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要:創新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重要品格,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加以培養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既要加強意識上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視,又要在課堂上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能力培養方法展開相應的分析,以期可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其個人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教學方法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小學教師只是注重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忽視培養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導致學生的思維相對固化,進而造成一部分學生不能靈活地處理數學問題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教材,注重從多個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提升教師綜合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設具有開放性的數學問題,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土壤,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促進小學數學創新能力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轉變以往傳統的角色地位
有的研究表明,學生只有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只有帶著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學習一門學科,才能真正把這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不會只是把這些知識當成考試的工具,因此,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要轉變角色地位,幫助學生建立興趣,建立創新的意識,給他們的創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小學數學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全方面的指導,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個別表現,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更多的進步,尤其對于后進生,教師要多鼓勵,讓他們樹立信心,多付出一些努力,這樣才能在學習上,有更多的收獲,相信勤奮的力量,而不是輕易的用消極的思維給自己做出一個結論。因此,要把學生的內在主動性充分的調動起來,這樣他們才能多思考多探索,才更可能在創新能力方面得到培養。
二、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讓他們與老師一起建構課堂
無論是在任何課堂上,學生積極的參與都非常的重要。如今我們重視學生為主體,所以,教師一般也會通過互動形式來吸引學生的參與,那么,教師在組織一些互動形式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活動的質量,也要讓學生們能夠通過這些互動,促進思考和掌握,讓他們能夠增強學習的自信,逐漸地離開老師的腳手架,可以自主地進行一些研究和探索。所以,互動性的課堂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目前的水平不能過于著急,而是要多鼓勵,多強化,讓學生可以在老師的鼓勵之下,有真正的成長,因此,各種活動形式的開展都要以完成教學的目標和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為目標,要讓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更多的知識,而且要增強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和創造的能力。所以,最好多結合一些具體的實例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通過問題來鼓勵學生們的創新思維發展
什么樣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呢?如果從封閉式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開放性問題更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開放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發散,所以,對于同樣一個問題,沒有統一的解決辦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尋找到更多的可能。所以,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目前的教學任務的需要,設計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要通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度,要讓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之下,學會扎實的掌握知識,并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而且又不拘泥于知識。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對知識產生更強烈的渴望,因為他們目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通過這樣的開放式問題的設計,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新的更多知識的愿望,而知識和經驗都是創新創造的基礎,否則所謂的創意也便只能成為空想,無法成為真正的創新現實。
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的借鑒國內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根據學生們的一些生活背景特點進行精心的設計,要讓學生們找到知識應用的固定點,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大概的方向,否則學生多次受挫之后,也便放棄了努力的愿望。所以,創新創造首先需要學生具備一個比較健康積極的心態,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才能把知識學得更加扎實,才可能有更多的創新。
總之,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對小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尊重他們現有在創新方面的優勢,鼓勵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的創新創造,教師也要給學生做出表率,讓學生能夠以教師為榜樣,帶著創新創造的思維學習一門學科,并且能夠結合現實的應用主動地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把數學真正當成一門工具,提高學生在數學這門學科的中的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粟華,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126-127.
[2]張文.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初探[J].數學教學通訊,2018( 28):75-76.
[3]余冰,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研究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8,5(36):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