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雪瑤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國的教育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思想引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數據
“少年強則國強”,當代青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關系到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形成,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的成敗。為了能夠走進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清晰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如實地反映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通過線上和線下調查問卷地形式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和道德素養進行了廣泛的調查。
一、數據呈現和分析
1.大學生普遍關心時政、對主流價值文化高度認同、富有社會責任感、積極參加志愿活動、大學生文明素質整體較好,顯示出當前大學生擔當進取、自強自信、向上向善的良好態勢。
調查報告顯示,91.7%的大學生愿意參加諸如抗震救災、山區支教、環境保護等志愿活動;83.1%的大學生平均每年都會參與公益義務活動。超過92%的大學生認為“雷鋒精神”并未過時,91.6%的大學生表示遇到跌倒的老人時愿意伸出援手,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奉獻精神、“雷鋒精神”高度推崇,表現出積極的踐行意愿和高度的社會責任,展現了大學生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風尚。
2.大學生普遍關心時政,國內時政(76.5%)和國際時政(59%)是大學生日常關注度最高的兩類新聞信息;絕大部分大學生能正確認識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相互關系,77.8%的調查對象對“人生夢想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有機統一”表示認同。大學生呈現出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74.2%認同“人生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實現”;87.9%的大學生表示有明確的人生理想,高達94.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長期或短期人生規劃。
3.大學生對自身群體文明素質予以高度贊許,好評率均在70%以上,其中文明禮貌、誠信意識、團結協作、自立能力、人文素養、責任意識等項指標好評率均超過80%。絕大部分大學生注重校園文明,在公共領域表現出較高的文明自覺性,在圖書館、自習室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食堂就餐隨意插隊等行為均低于15%。
二、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提出的建議
1、要進一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三觀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
從途徑上、方法上以及政治理論課教學等方面,認真研究和探索,進一步采取改革開放成果教育、校情校史教育、基礎文明教育等有效措施,增強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激發他們的愛國愛校熱情,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基礎文明素養。
2、要加大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力度,改善學生生活、學習條件。
在校園周邊治安、食宿條件、醫療保健、校園網絡建設、圖書報刊閱覽、文體活動設施等加大硬件設施的投資力度和建設力度,同時加大服務理念、服務氛圍等軟件建設,進一步提高后勤服務工作的質量,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創造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的環境。
3、加強學生宿舍網絡管理。
針對當前學生宿舍中擁有電腦和使用電腦日益增多的趨勢,學校應加快校園網進宿舍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宿舍內私拉亂扯現象,減少部分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可以加強網絡監管,有效杜絕不良信息的侵蝕,使他們有效利用網絡,學習專業知識。
4、加強調查研究工作。
學生的思想及行為觀念是一個動態的量,它極易受到人際交往、就業環境、戀愛、突發事件等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外界條件的干擾和影響,導致思想認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偏差,成為學生安全工作有隱患。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學生工作調查研究、信息交流與反饋等機制,消除安全隱患。
5、社會教育效能,共同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培養人才是一項系統工作,學校教育是主體力量,同時需要全社會的配合與支持。
大學生是社會的晴雨表,社會的發展變化對大學生的思想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社會各界都有責任通過加強兩個文明建設,逐步消除社會消極腐敗現象,形成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學校則應加強與社會溝通,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投身社會,并在實踐中加強正面引導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在加強對國情民情及改革開放成就全面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并使其轉化為刻苦學習、奮發成才的動力。重視社會教育效能,強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群體生活在現代這種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日益多元、網絡信息發達的社會環境下,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張揚,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前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研究和把握好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是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根據大學生思想特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因此,在結合新時期的社會,高校的環境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大學生思想特點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質創新。
參考文獻
[1]“互聯網+”行動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 陳慧軍.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3)
[2]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載體的功能[J]. 張寶君,劉小喬.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5)
[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析[J]. 賈金才. ?亞太教育. 2015(24)
[4]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特點及影響因素探析[J]. 沈樹周,段素梅. ?中國電力教育. 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