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靜,杜勇軍,劉雷,李興艷
(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關節骨科,廣西 南寧)
髖關節鏡屬于微創外科手術,適用于部分保守治療已經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的髖關節疾病患者,臨床資料表明,髖關節鏡對髖關節撞擊綜合征[1]、髖關節原發性滑膜軟骨瘤、慢性疼痛性股直肌鈣化性肌腱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其對髖關節內病變處理、鉆孔減壓等方面的治療效果顯著,真正實現了確保髖關節治愈率基礎上,最大限度降低手術對髖關節血運以及穩定性的破壞程度[2-4]。與此同時髖關節鏡在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髖關節動功能上作用明顯,但是髖關節鏡手術雖然治愈率高、患者恢復效果好,但髖關節鏡術仍屬于有創操作,容易出現并發癥,如何減少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是臨床的關鍵。因此本文對髖關節鏡術后的并發癥及預防做一綜述。
髖關節鏡手術雖然治愈率高、患者恢復效果好,但任何手術都有風險,目前髖關節鏡存在風險即以術后并發癥。常見的髖關節鏡術后的并發癥有:神經血管牽拉傷、會陰部擠壓傷、股骨頭和盂唇損傷、髖關節軟組織過損傷、手術器械斷裂、髖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內感染等都屬于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5-8]。
張晉等對875 例患者髖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并發癥進行分析,7.0%患者出現髖關節鏡相關并發癥,以牽引相關并發癥多見(49例,5.6%)[9]。胡牧等觀察力1045 例髖關節鏡術后患者的并發癥,主要是化膿性關節炎、神經性功能麻痹、鏡孔血腫、鏡孔出血為主[10]。除此之外,血管損傷作為一種髖關節術后并發癥,一般經驗豐富的醫師基本可以杜絕患者出現此類術后并發癥;與此同時,關節不穩、患者異位骨化關節出現僵硬的現象也屬于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常見表現,但其發生概率相對較低,還有灌注液滲透至后腹腔、盆腔或大腿引起筋膜室綜合癥等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只要手術過程沒有重大失誤幾乎不可能發生。這些并發癥無疑對髖關節鏡手術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原因做好全方位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方案,是降低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提高髖關節鏡術后患者康復治愈進度的關鍵所在。
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原因,主要與髖關節鏡操作復雜,各流程步驟所需注意事項較多有著直接關系,由上述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類型特征也可看出,其并發癥原因基本都是醫源性所致。比如患者在術后其手術區域肢體的神經血管牽拉傷以及會陰部出現擠壓傷等癥狀,都是手術中牽引不當所造成,手術期間醫護人員若對牽拉時間和牽拉力度沒有合理把控,一旦牽拉時間過長或者牽拉力度過大,都會引發患者術后出現神經麻痹的問題。
而致使患者出現會陰部擠壓傷并發癥的原因,仍與手術中牽拉不當有直接聯系,這個過程中醫護人員在牽拉時設置阻擋不達標,阻擋物直徑偏小或太大等等都會使得無法有效分散用力,甚至部分阻擋物存在過軟或者過硬的情況,這些都會致使患者會陰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影響其髖關節鏡術后恢復進度。
股骨頭、盂唇損傷、髖關節軟組織損傷并發癥則是在手術期間因人員操作不當所引發,同時這也與牽拉力不足有著一定聯系,而多數都是因間隙過小以及手術中銳利器械所致。比如髖關節周邊其本身被豐厚軟組織包圍,整個關節腔也極小,這便直接使得醫護人員利用手術器械進行操作時的空間嚴重受限,一旦入路確定后在后續進行器械工具反復操作時便會造成相應股骨頭凸面受到損傷[11]。
手術器械斷裂作為髖關節鏡術后常見并發癥,其成因與髖關節本身所處位置較深有著直接關系,加之其周圍往往被韌帶所包裹且關節間隙極為狹窄,一旦手術期間未合理控制手術器械使用力度,便會引發手術器械斷裂的現象,拉低患者后續康復效率。而髖關節脫位并發癥則與患者自身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有重大關系;下肢深靜脈血栓則主要是由原發性疾病導致血管壁損傷所致,同時也與相應患者血流異常以及血液成分變為高凝狀態有一定關系。
