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春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素養的提高,也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但是,觀察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雖然閱讀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學生的在素材積累方面還是沒有足夠的重視。鑒于這種現狀,提出通過游學進行語文積累,同時讓學生的游學經歷和所獲與語文課堂有效地結合。
【關鍵詞】游學教育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鄉土資源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游學教育,讓學生加強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結合當下學生閱讀量不足,生活閱歷不足的現狀,筆者做了很多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與教育同仁共享。
一、發現游學資源,尋找與初中語文的切合點
游學又稱為“研學”,在游學的過程中尋找與語文教學的切合點。以唐山市為例子,唐山市也具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如果有效地融入到教學中,勢必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積累語文素材,提升語文素養。
以唐山豐潤為例,唐山豐潤與曹雪芹的祖籍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而紅樓夢作為語文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和考試的重點,而單純地講解紅樓夢,學生們有時沒有共鳴地切入點,而鼓勵學生利用周六日去豐潤曹雪芹公園游學考察一番,搜集一些曹雪芹與唐山的文史資料,可以擴寬視野,增加語文素材的積累,顯然有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
以筆者所在的曹妃甸區為例子,曹妃甸的名字來歷也有一些美麗的傳說,雖然這些傳說都具有臆造性,但是在語文學習中,又是一筆財富,可以讓學生以曹妃的傳說為基礎,搜集整理相關素材,進行積累,將來學到一些神話傳說內容時,學生們具有一定的基礎,學起來就會相對輕松,也容易產生共鳴。
二、重視游學,做好“游”與“學”的巧妙結合
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游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隨著教學的開展我越發覺得學生知識儲備的匱乏,并且語文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生活實際。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讓語文教學和學習鮮活起來,筆者強化了“游學”教育。
讓語文教學與旅游有效結合,游學立足于“游”,目的在于促進“學”,但是“游”不等于學,游也不一定促進“學”,如何才能讓游與學巧妙結合呢?筆者認為,“游”要有目的的游,很多旅游都不屬于游學,只是單純地放松旅游。游學要給學做好鋪墊,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會結合初中語文教材的設置內容給學生進行主題性地旅游方案。比如,讓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度旅游北京、南京等人文氣息濃厚的城市,讓學生去參觀天安門,去看盧溝橋的獅子,去看圓明園遺址,參觀清華北大等名校,一方面,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勵志教育;另一方面,也讓孩子豐富了經歷。當一些內容和教材內容契合時,自然就會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興趣,如果遇到有這方面經歷的孩子,筆者往往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表述下自己的經歷,這既是對孩子自己的鼓勵,也給其他同學樹立了榜樣的作用。
三、基于生活的“游”和“學”同樣重要
游學未必遠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同樣可以作為游學的豐富資源。游學的經歷在于游和觀察,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寫作是學生比較擔心的部分,也是學生的語文短板,在目前語文強調閱讀的大環境下,雖然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重視閱讀,但是孩子缺乏系統的閱讀計劃,閱讀時間也不是足夠的充分,那么游學可以有效彌補這種不足。
筆者基于生活環境的游學思想,就是鼓勵學生從家庭和學校走出去,去觀察自己的生活。比如,讓孩子去小型的市場,類似于農村的那種草市,讓孩子去觀察形形色色的商品,去看各種各樣的小商小販,這些雖然不難接觸,但是很多孩子去沒有有意識地去觀察體驗。然后,學生觀察之后,回來寫成心得體會,或者寫成作文或者日記,積累了素材,也讓學生在日后的寫作中能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學生寫不好作文,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和生活脫節較為厲害,又沒有大量的閱讀,因此寫起來又費力,又沒有豐富的內容。這些并不是依靠短期努力就可以提升的,鑒于這種情況,越發顯得游學的重要和可貴。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游和學的有效結合,可以有利于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立足學生發展,立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認識上的。學生的游學雖然難得,但是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都可以利用寒暑假,給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游學體驗,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游學活動,一定會取得很不錯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李守鑫,吳玉銳.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三個途徑[J].語文學刊,2014,(20).
[2]黃勝斌.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分數[J].學周刊,2016,(30).
[3]李海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23).
[4]齊麗彥.初中語文閱讀訓練[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