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偉,付 杰,牟勝東,王建東
(1.重慶理工大學 a.管理學院;b.經濟金融學院, 重慶 400054;2.長江師范學院 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 重慶 408100;3.重慶工程學院 院長辦公室, 重慶 400056)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深入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高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為當下熱點,而在相關就業能力研究中不難發現創造力對其的主導作用。例如江志斌認為,“創造力能夠起到完善個體知識結構,鍛煉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作用,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是提升就業能力最有效的方式”[1]。另外,徐海英指出,“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能夠影響到綜合能力的各個方面,進而影響到就業能力,而當下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總體能夠歸結于創造力不足”[2]。但是,創造力包含創造性思維能力、行為能力和人格傾向3個因素,而這3個因素對就業能力的綜合影響尚待研究,基于此本文對大學生創造力與就業能力評價指標進行歸納并提出各變量之間的相互假設,通過改進的結構方程模型實證和探索創造力的3個因素與就業能力的相關關系。實證結果發現: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就業能力影響范圍最大,影響程度相對較大,創造性行為能力和創造性人格傾向對就業能力影響范圍相對較小,影響程度相對較弱。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強我國教育改革的針對性,提高大學生就業適應性。
在諸多對創造力的研究中,創造力游樂場理論認為創造力應該分為先決條件、一般主題層面、領域和微領域4個層級[3];該觀點可以從創造的步驟來理解,首先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可以對應先決條件,隨著個人思維的不同或是人格的不同便有了一般主題層面,而領域和微領域則對應著個體的行為能力的不同。可以從思維、人格和行為3個層次進一步理解,該觀點強調了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余璇等依據社會學習理論,探討學習導向和高質量聯結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4],結果顯示學習導向和高質量聯結對個體創造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學習導向和高質量聯結對個體經驗學習及個體經驗學習的“知”與“行”維度均有顯著正向影響。Amabile認為創造力是在某個領域內所表現出的技能、創造行為以及工作動機的綜合結果[5]。這一觀點著重強調了創造性行為與人格的綜合,但各種創造行為也是基于創造性思維。個體對事物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產生創造性思維,再有創造性行為,即從創造力的整體概念上,可以向創造性思維進行擴充。蔡靜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創造性人才的構成應該包括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行為[6];該觀點幾乎涵蓋了創造力的各個方面,但在總體衡量創造力時,也應該適當考慮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劉道玉認為創造性的想法需要遵循創造性觀察、創造性思維加工和創造性實踐3個步驟,重點強調了觀察力、創造力、實踐能力三者的連續性[7]。該觀點中對創造性觀察的描述可以歸納為動機,而動機往往源于個體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可以向人格方面進行適當擴展。丁新勝等認為制約創造力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創造觀念、創造動機和創造潛能[8]。該觀點認為創造動機與創造觀念可以被歸納為創造性人格,而綜合了內在思維和人格等傾向后,在對創造力進行總體描述時,可以綜合行為等方面的因素。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可以認為創造力是個體特有的一種綜合性能力,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因素的綜合體現。將大學生創造力結構定義為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行為能力和創造性人格傾向3個維度,其中創造性思維涵蓋了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和流暢性;創造性行為能力,即創造力需要匹配一定的行動能力,這是把創造性思維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包含探索、分析和總結等;創造性人格傾向主要包含想象力、好奇心和冒險性等。
