分學生會不知道該學什么。發揮教師“教”的主體作用,以筆者所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中杜牧的《赤壁》為例簡述如下。
首先是定向,讓學生明白,學什么,即目標;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重難點怎么突破,即方法,這些教師都要事前定好。熟讀背誦;疏通文義;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繼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這些目標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再如,怎么讓學生最快背會這首詩,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嘗試背誦,還可以把這首詩中每句第一個字抽出來:“折、自、東、銅”。學生根據提示,很快便能夠背誦。
其次是定量,即這一節課要學多少。《赤壁》這首“詠史”詩,學生熟讀后,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了解這首詩的寫作特點,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所有這些設計活動都是教師獨立完成的,因此教師是主體。
三、教師是“教”的“主體”和“主導”的辯證統一
教師要捋順“授和受”的內在邏輯關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并不是教師主導學生學習,而是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充分張揚。“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指的是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1]葉圣陶曾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以筆者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為例,略談教師主導地位是怎么實現的。
首先,“導”而有法,這就要發揮教師自身的主體作用。“導”在潛移默化中,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學生樂于接受。例如在定向和定量的基礎上,規定一定時間讓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朗讀課文,這就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自學的過程,怎么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關鍵在于教師的“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然后檢測,督促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朗讀,去思考問題,這就是導而有法,逼著學生去學。
其次,不僅要導而有法,還要在“導”的基礎上,“導”得有趣。“主導”的內核,關鍵在于一個“導”字,關鍵在于能夠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導”而有趣,切入點還是發揮好教師的主體作用。教師手段、內容、方法等都有趣,能夠吸引人。如筆者在上這一課的板書時,匠心獨運,設計出一個“父”字,“父”字上畫一個圓圈,代表父親的頭,父字上面的一撇、一點代表雙手,下面的一撇和一捺代表雙腳,這樣的板書設計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四、教師不僅是教學的主體和主導,還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如果單一強調“學生為主體”是行不通的。因為學生的心理和思維尚未成熟,他們是一塊有待雕琢的璞玉,離開教師的“主導”,便不再是“教學”而是“亂學”。亂學,則無序,當然不科學。“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2]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從以上引文中,我們明白教師的工作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智育,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師肩負著學生健康成長的使命。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主要體現在進行情感教育,進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學《愚公移山》一課,筆者在情感教育上注重讓學生闡述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啟發。
綜上所述,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教師是學習者、組織者、參與者、管理者,是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教育的設計者和人生道路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必須從“授”的表層上升到“受”的深層,其間孕育著教師的教育智慧:提供方法、鍛煉能力、塑造人格。那么“教學”也就升華成“育人”,教師也就從“教書匠”演變成為名實相符的“教育家”了。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