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年
【摘要】農村寄宿制學校低年級學生自主化管理應該大膽放權,大面積、充分地、高效地提高其自主能力。在管理方式上,應該以生為本,由強硬到無痕;在管理藝術上,應該充分放權,由他律到自律;在管理渠道上,應該提高家校共育力度,由卸力到合力。教師應以寄宿生的全面成長和正向成長為落點,真正讓寄宿生自我管理、自我構建、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真正在自主自悟之路上走得更遠,也收獲得更多。
【關鍵詞】寄宿生 低年級學生 以生為本 充分放權 家校共育
一、以生為本,由強硬到無痕
寄宿生教育中最忌強硬強迫、直面批評和單項灌注。強硬強迫換來的是學生“尖銳的刺”,直面批評換來的是學生的強烈反彈,單項灌注換來的是教育的費時低效和教師的無可奈何。“精彩,源自于以生為本。”所謂“以生為本”,就是必須注重孩子們當下的遭遇,必須與孩子們當下的真實內心對接,必須從兒童視角出發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既然強調“以生為本”,那么整齊劃一和強迫剛硬就是要不得的,而應該提倡情境教育和無痕教育。由強硬到無痕,才是提高寄宿生自主能力的應有之義。
比如,與其喋喋不休對孩子們說“你一定要按時睡覺”,不如組織孩子們進行“情景劇”表演:小芳因為就寢后還在宿舍大聲喧嘩,造成好幾個人的睡眠不足,第二天課堂直打瞌睡,受到老師的責罵,心情不好,周末回家把氣撒在貓兒身上,貓兒受傷后離開家門,一家人找了一天也沒找到……從中孩子們深深意識到:不遵守寢室規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還引起了連鎖反應,多不應該呀。
實踐證明,孩子們身處在高效的情境中,自主能力才能落地生根;不經意間,自主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不知不覺中,生命拔節聲才能和自主成長的節奏聲聲合拍。自主能力在活潑的、新穎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對于成長中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因為情境的精彩而打開的生命體驗的版圖愈廣闊,愈能提高自主能力。寄宿生管理中的美妙就在于:一個不經意的或毫不設防的時刻,孩子們發生了最接地氣的成長。而這源于學校以生為本理念的始終貫徹,源自于教師由強硬到無痕的華麗轉身。
二、充分放權,由他律到自律
曾有專家言:“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自己立法”是源于自己的內心需要和實際需要,“他人立法”有可能帶有強迫的意味,更有可能不符合孩子們當下的學情,這也就是“他律”和“自律”的區別。“他律”動不動就引起孩子們的抵觸,而“自律”則是孩子們自己內心開出的“花兒”,因而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境界。對此,教師應該充分放權,讓孩子們在寢室制度、行為習慣、道德實踐、學習目標等等方面“自己立法”,高效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過渡,當然,更重要的是實現生命的飛躍和成長的跨越。
比如,一些寢室制度,可以由孩子們自己制定,并非全是“上層”的強硬命令。如“寢室中亂扔廢紙懲罰自己三天值日。”“我要是十點還不睡覺就自己請家長。”“午休時,進出門一定要輕手輕腳,否則就……”這樣的制度因為是自己制定的,“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而孩子們更能自己遵守。
三、家校共育,由卸力到合力
常常發現,經過雙休日家中的放松后,周一回到學校的寄宿生總是有一些“反彈”:又不自己疊被子了,不洗碗筷了,不按時睡覺了……無疑,這背后有家長的“影子”或家長的耳聞目染。對此,學校或教師應該慎思:如何變“卸力”為“合力”?如何通過高效的家校共育提高寄宿生的自主能力?如何通過電話交流、家長會或其他溝通方式,構建一個更廣意義和更大作用上的家校共育共同體?
在一次家長會上,某家長分享了一個成功家教案例:“在我們家,第一個端碗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老人。每次開飯后,我家孩子總是盛好飯遞給奶奶。她個人的書桌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自己洗腳……很多事情都不用操心,這一切得益于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個理念:自主自立的孩子才有出息……”班主任一定要大力提倡這樣的“好經驗”推介或分享,讓正能量傳遞到更多人或更大的時空內。
借助網絡,教師還可以和家長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溝通交流:“雙休日,你家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嗎?”“能否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時睡覺,何時做作業,何時外出進行適當的運動或玩耍?”“學校住宿時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比較內向,不知家中的情況怎么樣”……家校之間可以就某個話題進行深度交流,取得某些一致的建設性建議并付諸于實踐。
農村寄宿制學校低年級學生自主化管理一定還有更多科學高效的策略。無論何種策略,都應該以生為本,都應該以寄宿生的全面成長和正向成長為落點,真正讓寄宿生自我管理、自我構建、自我反思、自我成長。愿寄宿制學校生活學習的低年級小朋友,不再是頤指氣使的“小皇帝”或蠻橫嬌縱的“小公主”,而是能夠自主飛翔的強健的雛鷹。
參考文獻:
[1]吳菲.精彩,源自于孩子們的“自主自悟”[J].教育博覽,2017,(3) :58.
[2]劉天澤.校規制定,并非單軌道[J].新課程,2019,(1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