關于就業能力,相關學者提出了多個模型,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把就業能力分為基本勝任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和影響能力[9]。此觀點中的基本勝任能力可以適當細分為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等,而溝通、適應能力等可以歸納為就業人格。M· L·戈德斯密德通過調查發現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需要滿足能夠與社會兼容、能與團隊融入、良好的職業形象、知識儲備、創新能力幾個條件[10]。該觀點對就業能力的概述比較全面,但其中創新能力往往與自身知識儲備分不開,可以共同歸為就業能力中的知識水平這一類。朱貴水等提出就業能力應該細化為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3個方面[11];該觀點中的3個方面總體可以歸納為知識技能這一類,而在就業能力的具體判斷方面,也需要從諸如個性形象、人格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故模型可以適當進行擴充。賈利軍提出就業能力可以從社會兼容度、準職業形象、就業人格3個維度進行衡量[12];該觀點包含了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團隊中的表現和個體素養等各個方面,但就業能力中也應當對知識技能方面有所強調,可以增加知識技能等使該觀點更為完善。韓偉亞等運用皮爾森相關系數分析和回歸模型,檢驗高校課程體系不同結構對大學生就業機會的相關性及影響程度[13]。該研究結果表明課程體系中的就業創業指導、專業實踐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均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并存在“就業創造指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專業課程”這一按照影響程度排序的結果。王苑認為可以從認知能力、個體可靠性、溝通合作能力、自我意識4個維度進行劃分[14],著重強調個人品質、交往、自我約束等,但在專業技能、知識能力方面可以進行適當延伸。
總體而言,就業能力結構在學術界未形成一個絕對的體系,但有一些共同的理念或者定義都提出了個人行為社會化的問題;都強調就業者的溝通能力,重視個人的修養與精神面貌;同時對就業者的勝任能力即知識水平提出了基本要求。綜合上述觀點,本文將就業能力結構定義為勞動者滿足工作要求的能力,是企業實際的工作能力要求,包含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準職業形象、知識水平。社會兼容度是指個人能夠被社會所接納的程度,包含個人獨立性與內在修養等;就業人格是指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準職業形象是指個人素養方面,如談吐、精神狀態、禮儀等;知識水平是指專業水平、邏輯思維和信息提取能力等。
大學生創造力影響就業能力應該是多個變量的綜合性結果,同時大學生創造力中的諸多變量之間也應該考慮到其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不同的變量對就業能力中變量的影響和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故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研究。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是通過處理和分析變量的協方差矩陣,用于分析潛在變量之間的假設,是一類結合因子分析與計量模型的數據分析技巧。其優點在于:(1)能夠估計不可觀測的潛變量;(2)在顯著性方面重視多樣化的統計指標;(3)相對于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而言,能夠在考慮到潛在自變量之間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對多個維度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精準計算影響系數。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大學生創造力包含創造性思維能力、行為能力和人格傾向;大學生就業能力包含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準職業形象、知識水平。創造性思維能力對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準職業形象和知識水平均有正向影響;創造性行為能力對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和知識水平具有正向影響;創造性人格傾向對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和知識水平具有正向影響,如圖1所示。
H1a:創造性思維能力對社會兼容度具有正向影響。
劉嫦娥認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在人格上可以分為正面人格以及負面人格,正面人格的特點是富有獨特的想象力、自信、善于接受挑戰、工作態度積極等;負面人格比較冷漠、傲慢、自負,但這并不是一種貶義,只是指社會行為會因人而異[15]。詹澤慧等認為創造性思維會激發個人主觀能動性,會影響到個人行為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格的獨立性[16]。在本文中,把個人表現出的所有社會行為、內在修養、個人獨立性、積極主動性等歸納為社會兼容度,可以根據相關研究提出創造性思維對社會兼容度具有積極影響的假設。
H1b: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就業人格存在正向影響。
姚海娟等通過研究發現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往往能夠對情緒穩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個體所提出的見解進行恰當匯總和處理[17]。由此可以得出:創造性思維能力會影響個體在團隊合作中能否做到集思廣益,能否在團隊中穩定情緒和恰當的溝通,進而影響就業人格的多個方面。
H1c: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準職業形象存在正向影響。
吉爾福特在論證創造性思維因素時,曾經假設發明家、著作家、藝術家和作曲家會因不同的創造性思維而導致個人面貌或氣質上的差異[18]。這一觀點可以解釋為不同領域的創造性人才由于創造性思維的不同會導致準職業形象中精神面貌、談吐的不同,如科學領域的創造性人才與文學、藝術領域的人才會在氣質和精神面貌上體現出很大的差異。由此可以得出:創造性思維能力能夠對個人精神面貌、談吐等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就業人格。
