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冉 甄國新 李 穎 張 爽 冀國強 高 彭 馬紅梅
(1.北京市順義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辦公室,北京 101300;2.北京市順義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科,北京 101300;3.北京市順義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科,北京 101300)
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coli)通常被稱為大腸桿菌,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曾被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發現其一些特殊血清型具有病原性[1]。通常將能引起腹瀉癥狀的大腸埃希菌稱為致瀉性大腸埃希菌(diarrheagenicEscherichiacoli,DEC),根據其流行病學特征、發病機制及臨床特征等,可分為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和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EC)以及彌散黏附性大腸桿菌(diffuse adherentE.coli,DAEC)[2]。由于DEC形態難以簡單識別、分類方法定義不明確、新檢測方法不普及,國內大多數實驗室未能有效持續開展DEC的檢測與監測,而PCR技術成熟前,DEC又基本由血清型進行判定,對DEC病原真實的流行病學特征缺乏了解。本研究是基于北京市順義區利用PCR技術監測腹瀉病例中DEC病原的工作,收集相關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原學資料對2013至2018年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可為致瀉大腸埃希菌區分和鑒別提供參考,并對該菌引起的腹瀉的控制預防及流行監控起到重要作用。
收集2013至2018年北京市順義區2家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哨點醫院(1家三級醫院和1家基層醫院)腹瀉病例中24 h腹瀉≥3次并伴有糞便性狀改變(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血便等)的門診或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等資料,并采集糞便標本貯存于Cary-Blair培養基,24 h內送順義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多重PCR菌株分離培養。
對采集的標本進行DEC分型檢測。即取少許糞便標本直接接種于麥康凱平板,37 ℃培養24 h,挑取4個發酵乳糖可疑菌落和2個非發酵乳糖可疑菌落接種TSI管,37 ℃培養24 h,取1環TSI培養后菌落溶于去離子水中,煮沸10 min,8 000次/min,離心10 min,上清即為擴增模板;擴增基因包括ETEC(st基因或lt基因),EPEC(eae基因),EAEC(aggr基因),EHEC(stx1基因或stx2基因),EIEC(ipaH基因);擴增條件為95 ℃ 10 min;95 ℃ 15 s,60 ℃ 1min (采集熒光)40個循環;設置熒光染料:FAM-Tamara;結果判定:每個樣本要有S型擴增曲線,10≤Ct值≤30為陽性;否則為陰性。擴增陽性的細菌從TSI轉種TSA瓊脂,37 ℃培養24 h,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進行細菌生化鑒定。
使用SPSS 25.0和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分析,以陽性檢出率或構成比為描述分析的指標,組間率或構成比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3至2018年共收集2家哨點醫院腹瀉病例糞便標本2 068例,其中三級醫院1 247例(60.30%)、基層醫院821例(39.70%),DEC陽性檢出182例,陽性檢出率8.80%。其中,陽性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ETEC(111例、5.37%)、EPEC(45例、2.18%)、EAEC(27例、1.31%)、EHEC(1例、0.05%),未檢出EIEC。混合感染檢出5例,其中ETEC和EPEC混合感染3例、EPEC和EAEC混合感染1例、EAEC和ETEC混合感染1例。
DEC陽性檢出率男性8.98%(111/1 236)、女性8.53%(71/832),不同性別陽性檢出率及各型DEC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按照年齡段劃分,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25~、35~和15~歲組,各年齡段DEC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569,P>0.05),EAEC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171,P<0.05),詳見表1。
2013至2018年DEC檢出率分別為13.25%、6.63%、6.78%、7.95%、9.43%和10.08%,各年份DEC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45,P<0.05),其中主要集中在ETEC檢出率(χ2=14.682,P<0.05)。按照北京季節劃分,DEC陽性檢出率主要集中在夏季(χ2=72.689,P<0.001),主要表現為ETEC(χ2=76.591,P<0.001)和EAEC(χ2=10.204,P<0.05),EPEC檢出情況季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522,P>0.05),詳見表1。從各年度季節分布看,檢測量、陽性病例數及DEC陽性檢出率高峰均在夏季,詳見表1、圖1。

表1 2013-2018年北京市順義區哨點醫院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時間腹瀉病例DEC檢出情況Tab.1 Detection of DEC in diarrhea cases of different gender,time,area and age in sentinel hospital of Shunyi District of Beijing,2013-2018

圖1 2013-2018年順義區哨點醫院門診腹瀉病例5類DEC檢出情況季節分布Fig.1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5 subtypes of DEC in outpatients with diarrhea in Shunyi District sentinel hospital,2013- 2018DEC: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EIEC:enteroinvasive E.coli;EPEC:enteropathogenic E.coli;ETEC:enterotoxigenic E.coli;EHEC:enterohemorrhagic E.coli;EAEC:enteroaggregative E.coli.
