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摘 要: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古文化豐富且多樣,文明延續過程中,文化傳承出現不成程度的斷層,但是豐富的文化蘊涵在文物中得以長存,而后人對歷史的了解盡在這些文物之中。本文將文物倉儲保護的理念與博物館的實際工作相結合,簡要介紹文物倉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保護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保護方案,為文物的保存創造更好的環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倉儲;保護
博物館中大量珍貴館藏文物都置于庫房,為了使文物能長久保存,就必須改善文物儲存環境,用科學有效的保存方法,防止文物受到侵蝕文物庫房儲存要結合所處環境的溫濕度、光輻射、空氣污染 、蟲霉危害等方面 。同時要認真撰寫庫房管理制度以及庫管員工作職責,并為庫房管理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機會,增強文物存儲管理的專業知識,以達到對文物的專業性的保護。同時做好庫房的安保工作,增強安保機器設備,發揮科技安保的功能,同時對安保人員提出更高的職業要求,做好博物館庫房的防火防盜要求,為文物的存儲創造更好的環境。
一、影響文物庫房存儲的因素
1.光化學反應對文物的影響。光是一種常見的環境因素,但是由于其具備能量,所以會破壞文物中的有機物質。光照通過影響文物周圍的濕度和溫度等因素加速文物發生物理或者化學變化,使文物變色、氧化等。光化學反應會破壞文物的材質,對紡織品、標本、皮革等的影響最明顯。光波越短光化學效應越大,因此紫外線、紅外線等都是破壞文物的因素,庫房的燈光、手機閃光燈等都有可能會對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2.空氣溫濕度對文物的影響??諝獾臏囟群蜐穸仁俏奈锩繒r每刻都接觸的環境因素。各類文物的組成材質不相同,因此對于溫度的感知能力也不同,溫度的變化很可能會使文物出現裂紋、破損等情況。空氣濕度的變化同樣也會影響文物的保存,金屬材質文物會因為電化學反應出現腐蝕現象,這個過程中空氣水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空氣濕度過高會造成文物褪色、文物顏料融化、絲織品脆弱、紙張老化等。庫房一般設置于地下室,濕度的變化尤其是濕度過高會為細菌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導致文物發生霉變、蟲蛀等。
3.庫房管理制度的缺失。博物館自有的存儲庫房在國家相關制度的約束下已日漸完善,進庫、堆放、環境控制及出庫均有比較完善的工作流程。文物多種多樣,不同的文物需要不同的存儲環境及堆放模式,這樣就需要加強庫房管理者的專業性,對不同屬性的文物分級分類存儲,確保不同文物有其適合的倉儲環境。但是基層博物館大部分庫房管理員并沒有接受系統的文物倉儲培訓,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常識層次的認知,人為產庫整潔、明碼堆放即可,對于專業性的文物保護知識嚴重欠缺,比如絲質文物和紙質文物對于干濕度和溫度的要求是多少,根據不同的要求,就需要不同的倉儲環境。
4.庫房安全保衛專業性的缺失。不管是博物館展廳還是文物庫房都裝備了先進的安保設施,雖然看起來是絕對的安全了,然而博物館屢屢發生的珍貴文物被盜竊的事件,又不得不懷疑過度依賴機器設備對于文物保護的缺失。出現問題的并不是安保設備,而是掌管安保設備的人,很多博物館的安保部門都過分依賴安保設備,認為安保設備是能做到萬無一失,從而疏于對安保工作人員的專業性培訓,安保人員潛意識里認為監督好監控設備即可萬無一失,過分依靠設備,對安保人員的要求和質量不重視,也得不到提升。
提防日常工作中的火災隱患,這就需要專業安保人員有豐富的防火常識,對于庫房的周邊環境及角落的日常排查,對于人員進出明令禁止的行為的監督和及時制止。安保人員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以及工作內容,使其可以認真完成安全巡視工作,加強對于監控死角區域的火災隱患排查。并應當根據博物館防火現狀以及工作人員的實際水平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加強文物保護的措施
