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是一個網絡化、數據化迅速發展的社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更快地推動了現代技術改造傳統農業。2015年“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農業”既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山東省為例,概述了山東省“互聯網+農業”取得的成就,闡述了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指出了山東省“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農業? 現代農業? 融合發展
一、“互聯網+”與“互聯網+農業”的內涵
“互聯網+”一詞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全面應用和建設互聯網推動傳統農業發展,這對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互聯網+”是現代網絡時代下的必然產物,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產生,改變了原來單一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與各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發展,創造一種新型的行業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的科學技術全面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并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互聯網+農業”改變了以往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生產環節的智能化和流通環節的電子商務化發展。
二、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必然性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農業”這一新的模式經過不斷蛻化具備了多種優勢。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形成多種平臺,將行業內部企業信息集成,形成行業產業鏈,使得行業生產服務各環節不再相互獨立發展,促進了行業內的良性競爭,實現了共贏。其次,可防止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借助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化。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全面了解更先進的科技生產技術,消費者也可以全面了解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運營平臺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實現精準有效的營銷方式。再者,能夠激發大眾創業的熱情,依托互聯網提供的各種平臺,能給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激發人們的探索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山東省“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的融合發展,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頒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問題,研究制定適合本地的“互聯網+”方案。2009年山東省成為第一個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這是中央農村會議對農村工作作出的新部署,體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農業信息化工作。根據互聯網農業發展的趨勢,山東省各地區對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高度重視,以省政府帶頭,各地政府積極響應 ,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和規范方案。2016年以來,山東省先后創建了兩批共65個“信息化扶貧示范鎮”,2020年經初步驗收聊城市有6個鄉鎮認定為山東省“信息化扶貧示范鎮”,在農村推廣并實施“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醫療”、電子商務、智慧農業示范等項目。2019年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山東省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創建標準》,提出了建設濟南、青島和濰坊三個實驗區,結合地方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特色農業智慧小鎮的現代化建設。并提出到2022年,實現互聯網網絡互通、產業融合發展、服務便捷高效的智慧農業發展目標,加快大數據應用工程建設。以濰坊、臨沂、青島和德州為地方試點,打造區域性現代化農業智慧物流基地,并在全省范圍內建設農產品智慧批發市場。堅持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生物技術有機結合,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新型的智慧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綜合實力。
四、山東省“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不完善,阻礙融合發展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雖然山東省農業信息基礎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是相對于當前急速增長的互聯網農業需求,還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大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的互聯網網絡設備普及率相對較低,互聯網基礎設施沒有在農村地區實現大面積覆蓋,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制約了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上的應用。
2.缺乏政府財政支持,資金缺口大
要實現“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就不能僅僅依靠基層工作人員對“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的常規性推進,如果缺乏各級政府的積極主動推進,“互聯網+農業”整個進程將會十分緩慢。山東省政府已經積極組織建立相關的網絡服務,并出臺了推進農業農村互聯網普及的相關政策,但是缺乏資金上的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收入偏低沒有足夠的資金,也缺乏融資渠道,導致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需求無法有效對接,無法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發展。推動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是農業生產經營者,現在經營主體就是農村居民,而農民的自身收入較低并且難以進行融資,因此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就缺少了必要的經濟基礎,有待于各地方政府給予積極投入與支持。
3.城鄉二元化明顯,農村人才流失
農村人才流失是我國普遍的現象,由于城鎮就業人口不斷上升,農村就業人口就不斷減少,而互聯網絡與農業專業人才是現代化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生產要素。在我國城鄉二元化現象仍明顯存在,以及城鄉收入差距仍較大的背景下,促使農村勞動力、人才向城市涌入。流出的勞動力多為受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壯年,與之相反農村勞動者大多數為受教育水平較低且年齡偏大的農民,這直接影響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由于大多數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對當今“互聯網+農業”的新理念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新事物,缺乏深入的了解或對“互聯網+農業”存在一定的誤解,如把“互聯網+”只看成是一種營銷手段,認為有虛假宣傳風險或存在信任危機,這就影響了“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的推進。
4.標準化體系未健全,生產效率低
生產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指標,與勞動生產效率直接聯系,同時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當前山東省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低,人們對其概念認識模糊,認識不夠到位,且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當前政府出臺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定大多數是省行業部門頒布的標準,很難針對各地實際情況發展本地具有特色優勢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體系。
五、“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信息化。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基礎條件,許多鄉村不能實現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農業信息化普及度較低。“互聯網+農業”大多數都要依靠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傳輸,因此,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推進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逐步實現農業的信息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管理。第一,推動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關鍵就在于推進農村互聯網設施建設,實現寬帶、有線電視“村村通”和光纖全覆蓋,真正解決農村“最后一公里”的網絡問題。第二,促進農村物流體系的完善,設置多個物流服務站,對農產品進行統籌管理,降低農民的物流成本,為農產品銷售提供良好的銷售條件,降低農民的經營風險。第三,政府還應該在農村構建農業大數據研究應用機構,整合升級數據庫,進而加強農業信息數據的整理采集和加工、分析和處理,實現農村大數據信息的縱向與橫向的流通,從而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穩健發展。
2.加大政府財政支持,發揮引導作用。山東“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主導性較強,政府部門對促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這關系著農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率。政府要建立健全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機制,立足于農業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的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實施農業財政補貼制度,從而保證農業創新發展能夠得到資金支撐。再者還要從各方面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簡化銀行貸款程序,支持農民發展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為“互聯網+農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民。農業的主體是農民,推動“互聯網+農業”的主力軍是高素質農民和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只有通過培養和引進人才,才能推進農業的健康發展。首先,就要加大農民的教育培訓,進行現代化科學技術培訓,增加多種學習方式,培育出能力突出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自身的勞動生產技能,拓寬就業渠道。其次,還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人才,充分調動新生代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山東省“互聯網+農業”全面穩健發展。
4.完善標準化體系,注重品牌建設。建設標準化體系就是在現代農業生產各環節中實行統一的標準,將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入,打通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各個環節,全方位提升農產品品質。建設標準化體系,農產品通過專業的質量檢測,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品的殘次率,保證農產品質量,從而形成規模效益、提高生產效率。再者,要注重促進農產品走向品牌化、專業化,建立健全產品品牌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山東品牌農產品走向國際化,讓品牌享有更高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王芳.“互聯網+”背景下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0(03):19-20.
[2]王勇.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J].農業與技術,2020,40(12):145-146.
[3]胡晨晞.“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業電商發展對策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20(03):26-28.
[4]劉芳.“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1):35.
[5]李鳳菊,宋治文等.天津市“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9,38(06):73-74+96.
[6]丁淼,李晶.“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3):24-25.
作者簡介:李若菡(1995.12-),女,山東淄博人,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