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有花
【摘要】無論技術如何先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不能丟,如聽說讀寫。做精做細這樣的基本環節,對于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豐富孩子們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意義重大。就《匆匆》而言,應該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讀中交流,激活情緒;挑戰作家,仿寫名句,以此落實“聽說讀寫”,當然,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
【關鍵詞】《匆匆》 聽說讀寫 激趣導入 讀中交流 仿寫名句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的確,內容上連古接今;形式上,多遠互動;參與上,你爭我搶,可以最大限度地聚焦孩子們的眼球。《匆匆》一課,從勸人珍惜時間的詩詞、格言等開始,談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時空的距離,必將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懂得要珍惜時間,從而更好地積累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以下是一段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們就來比試比試,看誰的記性好,誰來說說有關時間的名言?
生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生2: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生3:時間是箭,時間是水,時間是射出去的子彈
……
師:大家的記性可真好,從這些名言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1:時間是一去不回頭的
生2:時間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它
生3: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師:是啊,每個人都在感慨時間太少了,太快了,老師也想起了一句關于時間的名言,(有感情朗誦:“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能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嗎?)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片關于時間的散文《匆匆》中寫到的。
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內容,更重要的是在賞讀的過程中自覺、自然地積累語言,學習運用語言。以上語言實踐活動,先從背誦時間的格言開始,再談自己的感受,本就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學習語言,又運用語言。教師應該做精做細這樣的雙向過程,促使孩子們在其中“郁郁乎文哉”。
二、讀中交流,激活情緒
時下,很多語文課堂因為現代化技術的無縫對接,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學生潛心朗讀的機會。即便是強調了閱讀,也是“匆匆”滑過,且“滑”過無痕。這種以剝奪學生閱讀時間為代價的課堂,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就《匆匆》而言,引領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在讀中交流,激活情緒,應該成為執教此課的一個重要的策略。
師:今天,我們去感受作者那敏感的心。(聽教師配樂朗讀課文)(讀完后靜呆半分鐘,讓學生回味體會,師板演幾個重點字:涔、潸、裸、徘徊)
師:四人小組自讀課文,讀出聲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或含義較深的句子,想一想為什么喜歡,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書上批注,可以和同學討論。
生:自由讀書,討論交流,寫批注,師巡視。
師:作者在惋惜什么呢?
生:惋惜在過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時間的來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虛度光陰。
……
師:你能讀出這種惋惜的感覺嗎?來,你試試!
當學生自己感覺朗讀不是很到位,往往是一句話帶過,并沒有引起內心與文本的共鳴、情感交流時,教師應該進一步鼓勵,或讓其他學生對比朗讀,示范朗讀和引領朗讀。而且,教師在教學中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在讀的實踐中感知理解,抓住重點詞來品味、體會,學習語言。
三、挑戰作家,仿寫名句
好的語文課堂應該“廣于文本”。對于《匆匆》而言,僅僅完成傳統意義上的深度理解是不夠。課文中有那么多妙句,包括比喻和排比,恰恰是積累好詞佳句和進行讀寫結合的典范。既然如此,何不讓孩子們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或者仿寫格式,或者仿寫內容,或者仿中創新,以此把言語生命的實踐活動推向高潮呢?
以下是一段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讀得也很美,下面來作一個小游戲——挑戰名作家。
(投影出示)“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請大家仿照以上格式寫幾句:
生1:玩網游的時候,日子從鼠標邊溜走;跳皮筋的時候,日子從繩子中過去……
生2:看動畫片的時候,日子從電視機旁溜走;捉蛐蛐的時候,日子從草叢中溜走……
生2:兩個人對罵的時候,日子從嘴唇旁溜走;看抖音的時候,日子從手機旁溜走……
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實現了聽、說、讀、寫的結合,但由于時間關系,來不及在課堂上交流,只能留待課后。在此基礎上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朱自清的《綠》《荷塘月色》《背影》及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必將引領孩子們走向言語實踐的深處,發現更美的、更鮮活的語言和思想的風景。
參考文獻:
[1]李明.在“讀”中發現深義[J].文理導航,2018,(28) :1.
[2]虞大明.讓課堂住進孩子的心里[J].小學語文教學,2015,(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