H1d:創造性思維能力對知識水平存在正向影響。
Biraglia認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個體通常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內在動力,通過自身各項能力付諸于行動[19]。由此可以得出:創造性思維在創造的過程中激發了邏輯思維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即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視作“源動力”,它“驅動”著自身各項知識技能進行“運轉”,創造性思維影響專業技能和知識,進而激發了個人知識水平的發展。
H2a:創造性行為能力對社會兼容度存在正向影響。
Sass的實證研究表明那些平時生活獨立、行為與社會大眾大相徑庭、存在較多心理沖突的人往往創造性行為能力較強,高創造性個體和低創造性個體在感情失調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20]。從生活中也能發現一點,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當一個人擁有了較強的探索、分析等創造性行為能力,會適應工作的需要,表現出較強的解決問題能力、積極主動性和個人獨立性,即創造性行為能力能夠影響社會兼容度的多個方面。
H2b:創造性行為能力對就業人格存在正向影響。
Joas認為在創造性行為的過程中,個體的目的并不是預先協調的,創造過程中的功能協調慎思活動是創造性行為的一個有機步驟而非先前行為,創造性行為是在問題環境下,個體依賴于能力與習慣而對環境做出的應對、適應和聯系[21]158-159。該觀點可以理解為創造性行為是在問題環境中通過自身各項能力而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創造性行為能力會影響環境適應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等就業人格中的多個方面。
H2c:創造性行為能力對知識水平存在正向影響。
朱虹等的研究表明創造性行為使得個人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發揮與鍛煉[22]。Runco等通過研究發現創造性行為根據知識能力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大致可分為藝術創造型、科學創造型和日常創造型[23]。創造性行為的主旨在于把個人具有創造性的想法付諸于實踐,這期間融合了自身各項知識技能,即創造性行為能力體現的同時帶動著個人知識技能的發揮,進而提升個人知識水平。可以認為創造性行為對個人知識水平的多個方面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3a:創造性人格傾向對社會兼容度具有正向影響。
Shane等的研究發現具有創造性人格的人對工作更具有積極主動性和獨立性,而這種主動性和獨立性是基于較強好奇和冒險心理[24]。Cheng等的研究也表明創造性人格中冒險性、探索性、想象力、挑戰性、開放性會影響到個體對事物所作出的判斷和行為[25]。可以總結冒險性、好奇心等是創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而主動性是基于好奇心,這說明了具有創造性人格的人在工作中更加具有主動意識,在解決問題上更傾向于尋求各種挑戰,即創造性人格影響到了社會兼容度的多個方面。
H3b:創造性人格傾向對就業人格具有正向影響。
范巍等的研究表明尋求冒險性、挑戰性的人會表現出更強烈的自我控制、責任意識、社會意識、團隊意識等[26]。王天利等通過實證調查研究發現創造性人格的學生在面對環境變化時往往具有較強的判斷力,能夠做出恰當的應對和處理[27]。相關研究表明富有冒險性,挑戰性等創造性人格的人更符合就業人格,具體表現為更能在實踐過程中做到團隊互助、互補,在適當的場合做到控制個人情緒,也更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創造性人格傾向對就業人格的各方面具有引導作用。
H3c:創造性人格傾向對知識水平具有正向影響。
王秀芝等的實證分析表明具有較強冒險意識、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學生更偏向于參加學術活動和技能培訓活動,也更習慣閱讀,因此這些學生在知識面的廣度、前沿性、專業特色等方面也優于其他學生[28]。綜上,想象力、冒險意識等創造性人格驅使著個體對知識層面進行拓展和探索,會對個人知識水平的各個方面產生促進作用。
1.變量測量與問卷設計
為了得到大學生創造力對就業能力的具體影響,本文對大學生創造力的3個潛在構面進行研究,設置了10個觀測變量;同樣,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4個潛變量構面共設置了22個觀測變量。對設置的32個觀測變量設置了對應的題項形成問卷,其中就業能力方面參考了朱貴水[11]、賈利軍[12]等在問卷調查中所設置的題項,創造力方面則是提煉和總結了本文參考文獻對每個觀測變量設置的題項。所有觀測變量與之對應的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七點量表的形式進行設計,具體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因素

表2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根據本文的假設,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1)

η=Βη+Γξ+ζ
(2)
本研究的測量模型為:
Χ=Λxξ+ex
(3)
Y=Λyη+ey
(4)
其中,Χ為外生指標構成的列向量,Y為內生指標構成的列向量,Λx為Χ于ξ上的一個因子負荷矩陣,ex為Χ的誤差列向量,Λy為Y于η上的因子負荷矩陣,ey為Y的誤差列向量。