關節感染作為常見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其形成原因則與患者自身免疫力較低有著直接關系,但同時如果髖關節鏡手術持續時間過長,相應患者關節內存在積血也會引發關節感染。
髖關節鏡術后的并發癥預防和護理,必須明確目前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成因大部分是醫源性所致,少數則為患者自身情況特殊或術前預防以及術后護理工作不到位引發。因此在實踐期間結合髖關節鏡手術特點及患者后續并發癥表現進行相應預防和護理方案設置時,先要對醫源性所致并發癥做合理劃分,比如神經血管牽拉傷和會陰部擠壓傷都是醫源性所致,其中神經血管牽拉傷會使患者在后續出現患肢神經麻痹的表現[12]。
因此針對該類并發癥預防工作,相應醫護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確保術中牽拉時間和牽拉力量必須適中,保障患者股骨頸軸向牽引角度準確無誤,在手術開始后的十分鐘內逐步輕患者患肢的牽引力并適度加快手術時間,避免手術時間過長誘發患者患肢神經血管牽拉傷的狀況發生。而對于會陰部擠壓傷并發癥預防護理,醫護人員必須明確其是牽拉過程中阻擋不適所致,所以針對患者會陰部阻擋物直徑必須合理設置,使其能夠得到均勻散力的目的,同時還要確保阻擋物軟硬適中,以此防止患者出現會陰部擠壓傷并發癥[5]。
股骨頭、盂唇損傷、髖關節軟組織損傷作為醫源性所致并發癥,針對該類并發癥預防護理必須明確其與手術期間醫護人員牽引時間和力量控制有著一定聯系,尤其髖關節周圍被豐厚的軟組織包圍,關節腔有過于狹窄繼而限制器械操作,因此在實際手術期間在達到入路構建階段時,為避免股骨頭損傷、盂唇損傷、髖關節軟組織損傷必須在關節間做10-15MM 牽開設置,保障穿刺點能夠避開可能引發并發癥區域,之后再將關節鏡頭置入方向做直接向上或稍微向上設置,以遠離股骨頭關節面,確保最終髖關節鏡術后患者治療效果完全達到預期[13]。
針對手術器械斷裂預防工作則主要從兩點入手,在相應醫護人員完全熟悉髖關節結構基礎上,明確入路正確性以防止術中人為的暴力操作引發器械斷裂[14]。同時還要從手術器械本身入手,周期性的對其質量做好實時評定,對部件老化、使用過程不適等一系列器械本身所表現出不良問題,第一時間進行上報更換規格質量達標的手術器械。往往手術器械斷裂都屬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一旦處理不當極易造成不可預控的后果。
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中的髖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內感染則屬于術前預防和術后護理不到位所引發,其中關節內感染也存在一定醫源性原因導致,比如手術時間過長等,但大部分關節內感染事后發現都與患者術前預防和術后護理工作不到位有較大關系。這個過程中針對非醫源性關節鏡術后并發癥預防和護理,患者謹遵醫囑必須自身實際情況詳細按照術前準備規范生活作息和飲食,保障手術開始前將自身身體狀態調整好,控制自身患有血糖以及血壓等原發疾病發病概率,尤其年齡較大和自身基礎疾病較多的患者,必須在手術前做好全方位的評估工作,以此最大限度降低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使自身治療康復效果完全達到預期。
良好的術后護理也是降低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的主要手段,此期間患者在手術后醫護人員必須明確告知其盡可能避免早期康復階段做關節負重訓練,護理范圍要維持在髖關節中立位,以此使纖維組織得以盡快愈合。合理規劃術后飲食,多喝水并每餐多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再搭配新鮮水果,達到加快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的目的。在恢復期間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自身病情類型以及手術方式,制定專業合理的康復鍛煉方案,比如術后三天可拄拐下床輕微走動,術后兩周左右逐漸對髖關節做適度負力訓練,四周左右再次加重鍛煉,直至六周之后達到負重行走等,利用這種循序漸進的康復護理來確保患者能夠快速、高效恢復同時有效降低其并發癥發生幾率[15]。
綜上所述,通過對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和預防分析,可以看出在實踐期間必須了解并掌握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類型和成因,加強醫源性所致并發癥的針對性預防護理設定,對非醫源性所致并發癥做好科學合理的術前預防和術后護理工作,是減少髖關節鏡術后并發癥,提高我國髖關節鏡手術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