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碧云
【摘? ?要】? 科學是一門實證主義哲學,科普的本質是實事求是。孩子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強,遇到新鮮的事物喜歡問“為什么”。順應孩子的天性,重視孩子的科普探究精神和興趣培養。結合學習《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巧用鄉土科普資源,從中尋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科學教育內容,通過對孩子的興趣引領、問題導向等方法,通過大自然課堂活動、對比實驗等途徑,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興趣,彰顯出本班科普特色。
【關鍵詞】? 鄉土資源;科普教育;對比實驗;興趣培養;探究體驗
大千世界蘊藏著豐富的科學寶藏,“取”之不盡,學之不竭。幼兒科學領域內容包括人體和健康、自然科學、環境教育、科技與生活關系等,幼兒受年齡的限制,不能理解相關的科學原理,而大自然是一本色彩斑斕的無字畫書,內含千變萬化的科學現象,是適合幼兒學習的最好教材。農村的孩子經常跟著爺爺奶奶到田地里勞作玩耍,對于鄉野里的一切較熟悉,也充滿了好奇,“為什么是冬天種蠶豆?”“為什么土豆、芋頭、花生長地下的土里,玉米和黃豆長在地面上?”“為什么樹葉的顏色不一樣?”“為什么冬天有的樹葉綠綠的,有的樹上樹葉都落到地下了?”……這一切都是孩子們心中的謎,他們迫切想弄懂這些科學現象。為了解開孩子心中之謎,教師充分利用鄉土優質資源,帶孩子一起探究,詮釋孩子心中N個“為什么”,使孩子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科學就在身邊,從而親科學、愛科學,提高科學探究興趣和科學情感及素養。
一、保護孩子的觀察興趣
鄉土資源是科普沃土,為了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教師要認真學習《指南》,梳理教育思路,將這些孩子熟悉的、耳濡目染的資源充分利用,成為科學探究的優質資源,并帶孩子一起研究生命科學中淺顯易懂的道理,解開孩子心中之謎。為此,從孩子最關注的植物的生長與環境關系展開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動。
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總能吸引孩子們的視線,教師每周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他們與動植物親密接觸,并與之對話。常見幾名幼兒趴在草邊嘰咕地討論著:“你看這兩棵草長得不一樣。”“一種是長長的,一種圓圓的。”“他們都是綠色的。”“他們都叫小草。”“小草也有名字,這棵叫貓尾,那棵叫牛舌。”孩子們哈哈地笑起來。從孩子的談話看出,孩子關注的是植物明顯的結構特征,如何讓幼兒多角度觀察、辨別身邊最常見的植物?我設計了“葉子種類多”探究活動,帶領孩子在不同季節,從自然界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葉子帶回班級,做成葉子標本,并在葉子標本下面寫上葉名及孩子的名字,貼到室內的展示墻上。孩子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葉子有圓形、巴掌形、長形、線形、扇形、鋸齒形等,發現葉子中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寬有窄,顏色有深有淺、有綠有黃……還發現有的葉子上面的顏色是漸變的、帶花紋的,脈絡也不相同。最后,孩子們通過探究分享總結出,原來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名字也好聽,葉子的世界真神奇。
二、科普知識的深層拓展
孩子在尋找葉子的過程中,發現一種特別神奇的草,在水里、土中都能生長。那一天早上,洋洋抓著一把綠綠的草帶到班上,告訴老師:這種小橢圓葉子的“水花生”很神奇,我發現在我家屋后河里,大片大片生長著。在奶奶種的稻田邊,也有這種“水花生”,奶奶一邊挖它,還一邊罵它除不盡!孩子們聽了都圍攏在“水花生”旁,像小科學家一樣研究討論起來。于是,班上開展了“從地里的植物到水里的植物”科學活動。從上個主題探究中生成了教育活動,將葉子標本進行分類,分成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再逐步拓展,孩子從家中帶來蠶豆、綠豆、黃豆、小麥等農作物種子,將其放入水中持續觀察,發現種子能夠發芽生長,但一段時間后,它們就漸漸枯萎爛掉了。孩子們知道了,沒有土壤的滋養,他們的生命力不強。有些植物可生長在水里,如馬蹄、水芹菜、茨菇、菱角、荷花、菖蒲、蘆葦、水車前、金魚藻等。孩子們在這里面又發現一個秘密,雖然都是生長在水里,但情況也各不相同,如浮萍、菱角等是水中浮生的;有的是長在水底的,如水車前;還有的是根長在水底的泥中的,如蘆葦、荷花、茨菇等。又經過實驗發現洋蔥、水仙花、水花生、吊蘭、綠蘿、稻谷粒等在泥土中能很好地生長,在水中也能生長很長時間,是水陸兩生植物。在一次次的探秘中,孩子們知道原來植物并不是都長在旱地泥土中的,也有濕地水生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得不到自身成長的需求就會死去。
三、在對比實驗中找答案
“植物死了怎么辦呢?它們沒有孩子,它們又是怎樣延續生命呢?”這一問題成了孩子們探究的又一個問題。孩子們知道動物、人都要生寶寶,可是植物不會生寶寶,它們死了怎么還會活?追隨孩子的興趣,教師又設計了“從種子到種子”的探究活動。選擇了農作物花生和黃豆,分別種在室內植物角和室外植物園,讓孩子觀察其生長情況。孩子們每天都會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終于在三四天后,驚喜的發現豆子和花生都鉆出地面了,從泥土中陸續冒出一個個彎曲的新芽,到第五天清晰地看到兩個豆瓣、花生瓣……教師為孩子配備了放大鏡、紙、筆,讓孩子記錄自己的發現。另外,在室外植物區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發現豆子長高了,開花了、花謝了,又長出了豆莢;花生長得不高,也開花了,花又謝了卻不見花生。兩組的對比實驗,孩子們發現,室外的黃豆和花生比室內的長得好。室外的種植有了果實收獲。他們欣喜地發現原來豆子就是種子,花生是結在地下的,花生米就是種子。通過種植黃豆、花生等,孩子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通過觀察、記錄、比較、討論,了解了植物生長的奧秘。
農村的田間地頭、溝邊池旁、樹林果園的花草樹木,春種秋收等農作物,都可以作為對孩子們科學教育的最佳資源,教師要根據季節的變換和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需求,去創設更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草根文化、農耕文化、水生文化,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幼兒關注植物生命的變化,探究植物生長的基本需求和生命周期以及環境對其的影響。讓孩子樂于探究,以達到讓孩子尊重事實、關愛自然和生命,初步養成熱愛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態度,從而讓農村的科學教育更精彩、更有趣,更有自身特色,更貼近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