按照就診患者戶籍分布,本市陽性檢出率8.49%(153/1 803),外地陽性檢出率10.94%(29/265),本市和外地DEC陽性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39,P>0.05),但從各類型DEC檢出率看,本市戶籍患者EPEC(χ2=12.243,P<0.001)和EAEC(χ2=7.947,P<0.01)的陽性檢出率均較高。按照患者現住址分布,城市陽性檢出率9.32%(115/1 234),農村陽性檢出率8.03%(67/834),城市與農村DEC陽性檢出率及各型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從就診患者臨床癥狀分析,腹瀉日均次數為6次(IQR:4~8),39例(1.89%)患者就診前使用過抗生素。伴惡心癥狀者DEC陽性檢出率為9.1%(121/1332),無惡心癥狀者陽性檢出率為8.3%(61/736),是否伴惡心癥狀與DEC檢出率無關(χ2=0.374,P>0.05);伴嘔吐癥狀病例的陽性檢出率為6.0%(33/547),無嘔吐癥狀病例的陽性檢出率為9.8%(149/1 521),兩者DEC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99,P<0.01),主要體現在ETEC檢出率上,伴嘔吐癥狀者的ETEC檢出率為2.19%,無嘔吐癥狀者檢出率為6.57%,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073,P<0.001);伴發熱癥狀的病例DEC檢出率9.51%(45/473),無發熱病例的檢出率8.59%(137/1 59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EAEC的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51,P<0.05);是否伴腹痛和脫水的病例DEC及各類型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從患者大便性狀分析,水樣便、稀便、血便和黏液便中DEC陽性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類型DEC檢出率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013-2018年北京市順義區哨點醫院不同臨床癥狀和不同糞便類型腹瀉病例DEC檢出情況Tab.2 Detection of DEC in diarrhea case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and defecation in sentinel hospitals of Shunyi District,Beijing,2013-2018
近年來,大腸埃希菌成為繼沙門菌和志賀菌后又一主要的細菌性腹瀉病原體,在食源性疾病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3],順義區哨點醫院監測的腹瀉病例中DEC檢出率為8.80%,與全國2012-2015年監測數據相近(7.70%)[4],高于北京市2012-2013年檢出率(4.0%)[5],高于北京市朝陽區2014-2017年檢出率(4.75%)[6],與上海市2012-2013年監測的數據相近(9.9%)[7],這可能與經濟發展狀況、環境條件、飲食結構等有關。優勢菌型主要為ETEC、EPEC和EAEC,與國內同類報道[6-9]結果一致,進一步對這3種菌型的研究對于疫情防控等更有意義。
從人群角度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不同戶籍、城市與農村病例DEC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具體分型上,本市戶籍EPEC和EAEC檢出率高,這可能由于本研究就診病例以順義區本市戶籍比例高,DEC檢出率雖然以ETEC和EPEC為優勢型,但是EPEC和EAEC主要發病年齡為小年齡組,其順義區本市戶籍占比例高,且EPEC多以感染型為主有關;不同年齡組EAEC檢出率有差異,由于該型主要以引起小兒頑固性腹瀉為主[10],可以說本研究得到了進一步驗證,但由于哨點醫院食源性腹瀉就診本身以成人居多,該人群活動頻繁,外出就餐概率大,暴露機會大,小年齡組發病人數比成人組要低。從時間角度分析,檢測量、陽性病例數及DEC陽性檢出率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均有差異,季節性發病特征明顯且在夏季達到高峰,符合腸道傳染病流行規律,夏季是DEC引起的食源性疾患和腹瀉防控工作的重點。
從臨床癥狀分析,發熱、惡心、腹痛、脫水均不是DEC檢出率的影響因素,僅嘔吐癥狀對DEC檢出率有影響。根據《食品衛生全書》[11]描述,ETEC引起急性胃腸炎型主要表現是腹瀉、上腹部腹痛和嘔吐,急性菌痢型主要表現是血便、濃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發熱,部分人有嘔吐,本研究顯示無嘔吐癥狀組DEC和ETEC檢出率高,可能順義區發病表現為急性菌痢型居多。另外,發熱是影響EAEC檢出率的影響因素,這可能與該菌型具有黏附因子,其對細胞有侵襲性有關。
因食源性疾患多以成年人為主,本研究的腹瀉人群小年齡組人數偏少,因而不同菌型的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特征有一定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北京市順義區DEC的流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