2.數據的采集與樣本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鑒于目前網絡的普遍,故問卷的發放采用網絡問卷的形式,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預發放,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確認問卷設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根據回饋的信息對問卷作出相應的修改;第二階段為正式調研,對大學生創造力與就業能力的情況進行調查。調查期歷時約兩個月,本研究發放問卷300份,實際回收283份,回收率達到94.3%;根據問卷回收的信息,男生174人,占總人數61.5%,女生109人,占總人數38.5%;本科畢業生175人,占總人數61.8%,碩士畢業生79人占總人數27.9%,博士畢業生29人,占總人數10.3%。問卷總體得分不存在單方面的偏向,同時在通過網絡設置問卷過程中將機制設定為所有題目必須全部答完才算作有效問卷,故所回收的問卷都可以認為是有效問卷,且不存在數據的殘缺。
3.信度與效度分析
為了提高數據可利用性,利用SPSS 22.0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學術界一致采用克朗巴哈系數作為判斷信度的標準,各項信度系數均符合統計學建議標準(α>0.7),具有較高測量信度;組合信度采用CR值進行判斷,利用AMOS 22.0對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結果顯示各潛變量對應的組合信度(CR)均大于0.6,符合統計學建議標準,表明模型的組合信度良好;各潛變量對應的平均變異數萃取量(AVE)均大于統計學建議的標準0.5,這表明模型中各變量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區別效度方面,可以利用AVE 的二次根號值進行判斷,數據的分析結果表示單個潛變量構面自身的相關程度大于該單個潛變量構面與其他潛變量構面的相關程度,故模型總體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潛變量構面的顯著性方面,在驗證性因子分析中,潛變量構面的因子載荷與t值,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觀測變量的因子載荷處于統計學建議的0.5至0.95之間,P值也小于0.05,能夠說明測量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表3 各潛變量測量效度檢驗結果

續表(表3)
1.初始模型運行及假設檢驗結果
利用AMOS 22.0繪制出本文10個假設的初始模型,如圖2所示。模型中的橢圓形表示潛變量,矩形表示顯變量,所有變量之間的單向箭頭表示直接效果,雙向箭頭代表相關或共變關系。另外設置從e1至e32一共32個顯變量殘差項和e33至e36一共4個潛變量的殘差項。整個模型中非標準化路徑系數為1,這樣可以保證模型的驗證過程能夠成立。
初始模型運行結果中路徑系數以及P值,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就業人格的影響不顯著(P>0.05);其他假設的P值均小于0.05,均顯著。即假設H1c被拒絕,可能的原因是個體的創造性思維需要經過集體之間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后才能融入集體創造性思維,即個體思維為集體所認可需要一個過程,因而個體的創造性思維對就業人格的影響并不是直接影響,故影響并不顯著。其他假設均被證實,即創造性思維能力對社會兼容度、準職業形象、知識水平均有顯著正影響;創造性行為對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知識水平均有顯著正影響;創造性人格傾向對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知識水平均有顯著正影響。可以斷定,提升大學生創造力能夠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表4 初始SEM模型潛變量路徑系數
2.模型的改進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學生創造力對就業能力的影響機制并進行路徑分析,故根據初始模型的運行結果對模型進行修正,取消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就業人格的直接影響,再次運行AMOS 22.0,根據非標準化路徑判斷,潛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均顯著,前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各變量之間的影響均顯著,同時在模型適配度方面,相關適配度指標均符合統計學建議標準(CMIN(452)/DF=1.641<3;NFI=0.917;NNFI=0.962;CFI=0.966;RMSEA=0.048),符合了適配標準。將最終修改后的模型確定為最終SEM模型,如圖3所示。

表5 最終SEM模型潛變量路徑系數
模型改進后,能夠得到大學生創造力對就業能力的具體影響路徑,模型中所有潛變量構面之間的影響路徑均顯著,模型適配度方面也符合要求,創造力與就業能力之間的影響關系更為明確,也使得模型更具有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改進SEM模型實證研究了大學生創造力對就業能力的影響。整體而言,就業能力受到的創造力影響主要源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行為能力和創造性人格傾向3個方面。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準職業形象的影響較大,對社會兼容度的影響程度居中,對知識水平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創造性行為能力對就業人格的影響程度居中,對社會兼容度和知識水平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弱;創造性人格傾向對就業人格的影響程度較大,對社會兼容度的影響程度居中,對知識水平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根據實證研究結論,通過提升大學生創造力而提高就業能力需要從創造性思維能力、行為能力、人格傾向3個方面入手,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重視系統性訓練,塑造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創造性思維能力能夠對就業能力中的社會兼容度、準職業形象和知識水平產生積極促進作用,且影響程度相對較大,故加強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鍛煉對就業能力的提升相當有益。