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勇 李莎 王偉才
摘要: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處置在現階段存在很多的管理隱患問題,一方面,隨著國力的發展與強盛,我軍裝備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促使退役報廢軍事裝備出現了一個不斷增加的趨勢;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置管理,除了不利于循環經濟外,還可能造成安全事務和泄密事件。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圍繞退役報廢軍事裝備處置存在的具體問題,探討其相關的對策內容。
關鍵詞:武器裝備;退役報廢;循環經濟
引言:
我國退役報廢軍事裝備最初是由我國專門成立的回收部門進行回收處理的,在進入90年代后,回收工作的開展逐步形成了以稅收部門和對應回收企業所組成的業務制度形成的回收機制來操作,進而逐步從嘗試探索到穩定發展的狀態。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力的壯大,原有的回收機制顯然無法滿足和適應現階段的需求,因而暴露出很多問題。
一、處置存在的具體問題
具體問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安全隱患較多、市場經濟運行與平臺不相適應以及循環經濟建設要求與實際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本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一)安全隱患較多
當我國經濟轉入到市場經濟體制,并經過實踐、改革、探索、穩定發展等多個階段后,原有的物資部門的地位開始出現下滑,企業本身面臨著受到市場資本擠壓的困境,而國家對于特種行業的專項保護法規也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處置開始呈現出一定的混亂局面,如早些年各地收購站出現的退役坦克、飛機等新聞,引發熱議。
如此環境下如果缺乏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正確處理與管理,所造成的安全隱患是巨大的。一方面,報廢銷毀工作無法落實到位,很有可能造成安全秘密泄露的情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特別危險的物品在銷毀處理工作中,如果缺乏專業化的手段和處理設備,無疑如同一顆定時炸彈,會對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
(二)平臺與市場經濟運行不相適應
傳統的回收機制涉及到從地方到國家的回收體系,采用的是縱向貫通的方式,而這樣一來,地方的回收企業就無法得到有效管控,一些地方回收企業甚至存在“三無”的情況,企業本身運轉艱難,對于企業而言來說,處理退役報廢軍事裝備本身的任務自身已經難以負荷,就出現了非對應企業接管的行為,給原有的企業帶來的是發展的局限性和生存空間的壓縮性。
除此之外,實際上,地方大多的物資回收企業本身的基礎都比較薄弱,無論是基于專業的技術掌握還是對應人才的招募等,都比較欠缺,且企業自身很難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良性發展,反而由于技術和人才的欠缺,陷入了惡性發展局面,由于缺乏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導致局面不可控也無法維持[1]。
(三)不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
循環經濟是當下我國大力提倡發展的政策,而循環經濟現如今已經深入到了各行各業當中,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處理工作開展也要求融入循環經濟理念。但實際上,由于缺乏技術和人才,原本被淘汰的裝備很難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無法實現轉型處理,只能夠進行直接銷毀。而對于一些原裝備上的可用零件拆卸工作的開展,也往往是暴力進行,只進行有限材料的回收,簡單材料的回收并不能夠發揮實際預期的價值,也就無法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二、對策分析
基于上文中對于問題的具體探討,現階段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而言,解決策略也要從三個方面,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分別是推進處置工作制度化、規范分類管理集中化,實現協同發展網絡化。
(一)處置工作制度化
處置工作制度化又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基于對機構的組織與協調工作的開展,對于現階段的退役報廢軍事裝備,形成“中心+基地”的回收模式,即通過軍工企業、研究所與符合資質的企業之間,共同形成合理的資源利用。其次則體現在對于處置實施機構的建設方面,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處置可以借助社會力量,但是要選取有能力的社會力量,可以提供一定的先進技術資源,通過提升專業性的方式,來完善對于處置基地的建設工作[2]。
此外,還要形成一定的監督機構,監督機構工作的開展受到有關部門的指導,圍繞各個處置基地形成監管,監管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安全性、環保性、處置再利用等相關方面來展開,確保操作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
(二)規范分類管理集中化
規范分類管理集中化實際上就是搭建平臺,集中分類管理,進而促進處置工作的進一步專業化。具體到實際中,則是基于我國基本情況所決定的,我國本身幅員遼闊,軍隊駐防分布廣,而基于駐防的實際需求,不同區域的裝備屬性差異也比較大,因此要對其進行集中處置、完成遠距離運輸顯然存在較大的難度,但是過于分散的處置,本身所消耗的成本也很高,不利于地方經濟性的發展[3]。因此,圍繞這一具體情況,可以通過就近回收原則,通過安排特殊用途車輛,將退役報廢軍事裝備進行回收,就近送往基地,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對于技術的保密性,另一方面,也緩解了遠距離運輸對于裝備的損壞性,促使其使用壽命得到進一步的延長。
(三)實現協同發展網絡化
實現協同發展網絡化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是加強處置智能化科研,促使其工作的開展逐步走向并完全邁入自動化與智能化的行列當中,另一方面則是加強環保化科研,促使其所產生的污染被進一步縮小,進而形成低污染或無污染的情況[4]。最后,則是加強處置集約化科研,將重點放在區域聯合處置的問題上來,形成橫縱聯合,確保通過集約化能夠實現技術、人力的優勢,同樣也能夠實現對于成本、效率的把控。網絡化的發展是基于當下社會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接下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信息平臺的搭建實現現階段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退役報廢軍事裝備的處置而言,最終要達到的效果,是基于處置技術上的智能化、自動化,基于處置管理上的安全化、秘密化,基于處置成本上的縮小化,基于處置形式上的管控化、詳細化。只有將每一個細節都進行重視,嚴肅落實,才能夠真正實現退役報廢軍事裝備處置問題的改善與進步,實現市場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運作。
參考文獻:
[1]于戰果,周維,李肖鵬,匡小平,任雯.報廢軍事裝備逆向物流的實施策略[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3,15(11):49-51.
[2]伍學進,田碧.軍民融合式裝備再制造的發展障礙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3):69-72.
[3]張翯,張諍敏,翟紅方.待退役航空裝備資源再利用問題研究[J].航空維修與工程,2010(06):70-71.
[4]李鵬飛. 武器裝備全壽命投資機制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