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梅
摘 要:口述歷史是搜集歷史資料的途徑,又是歷史研究的方式。以開展口述歷史項目式研究為契機,開始嘗試一些教育教學上的改革,從而引發了教師在課堂、課程以及課題方面意識的改變。課堂教學引入口述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成果的評估設計,促使教師開發更優質的口述史校本課程;師生開展地方文化口述史項目式研究,提升了課題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關鍵詞:口述歷史;課堂意識;課程意識;課題意識
2018—2019年度,足音口述歷史工作坊分別開展了以“追求理解”和“關注過程”為主題的地方文化口述史校本課程活動,以開展口述歷史項目式研究為契機,我開始嘗試一些教育教學上的改革,從而引發“教師行走方式”的改變。
一、口述歷史,改變了教師的課堂意識
口述歷史是搜集歷史資料的途徑,又是歷史研究的方式,其價值越來越多地得到認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從這些提法中可見口述歷史的入門門檻較低,普通人皆可以嘗試。
人教版必修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兩課中,我先讓學生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圍繞包產到戶、企業改制、外出打工三個話題采訪家中的長輩。獲得一手資料后,進行課堂展示。一位學生分享“爺爺”在包產到戶政策實施前后家庭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一位學生分享“父親”在國有企業改制下崗后再就業開出租車的經歷;一位“兒子”講述了他從小跟著父母外出打工,輾轉四個城市的經歷。“爺爺”的講述播放的是錄像,“父親”的講述以抄本方式呈現,“兒子”則是現場講述。
首先,這是開辟史料教學的另一條途徑,在以前的課堂中教師引用的往往都是文獻資料,本次教學中三則不同形式的口述歷史材料豐富了史料的閱讀和理解。其次,這是基于真實情景的教學,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干巴巴的文字,不再是遙遠的過去或者他人的故事,歷史和學生的生活發生了聯結。最后,這是真正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在無聲處滲透家國情懷。
二、口述歷史,改變了教師的課程意識
如果把教室作為學生生命發展的重要“場”,那么課程本身就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正如趙亞夫所言,教師不能只是政策的執行者,還應該是合格的課程開發者和設計者。我以逆向設計課程的理念,用評估反推的思路開發《走近邕劇》校本課程。
第一階段,確定邕劇研究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此計劃將達到什么目標?我們需要思考哪些基本問題?學生能獲得哪些預期的理解?第二階段,確定研究邕劇過程中合適的評估證據:什么能夠用來證明學生獲得了預期的理解?學生通過哪些真實的表現性任務證明自己達到了預期的理解目標?還需要收集哪些證據,比如學生的自評互評、反思和反饋等。第三階段,設計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思考教與學的體驗順序該怎么安排才有助于學生參與、發展和展示預期理解?
口述歷史工作坊認為:真正有效和完備的課程活動設計是從評估設計反推出來的,并貫穿整個項目始終,持續地進行過程性反思,通過對評估設計進行調整,推動對活動設計的不斷完善。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走近邕劇》校本課程采用了評估反推的方式設計課程,從確定預期結果出發,到確定過程評估證據,最后設計教與學的活動。整個教學設計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課程的推進,適時進行反思和完善。
三、口述歷史,改變了教師的課題意識
在過去三年中,我一直圍繞民族性和鄉土性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并致力于推動學生開展“發現鄉土之美”的歷史實踐活動。在參加口述歷史工作坊前,我是這樣設計實踐活動的:
活動主題——廣西本土祭祀風俗考察研究
制定計劃:確定行程、了解調查目的、內容等。
實地考察:以局內人或旁觀者的角度,參與或觀察祭祀活動的完整過程。
收集資料:收集整理不同時代本地區和祭祀相關的文字、圖片、實物等。
形成報告:如實記錄祭祀的過程,就其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發表自己的見解。
參加口述歷史工作坊后,我是這樣設計實踐活動的:
活動主題——廣西本土祭祀風俗考察研究
制定計劃:圍繞“從祭祀習俗看時代變化”,確定采訪的主題、人物,制作采訪提綱。
收集資料:收集整理和訪談主題有關的文字、圖片、實物等。
人物采訪:采訪人物,如族長、村長、祖父母、父母等;對談話內容進行語音、視頻記錄。
形成報告:整理采訪記錄為抄本,以“從祭祀看時代變化”為中心,從祭品、流程、人員、交通、禮樂等一個或多個方面呈現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變化。
兩相對比,我們發現研究的主題沒有改變,但第二次設計明確了需要采用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采訪+口述+歷史+記錄+整理”的模式。這比起單純的“實地考察”更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其研究和論證的過程比較符合“質的研究”的特點。
總之,因為參加口述史項目式研究,我的課堂意識、課程意識和課題意識有所改變,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教育改革的嘗試。因為教師“行走方式”的改變,影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相信這樣的教育改革嘗試能幫助老師和學生自己動手構建自己的將來。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趙亞夫.中學歷史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民間圖書館閱讀推廣基金,青樹教育基金會.第一屆地方文化[A].口述史校本課程工作坊會議手冊[C],2018.
[4]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