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蘆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診療中心,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兒童發育重大疾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重慶)
無創呼吸支持模式在NICU(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醫生們嘗試使用無創通氣[1-3]和新的PS (pulmonary surfactant) 給藥技術來應對早產兒的呼吸問題,包括INSURE[4]和LISA 技術,以此來減少氣管插管損傷[5]。高頻振蕩通氣在新生兒科已使用多年,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切實的療效[6],其在清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新生兒肺動脈高壓[7,8]和治療新生兒氣漏綜合征(air leak syndrome)[9]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無創高頻振蕩通氣作為一種較新穎的呼吸支持模式,結合了nCPAP[10]和HFOV 的優點,已經在國內外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得到小規模的應用[4,11-13],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本文就無創高頻振蕩通氣的機制、療效、安全性方面做以下綜述。
1998 年van der Hoeven[4]等首次報道將nHFOV(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用 于 新 生 兒,提 出nHFOV 能更有效地降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并減少再次氣管插管的概率。2008 年Colaizy 等在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中,取得了同樣的療效。2012 年Czernik 等對拔管困難新生兒予以拔管后使用nHFOV,取得顯著效果。2015 年Fischer 等對歐洲五國(奧地利、瑞士、德國、荷蘭、瑞典)的調查發現nHFOV 使用率已達 17%。因此,nHFOV 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有效的無創通氣模式。但目前對其具體參數設置、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報道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的支持,故目前nHFOV 的使用仍處在不斷探索及完善的過程中。
隨著新生兒重癥救治水平的提高,早產兒救治存活率大大提高,機械通氣的時間也隨之延長,造成了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Ventilator-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發生率的大大增加,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
有創呼吸支持顯著降低了早產兒呼吸衰竭導致的死亡,但是其帶來的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感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尤其是極早產兒的遠期預后[14]。為了盡量減少有創機械通氣并發癥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治療呼吸衰竭,近年來臨床醫生傾向于早期優先應用無創通氣[1]。在NICU 早產兒呼吸支持措施中,臨床醫生優先采用無創通氣模式治療已成為趨勢;在各種無創模式中,nCPAP最為常用。除nCPAP 外,還可根據患兒情況、臨床資源配置,適當選擇NIPPV、SNIPPV、BiPAP[15]、HFNC[16]、nHFOV 進行序貫無創通氣治療,進一步減少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改善遠期預后[17]。2016 年的《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管理指南》指出無創呼吸支持是早產兒的最佳呼吸支持方式[18],包括:包括nCPAP、經鼻間歇正壓通氣(NIPPV)及濕化高流量鼻導管通氣(HF)[18],但無創通氣在中重度呼吸衰竭治療中,對血液中CO2的清除效果不理想,仍需有創呼吸支持[19]。
高頻振蕩通氣在治療新生兒氣漏綜合征(air leak syndrome)中已經顯示出了它特有的優勢:治療療效更好,血氣分析數值及肺功能改善更明顯,且安全性更高,無明顯并發癥,更適合治療新生兒氣胸[3]。有研究隨訪了早產兒在使用HFOV 后,其在青春期時的肺功能[20,21]。在英國振蕩研究組的一份報告中,出生時間不到29 周的早產兒,在機械通氣后11 個月到14 個月之間,振蕩通氣對肺功能沒有明顯的優勢。然而在機械通氣后11 至14 歲時,使用高頻振蕩通氣患兒的肺功能比常規通氣時更好[21]。
國外一項研究證實,高頻振蕩通氣并未增加慢性肺疾病的風險,也沒有影響晚期神經系統的發育[22]。HFOV 可以降低RDS 患兒慢性肺部疾病(CLD)的發生率(P=0.007),但增加新生兒腦室內出血(IVH)的危險性(P<0.05);兩種通氣方式引起的氣漏、動脈導管重新開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產兒視網膜病和腦白質軟化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CMV 相比,應用HFOV 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可減少CLD 的發生,但增加重度IVH 發生的危險性[23]。《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防治專家共識》指出:對于通氣模式:首選常頻通氣,如需要且科室有條件和經驗者可選擇高頻通氣[24]。經鼻高頻振蕩通氣(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是一種較新的無創通氣模式,它通過鼻塞或鼻導管提供的氣流產生連續正壓,將遠超過生理呼吸頻率的高頻率振蕩疊加在該壓力之上,繼而實現有效的氣體交換。nHFOV 結合了nCPAP 和高頻通氣的優點,具有無創、維持肺持續膨脹、潮氣量小等優點,可迅速改善機體氧合及清除血液二氧化碳,減少呼吸機撤離失敗的風險 ,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有效的無創通氣模式[7]。它兼具無創通氣和高頻振蕩通氣的優點,有可能為低出生體重兒的呼吸支持帶來新的思路。
無創高頻振蕩通氣不是簡化版本的有創高頻通氣,它是在持續正壓模式(CPAP)基礎上疊加了壓力震蕩功能,其作用機制目前仍未完全闡明。可能是通過泰勒型擴散、肺的搖擺、分子彌散等使肺內氣體彌散更加充分,糾正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其提供的高頻率、低潮氣量的輔助通氣,在達到肺泡擴張壓力的前提下,有效減少了壓力傷和容量傷,減少了BPD[25]的發生。其相對較高的平均氣道壓,起到了支撐作用,防止了細支氣管的閉陷,增加了功能殘氣量,改善了通氣/血流比例,增加了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它通過鼻咽管,鼻旁叉,雙鼻叉[26],鼻罩等與新生兒連接,在nHFOV 與新生兒接觸的界面,不可避免的有壓力和容量的損失,這種損失也許加快了二氧化碳的清除,對患兒的血氣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4]。研究表明:增加連接管路的直徑有利于增加潮氣量,縮短管路長度有助于減少死腔通氣,而提高管路的硬度有利于增加振蕩的傳輸效率。也有研究表明:nHFOV 的臨床益處可能是由于較高的壓力,保持持續肺膨脹,而不一定是由于振蕩。
無創高頻振蕩通氣作為一種呼吸支持方式,已經有了一些小規模的臨床試驗,其主要副作用為:氣道的高粘性分泌物和由于該分泌物導致的上呼吸道阻塞和腹脹[11]。但其副作用是可以接受的。研究表明,在需要nCPAP 支持的早產兒中,nHFOV 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清除,且兩組患兒在心率和氣體潴留方面無明顯差異[27]。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杜立中教授團隊的研究也表明,無創高頻振蕩通氣是一種安全的呼吸支持方式。由于其接觸界面類似于nCPAP,所以其副反應的發也與于nCPAP 相似:包括鼻中隔黏膜損傷。在高頻振蕩通氣中,主要的不良反應為顱內出現及肺出血,但在nHFOV 的研究報道中,未見其發生率較對照組有增多的情況。總的來說,nHFOV 的安全性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
nHFOV 作為一種新穎的呼吸支持模式,在早產兒撤機后[4,28,29]的呼吸支持中,其療效和安全性已經得到了證實,在nCPAP 治療失敗后的搶救性治療中也有很好的效果,它避免了氣管插管給新生兒造成的損傷,且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但在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早期治療中,尚缺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有待繼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無創高頻振蕩通氣一定可以在危重早產兒的救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