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小兒食積是因小兒喂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征。食積又稱積滯。與西醫學消化不良相近[1]。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夏秋季節,暑濕易于困遏脾氣,發病率較高。小兒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以嬰幼兒多見。脾胃虛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容易反復發病。《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所記載的“宿食不消候”、“傷飽候”是本病的最早記載。其后《活幼心書》和《嬰童百問》又分別提出了“積證”和“積滯”的病名。
《保嬰撮要·食積寒熱》說:“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明確指出了小兒食積的發生原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內積,損傷脾胃。病機為乳食不化,停積胃腸,脾運失常,氣滯不行。食積可分為傷乳和傷食。傷于乳者,多因乳哺不節,食乳過量或乳液變質,冷熱不調,而致停積脾胃,壅而不化,成為乳積。傷于食者,多因飲食喂養不當,偏食嗜食,飽食無度,雜食亂投,生冷不節;或過食肥甘厚膩及大棗等不易消化之物,停聚中焦而發病。正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乳食停積中焦,胃失和降,則嘔吐酸腐不消化之物;脾失運化,升降失常,氣機不利,出現脘腹脹痛,大便不利,臭如敗卵;或積滯壅塞,腑氣不通,而見腹脹腹痛,大便秘結之癥。此屬乳食內積之實證。食積日久,損傷脾胃,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復又生積,此乃因積致虛;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調,脾胃虛弱,胃不腐熟,脾失運化,而致乳食停滯為積,此乃因虛致積。二者均為脾虛夾積、虛中夾實之候[2]。本文旨在探討小兒食積與五臟的關系,以便更好的指導臨床診療,現將內容分析如下。
脾主運化,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將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而“小兒脾常不足”,易為乳食所傷,導致脾胃不和,脾失健運,導致食積。早在《靈樞·脈度篇》中提出:“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說明脾氣調和,則知饑納谷,食而知味,這一論述為小兒食積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礎。《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曰:“小兒食不可過飽,飽則傷脾,脾傷不能磨消于食。”《幼幼集成·食積證治》:“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保嬰撮要·食積寒熱》曰:“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運化功能尚未健全,卻具有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特點。因此脾常不足的特點更為突出,而易傷于乳食。從西醫角度來看,小兒器官尚未成熟,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表現為消化腺發育差,腺體分泌少,消化道肌層不發達,消化酶活力弱[3]。故小兒進食后,消化及吸收功能相對滯后,容易造成食物停積胃腸。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五行學說所包含的科學的邏輯思維方式,滲透到中醫學的方方面面,是指導五臟關系的基礎理論。肝屬“木”,脾屬“土”,肝脾之間存在相克的關系,即“木克土”。在正常情況下,脾的升清作用必依賴于肝木升發之氣的制約,達到“升降調和”的目的。但肝氣有余則克土制脾,影響到消化功能,結合小兒“心肝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過旺的肝氣,一旦失于疏泄直接影響脾之運化,最后導致食積[4]。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而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基礎,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生化息矣”,又云:“死生之機,升降而已。”肝主疏泄,可調情志,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肝氣疏泄失常,影響到脾胃的運化與和降,而致食積之癥。
肺主氣,為人身表里上下氣之大主,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天氣通于肺”,《素問·靈蘭秘典》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見人體氣機的調達,血脈運行的通暢與肺主氣、司治節、朝百脈的功能密切相關。肺氣自上由右而降,肝氣自下由左而升,位于中央的脾臟處二者之中,為升降之樞。若肺主氣功能失調,不能推動氣機運行,則脾氣運行不暢,故出現食積。小兒食積致使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無以充養五臟。脾屬土,母病及子,則土不生金,可致肺氣虛,故食積。患兒常伴易感冒、咳嗽,甚至合并反復呼吸道感染[5],體現出五行學說的母子關系的密切。
心主神志,心藏神,神機怯弱則志不堅,出現對飲食的選擇意向差,無喜好飲食,日久則導致饑而不欲食,面色少華。如《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陽有溫煦之功,故心屬火;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屬土。火生土,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七情傷心、母病及子,最終可能影響脾胃化源而發為食積。《景岳全書》曰:“脾胃之傷于內者,唯思、憂、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子母相關。”《靈樞·口問》曰:“氣動則神傷,故五臟六腑皆搖。”心為一生之主,乃氣血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心主血脈出現了功能異常,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就會導致血瘀,進一步影響到氣機的運行,脾胃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食積。
小兒食積雖病在脾胃,但與腎有密切關系。腎為先天之本,內舍元陰元陽,腎之陽氣為諸陽之本,脾之所以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有賴于腎的陽氣溫煦;腎藏五臟六腑之精,也有賴于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滋養與化生。二者在生理上是先天與后天的關系,它們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脾氣失于溫煦,則可釀為脾虛夾積。正如孫一奎《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曰:“下元虛亦令人不食。”
綜上,小兒食積雖病在脾胃,但與五臟關系密切,臨床需仔細辨證論治,方可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