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大勇
【摘要】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為主題,分析現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幾種常見的教學模式類型,并提出優化改進課程教學模式的兩點建議,包括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知識重難點,從而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成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模式 合作小組討論模式 自主探究發現模式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類型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依照教學內容向學生布置任務,并以完成任務為前提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對任務處理的技能獲得有效地提升。教師在給學生進行任務布置的時候,強調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在任務進行中如果發現了問題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求幫助,適當地引導學生解決困難。使用任務教學模式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有效地提升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生也會對課堂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使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二)合作小組討論模式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常會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合作討論的教學模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提到,教師不但需要對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培養,還要啟發學生的團隊意識等綜合素養。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模式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并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獲得個人能力地提升。在小組討論合作時,學生會在交流溝通中產生觀念上的分歧,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可以在交流討論中彼此取長補短,思考角度越來越全面。因此,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變得越來越主動,也使創造性的思維模式獲得鍛煉和培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作分組,如學生的年齡、喜好、性格等等,教師也要為學生準備適合討論的課堂問題,通過教學語言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討論學習,學生小組在討論結束后需要總結出一個結論或觀點,并由小組組長在課堂中分享出來。教師最后整合學生正確的觀點,同時對錯誤的結論或觀點進行評價分析。完整的合作小組討論教學模式必定需要教師地介入,指導學生依照預定的教學思路完成討論,討論結束后轉換成為討論小組的裁判員對討論環節進行總結分析,這樣才會充分地發揮合作小組討論的教學優勢。
(三)自主探究發現模式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除任務驅動和合作小組討論模式外,還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使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鍛煉,并且學生在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知識的疑惑點篩選出來,借助教師地引導完成學習任務。因此,自主探究發現的學習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在該種教學模式中很多新知都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學習,所以這并不適合低學年的小學生。在中高年級小學班級中,教師使用自主學習探究的模式初期,可以通過小組分配任務指令的方式進行,待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逐漸提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自主探究。所以,自主探究發現模式通常情況下是任務驅動模式和合作小組討論模式的結合,學生在該模式的學習中,對課程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探索發現中對知識的興趣漸漸提升,這對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優化方式
(一)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優質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充分激發。通常教師需要借助教學工具來完成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設備、微課程、電子交互白板或電子書包等。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資源網搜索相關教學內容的課件或音視頻資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素材進行二次創新。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使學生對于新知識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和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新知識的學習。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優質的課堂氛圍中完成學習,減緩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壓力,增加知識的趣味性。
(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突破知識重難點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科知識內容較為枯燥乏味,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導致學生很難突破學科中的重點知識。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接受抽象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學習,教師可以在教學模式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鼓勵學生勇于突破知識的重難點。為此,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體驗活動,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并逐步增強學生對學科中的重難點知識的征服欲。這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探究模式,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自主操作的方式感受體驗新知識。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情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完成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任務。最后,教師需要向學生進行簡短的教學評價,同時向學生安排課后練習訓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對授課學生有一定基礎的了解,清楚每一個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為不同的學生安排課程內容中的不同任務或活動,通過實踐操作或者討論交流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初步探索。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更加的個性化,適合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如分層教學模式屬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將學生分成探索、輔助、陪伴三個階段,并準確劃分小學生的三個階段,主要依據便是學生是否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情況。探索階段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中等難度的學習任務,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扎實,擁有探索發現精神;輔助階段的學生信息技術基礎較好,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時,遇到難題通常會最先向教師請求幫助,獨立思考的能力較探索階段的學生相比較弱一些;陪伴階段的學生主要特點是信息技術基礎較差,為此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每一次新知學習,最好陪伴在學生身邊幫助學生講解理論知識或操作流程,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夯實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
在教學評價時,教師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點評,可以利用課堂教學軟件為操作課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評價,學生通過登錄賬號獲得教師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增加了評價內容的針對性。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對后進生做公開表揚,樹立后進生的自信心,啟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拉近后進生和教師之間的感情,以便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解決根本問題,使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獲得明顯地提升。
三、結語
為了優化改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微課程等,為學生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打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知識中的重難點。教師通過分層教學和多元化教學點評等方法,使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完善,從而達到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桂華.項目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01).
[2]劉志霞.小組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