1. 加強防控光照。為了加強庫房文物的保護,工作人員要對光照進行嚴格的控制,減少光照對文物造成的傷害。在庫房的建造或者選擇之初,就需要對庫房的建設規模及功能要求進行提前規劃,文物庫房在建設設計時就要嚴格控制窗口的數量與位置,減少光照時間,必要時采取其他的通風方式,而避免窗口的設置。在安裝燈具時,要進行挑選光線柔和、光照較低的燈具,并與藏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庫房裝修的材料要選取相應的反射材料,在庫房的頂部均勻涂抹,有效的阻隔外界的光照。
2. 調整庫房內溫度、濕度。文物的最佳保存溫度為 15~25℃,并且溫度的變化要控制在 5℃以內,嚴防溫度變化對文物造成的各種破壞。庫房中要安裝相應的空調系統和傳感系統,通過溫度傳感器對室內溫度進行嚴格的把控,保障文物在最適溫度下保存。在南方地區,就要按照相關的規定將空氣濕度進行調控,使其保持在 45%~65% 之間,并且嚴格控制其變化范圍,使其不大于 5%。而在北方,若按照南方的標準進行調控,則會導致其老化的加速,因此,北方地區應將濕度控制在 30% 左右。
3.庫房管理制度的完善。文物需按照保存要求來進行分類,并按類區分、上架(離地面至少30公分、離墻至少30公分),分庫保管。并按“五五化”方式堆碼,存放于庫房地面的文物,要下墊(離地面至少20公分)上蓋,擺碼整齊,橫豎成行,所有文物必須懸掛標簽。倉庫管理人員每月堅持不低于15%的自點率,自點記錄必須登記在臺賬上。
相比金屬類文物,絲、紙、木等類文物需要較高的環境要求,在保存時要注意溫度、濕度的控制。同時要對文物進行分級儲存,對價值高的珍貴文物需單獨儲存,要避免環境的侵蝕。而地下埋藏過久的文物,容易與空氣出現氧化反應,采用現代化設備,監測與調控好庫房中的溫度與濕度等。庫房管理人員需定期查看文物保存情況,防止文物出現氧化脫落、蟲蝕等現象,各方面的保證文物在科學良好的儲存環境中保持價值。
4.文物庫房專業性安全保衛工作的加強。在進行安保、消防設施的安裝之前,需要按照文物要求和消防現有規范來開展安保消防設計工作,并從源頭上對各個方面的設計給予嚴格的審查,加大建筑材料及施工的監督檢查力度,對防火功能分區給予科學、合理的規劃,并保證消防應急通道的暢通及防盜工作的便捷。
安保工作人員應當加強對于安保工作的重視,安保設備的監控同時,也增加巡視頻率以及巡視次數,對于發現的安保隱患及時記錄。管理人員應當嚴格監管工作人員的安保工作,逐漸提高安保人員的責任意識。安保人員應當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積累自身的工作經驗,提高警惕性,對于火災隱患要做到及時發現、盡早處理。
雖然博物館庫房的監控探頭數量較多,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死角,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設備對各個區域進行布控,同時也要重視完善地下消防系統,增加地下消防設施的數量。安保人員應當保證各個區域都配備消防栓和滅火器,并應經過專業的消防培訓,一旦發現火災隱患可以及時通過滅火設備進行撲救,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三、結語
文物經歷史長河的洗禮和磨練,已經變得異常脆弱,因此文物存儲保護措施應當將預防放在首位,通過控制各類破壞因素的范圍來確保文物的安全性,實現對文物的保護。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手段,為文物的保存創造適宜的環境,降低外界對其造成的傷害,讓文物在時間的流逝中得以長存。
參考文獻
[1] 賀琳,楊曉飛.淺析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現狀[J].中國博物館,2018(3):116-126.
[2] 周雅薇.試論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7):106-107.
[3] 沈志國 . 博物館的防火措施及安全管理路徑思考 [J]. 消費導刊 ,2018,(3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