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是我國重要的口糧品種,與小麥、玉米相比,稻谷需求彈性小、轉化率低、耐儲性差,產業鏈最短,價值鏈較低,供應鏈短板突出。我國稻谷產量連續8 年穩定在2 億噸以上,進口超300 萬噸以上。政策性稻谷庫存高企,成為我國“去庫存”壓力最大的品種。在此背景下,研究分析我國稻谷產業狀況、問題和發展策略,對于加快推進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稻谷產業鏈方面。突出表現為產業鏈條短、深加工程度低、產品功能單一。在稻谷產能過剩、進口沖擊、競爭激烈和政策市的制約下,稻谷加工企業倒閉增多,加工轉化能力弱。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2018 年全國大米行業年實現利潤112.8 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年實現利潤114 萬元,低于小麥加工產業的337 萬元,更低于食用油加工產業的1006 萬元。在稻谷副產物綜合利用方面,我國米糠的深加工綜合利用率約10%,稻殼發電及綜合利用只占30%。
(二)稻谷價值鏈方面。絕大部分稻谷產品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但也有一些大米品牌位于價值鏈高端,如五常大米地域品牌價值600 多億元,射陽大米品牌價值達185 億元,一些高端品種售價可達每斤100 元。在稻谷產品增值幅度方面,我國稻谷加工的增值率僅為1:1.3,而在日本等大米加工業發達的國家,稻谷加工產品已超過350 種,稻谷加工的增值率達到1:4~1:5。
(一)我國稻谷供應鏈現狀及梗阻分析。當前我國稻谷供應鏈水平層次低、效率低、供給質量低,優質優價不明顯。特別是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性稻谷庫存,由于收購價格較高,加上儲存2~5 年的保管費用加利息補貼,其出庫成本遠遠高于當年市場價格,形成價值鏈損失。分環節來看,“運”的環節,稻谷“四散化”物流水平較低,成本高、效率低;“加”的環節,與深加工技術不足并存,產品開發緩慢,加工裝備和工藝缺少創新;“銷”的環節,我國稻谷產業小米廠遍地開花,品牌五花八門,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少,市場占有率低,影響度不夠,同時線上銷售應用不足,線上線下結合還存在短板。
(二)我國稻谷價值鏈增值情況分析。目前,我國糧食價值鏈增值收益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美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85%,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例超過4:1,我國的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例為1.3:1。根據稻谷加工鏈條后的價值鏈增值情況,目前主要有三種價值模式:一是初加工模式:僅以加工大米為主要產品的價值模式。1 噸稻谷總價值=大米+碎米+米糠+稻殼收益=3367 元/噸,這是當前行業絕大多數加工企業普遍采用的加工稻谷出售大米模式。二是深加工模式:產業鏈延伸至碎米深加工的價值鏈模式。1 噸稻谷總價值=大米+米淀粉+蛋白粉+米蛋白飲料+米糠+稻殼收益=3917 元/噸。三是綜合利用模式:產業鏈延伸至米糠深加工價值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加工企業可以獲得總計3958.2 元/噸的總產值,產業鏈得以延伸至副產品,加工企業獲得最大收益。
借鑒日本稻谷產業發展經驗,加大稻谷產業科技創新力度,以此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擺脫當前的“去庫存”困局。
(一)加強產后收儲技術創新。進一步改進烘干工藝,推廣高效保溫、能源梯級利用、余熱回收利用等技術,開發綠色節能新型熱源,研發節能降耗新技術,降低成本,減少污染,保證稻谷烘干后品質。
(二)加快推廣低溫保鮮儲存技術。稻谷適宜低溫儲藏,要加快低溫儲藏機理研究,研發不同區域低溫儲藏稻谷的技術裝備,推廣低溫及準低溫儲糧技術,保證儲糧安全,提升儲糧品質。
(三)打造現代化物流供應鏈。大力推動稻谷流通“四散化”,推進鐵路直達或公路轉鐵路多式聯運,推進大米冷鏈物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建立跨省物流信息追溯系統。
(四)加快主食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技術研發。從方便主食整體市場情況看,冷凍食品(速凍湯圓、年糕、烘焙糯米制品等)、速食米飯等發展較為迅速,米制主食是主食產業未來的重要增長點,其非油炸、綠色、健康等特性,是大米主食類產品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機會點,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一)提高優質稻谷品種種植的集中度。以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為載體,充分發揮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實施“基地種植+訂單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模式,引導農業生產者調整調優稻谷品種結構,推進優質稻谷品種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種植,進而提升稻谷產品供給質量,實現優質優價。
(二)拉大優質稻與托市稻的價差。加快改革完善糧食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稻谷等口糧品種的收購實行價補分離,價格不再承擔補貼農民的功能。同時,通過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實現有效遏制進口量過快增長、稻谷庫存不新增、多元化多渠道收購和維護農民合理收益等多項目標,實現多方平衡。
(三)打造一體化供應鏈體系。在確保數量安全的前提下,鼓勵稻谷產區建立品質控制和質量追溯體系。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創新線上線下銷售模式。以滿足居民消費升級作為主攻方向,加強產地保護和有機綠色認證管理。提高市場門檻,加快淘汰落后、低端小企業,為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四)強化稻谷加工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企業貼近市場和消費者對科技需求和新產品研發敏感的優勢,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發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支持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配套工程。
(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綠色消費、體驗式消費為抓手,構建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借力鄉村振興戰略,挖掘稻谷文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有機生態農業,發展農旅結合、產城融合的稻谷小鎮、稻谷公社等田園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