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以求新性和探索性為主要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需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訓練方能取得成功。對于大學生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一方面,通過創造力相關知識的學習,改造現有思考模式,把《創造學基礎》《創造性思維訓練》《創造學與創新實踐》等創造學相關課程融入大學生課程體系,讓學生有意識地學會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此提升大學生創造潛力;另一方面,把創造性思維訓練融入到傳統教育教學,轉變傳統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倡導把最新的社會熱點問題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通過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等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鼓勵學生對課堂講授的知識大膽提出質疑,并通過集體討論等形式釋疑,增強學生多角度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2.增加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比重,強化大學生創造性行為能力
實證結果表明創造性行為能力對就業能力中的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和知識水平產生顯著正影響,創造性行為更多的是將創造性思維付諸于實踐,行為能力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而在當下對創造性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創造性行為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學環節中應當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方式,多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如工程訓練中心、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平臺(VBSE)等,讓大學生可以把所需知識和獲取的創造性思維方法應用于實踐教學,實現從創造性思維向創造性行為的升華;二是要打造校外社會實踐基地體系,讓大學生有機會在求學期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真實的社會工作中持續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并把創造性思維不斷應用于實踐,實現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行為能力相互印證、持續提升的良性循環;三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學科競賽,如世界機器人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樣化思維訓練中增強創造性行為能力。
3.加強引導和鼓勵,培育大學生創造性人格
實證結果表明創造性人格傾向會對就業人格中的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和知識水平產生顯著正影響,通過培養創造性人格能夠影響工作積極性、適應能力和知識技能探索欲等,進而影響就業能力。創造性人格的培育需要大學生不斷探索新的思維模式和實踐方式,往往需要經過刻苦的鉆研和承受不斷的挫折方能成功。在此過程中,注重加強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引導,明確其正確方向,并在遇到挫折時加以鼓勵,增強其繼續探索的信息,有助于培育大學生創造性人格。一方面,要在教學環節重視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同時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激勵功能判定教學狀況,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自己、戰勝困難,對受到挫折的學生給與理解鼓勵,幫助其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智力、意志和情感的發展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在本科和高職層次教育教學中推行教學助理和研究助理制度,鼓勵大學生成為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助手,通過教師研究和教學準備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帶動學生挖掘個人興趣的同時,適應從不同角色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并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獲得教師的及時引導,挖掘和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漸漸地引導創造性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