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超
(延邊中醫醫院延吉市中醫醫院,吉林 延吉)
慢性腎衰竭是腎臟疾病的終末期,以腎功能減退,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代謝產物潴留為主要表現。在現代醫學領域,治療手段包括腹膜透析、血液凈化、腎移植等,但這些療法價格昂貴、受資源條件限制,患者心理依從性差。中醫中藥可以有效地延緩慢性腎衰,不但能從辨證的角度以內治法施治,還能加以多樣化的外治手法,內外結合,多途徑促進患者體內毒素的排出,且治療方式更簡便、易被推廣和接受。
慢性腎衰竭在古代醫學典籍中無專門論述,從其起病及癥狀來看,相當于中醫學的“腎風”“腎勞”“尿濁”等病。現多認為本病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濕濁毒邪蘊結,加之情志失調、勞欲過度、飲食不節為病因,本虛標實為病機。本虛體現為臟腑和氣血陰陽的虧虛,尤以脾腎氣虛最常見;標實則以濕濁、邪毒、瘀血為重。病機關鍵是脾腎虛衰,濕濁彌漫三焦。
中醫外治法是對中醫學辨證施治慢性腎衰竭的有效補充。常用的外治法有中藥結腸透析法,中草藥藥浴法,穴位注射法,針灸治療,穴位帖敷法,低頻脈沖電療法等。以中醫基礎為理論指導的外治法不但療效顯著,而且操作宜行、手法溫和、價格低廉。
本法即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灌腸療法是從東漢張仲景蜜煎方發展而來,灌腸療法屬于中醫八法之一的“下法”,“下法”強調因勢利導,使得邪從下出,其通過蕩滌腸胃積滯、積水、瘀血,給邪以出路。中藥結腸透析療法將人體的結腸膜作為透析膜,利用其吸收和排泄的功能,彌散和過濾掉機體內的有毒物質,灌腸時進入結腸的藥物通過腸系膜上、下靜脈的吸收,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后再由肝臟進入大循環[1]。現在經典的灌腸方為大黃、煅牡蠣、蒲公英各30 g,陽虛者加附子10~30 g,并酌情添加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黃芪。將中藥材水煎濃縮至100~150 mL,保持液溫在37 ℃左右,囑患者取側臥位,用輸液管插入肛門2~3 cm,將藥液灌入,保留灌腸 30~60 min,1~2 次 /d。
陳曉勤等[2]將80例慢性腎衰患者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采用中醫常規治療,同時予溫脾湯加減作中藥保留灌腸,對照組采用包醛氧淀粉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85%遠高于對照組有效率63%。陳波華等[3]采用中藥湯劑聯合灌腸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在進行相同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加用降氮露灌腸,兩組均治療30 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李軍昌等[4]運用尿毒清顆粒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衰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保留灌腸,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化驗指標、臨床癥狀改善等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元醫家齊德之于《外科精義》中提出,藥浴有“疏通腠理,條暢血脈”的功效。中藥藥浴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肌膚腠理、孔竅,藥物被吸收后可發揮發汗祛、消腫、泄濁等作用,可減輕瘙癢、浮腫等癥狀,還能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
蘭芝林[5]采用中草藥藥浴療法治療29例腎衰患者,有效19例,無效10例,有效率達65%。魏永吾等[6]應用輕松藥泡劑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60例,治療30 d后,患者腎功改善(P<0.05)。張以來等[7]在西醫治療基礎上使用藥浴治療慢性腎衰80例,經治后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均明顯下降,臨床效果明顯。
清醫家徐大椿言:“膏藥貼之,藥性從毛孔入腠理,貫通經絡,較之服藥尤有力”闡明穴位敷貼法藥物吸收的機制。本法是利用皮膚的半透膜特性,將藥物敷于特定穴位,透過皮膚藥物滲于體內吸收入血,因刺激特定穴位,調動經脈氣血運行,以達到預防和治療效果。穴位貼敷不但避免了藥物的首過效應,減輕了藥物對人體胃腸道的刺激,而且簡便易行,安全有效。
巴元明[8]運用瀉毒保腎膏治療慢性腎衰患者28例,有效率95%。張麗霞等[9]應用復元四紅散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腎衰,32例中有效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5%。王鋼等[10]采用自擬腎衰方(附子、川芎、沉香等)穴位貼敷治療8例腎衰竭終末期患者,經治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肌酐、尿素氮均有所下降。
《靈樞》有云:“十二經脈者,內屬臟腑,外絡肢節”。闡明經脈可聯系臟腑,溝通里外。針灸法在慢性腎衰的治療上,可疏導經絡氣血,調和臟腑,通調水道,以收祛邪扶正之效。慢性腎衰患者常表現為脾腎虧虛,兼有痰濁、瘀血之邪,在治療時,多選取足三里、腎俞、三陰交等穴位針刺以補脾益腎、化瘀泄濁;可灸神闕、關元等穴位以提升正氣而改善腎功能。
劉永林[11]采用口服中藥及艾灸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21例,治療及對照組均應用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90%,證明口服中藥湯劑與艾灸聯用,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李屹等[12]將口服中藥及艾灸法相結合治療慢性腎衰120例,臨床療效好。陳穎敏等[13]采用灸法艾灸腹部三經五線(任脈、胃經及腎經,五線從水分到關元穴)以治療慢性腎衰竭,療效佳。梁西紅等[14]應用隔藥灸(取吳茱萸面,選取涌泉穴)治療慢性腎衰竭引發嘔吐30例,療效滿意。
該法又稱“水針療法”,針對于特定疾病,依據穴位的治療作用及藥物的藥理特性,選擇相應的藥物及穴位,將藥物注射入穴位,通過針刺與藥液共同刺激穴位經絡,而達到激發經氣,調整機能的目的。
張琳等[15]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另采用黃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腎腧穴,治療慢性腎衰患者43例,對照組37例采用常規治療。兩組均治療半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組治療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標的變化,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相比也有顯著性意義(P<0.05)。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療慢性腎衰,臨床研究認為療效優于常規西醫治療。
該療法是根據中醫學經絡原理,通過低頻電波刺激人體的穴位,使之與人體生物電互相作用,從而調節人體各個系統,促進新陳代謝,是目前非藥物治療腎臟疾病的先進療法。從中醫理論角度講,低頻脈沖電治療可緩解慢性腎衰帶來的乏力、腰酸痛等癥狀,另外在電刺激相關穴位的作用下,有補脾腎、通經絡、助運化、利三焦的功用,可明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目前常采用腎病治療儀WLSY-8000型低頻脈沖電治療儀。
選取40例臨床收治的慢性腎衰患者,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腎病治療儀(WLSY-8000型)。經治半個月,治療組病患尿素氮、肌酐均明顯下降,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差異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外治法是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腎衰的治療手段之一。因外治法藥物不經胃腸道吸收,極大減少因肝臟的首過效應而致的藥效損耗,并能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且其療效快、毒副作用少而彌補了內治法的不足。但由于外治法相關實驗及臨床研究較少,作用機理探討不深入,具體療效不明確,未形成規范化操作,目前只能作為輔助手段。我們相信,隨著相關理論及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外治法定將發揮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