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云,汪海燕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腎內科,上海 200433)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發生著改變,慢性疾病發生率明顯上升并逐漸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疾病之一。慢性病患者具有病因復雜、病程長、難治愈、易反復等特點,并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知信行模式是一種行為干預理論[2],其中知識是基礎,信念(或態度)是動力,行為則是目標[3],當人們獲得疾病相關知識,并對知識進行積極思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之后,方能產生一種信念[4],從而根據信念采取措施,在行動上做出改變。現將知信行理論模式在延緩各種慢性疾病進行性進展中的相關應用研究展開綜述。
知信行理論模式是一種應用較為成熟的健康促進行為模式,在臨床中的研究較為廣泛。李運智等[5]將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高風險壓瘡患者的家屬教育中。采用講解壓瘡知識、堅定信念和每日壓瘡護理行為的記錄等方式進行干預,發現干預組患者家屬在壓瘡防護知識、態度、行為改變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家屬對壓瘡的防護和護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可有效預防壓瘡。楊美芳等[6]針對帕金森患者進行知信行健康教育,通過疾病相關知識、堅定信念和肢體運動等行動上的指導等教育,提高了帕金森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體現了該模式對自我效能的積極效應。而孔梅枝[7]認為,知信行教育可改善冠心病病人的遵醫行為,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疾病預后較好。對于腸造口患者,黃少嫻等[8]運用知信行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較前緩解,自理能力有所提高,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劉秀娟[9]運用知信行理論的健康宣教的患者再次鼻出血和多次反復鼻出血的人數明顯少于普通護理組,給予知信行理論健康宣教的患者在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及自我概念等項目評分均顯著提高。吳美[10]通過運動指導、藥物干預、飲食指導、血糖監測、管理、心理情緒管理、健康生活習慣、預防并發癥等內容,為患者及時發放手冊,一對一健康教育知識相關講座等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閆靜等[11]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信念與態度,改變其健康觀念,幫助患者主動形成對健康有益的行為,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為其講解飲食控制及飲食干預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性。提升了患者體重控制認知度,干體重控制效果好,治療期間并發癥減少。沈麒云等[12]運用知信行模式從病人的認知和行為方面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融入中醫護理方法,較好地維持腹膜透析病人的水平衡。
閆子璇等[13]采用微信平臺、電話隨訪、家庭隨訪的延續護理干預方式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知信行水平,該方式能夠明顯的提高腦卒中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一定程度上改正患者平日生活中不當的行為方式。景興萍[14]運用電話隨訪聯合知信行理論的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HP陽性胃潰瘍患者遵醫行為,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自護能力,有助于改善預后效果。石燕等[15]采用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包括服藥及復查的注意事項等。觀察組采用延伸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網絡信息 平臺督導管理、電話回訪對患者進行抗結核藥物的督導管理,對減少或預防抗結核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具有顯著效果,對保障結核病患者規則治療具有重要作用。薛楠[16]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出院時進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功能鍛煉及其注意事項、腦梗死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并發放健康教育資料;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必要時予以親身示范。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微信視頻隨訪聯合知信行理論護理干預:①建立聯系檔案、隨訪登記本及電子版隨訪登記表②組建隨訪小組③實施微信視頻隨訪聯合知信行理論,可提高患者院外功能鍛煉依從率,改善患者院外生活質量,進而有助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李振華等[17]采用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建立隨訪計劃、進行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培養信念及行為指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行為水平,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率。80 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對醫院的老年慢性患者進行了20 多年的延續護理,研究顯示,通過有效的延續護理可以使患者再住院率降低近20%,保健費用可以節約近50%[18]。
胡新紅[19]運用知信行理論模式采用多種形式分層級實施糖尿病營養教育,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營養與飲食知識水平,糾正其飲食行為,促進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李會仿等[20]提出接受過飲食建議的患者其信念、行為得分以及知信行總得分顯著高于未接受者。廖珺等[21]通過問卷方式了解高血壓低鹽飲食知信行現狀,分析原因,提出干預措施,促進高血壓病人把健康飲食知識應 用于日常生活,改善血壓控制現狀。任文梅[22]通過加強對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干預,使患者建立知信行的健康飲食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 小時的血糖值以及糖化的血紅蛋白值。王秀芳等[23]用知信行理論模式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飲食指導,使其在掌握相應飲食治療知識的基礎上,樹立與疾病長期作斗爭的堅定信念,進而采取正確的飲食控制治療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透析并發癥的發生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顯示慢性疾病患者的用藥依從率僅達50%,提示慢性病患者在保持良好用藥依從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24],然而藥依從性是慢性疾病預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患者治療依從性低,用藥依從性不佳將會影響疾病的預后,增加患者和社會的負擔。唐榕英等[25]對社區老年高血壓病人進行電話短信干預,研究顯示,每間隔2d 或3d 給予電話聯合短信干預1 次可提高服藥依從性、增加高血壓知識及改善血壓控制效果。安雪梅等[26]采用 “知信行理論”整合式護理干預,改變了高血壓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加強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從而 進一步控制血壓的升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已經進入到老年化時代,慢病將成為對人類健康威脅的主要疾病。慢病病程長,患者常常不能規范地堅持長期服藥,規范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應用知信行理論來管理慢病顯得越來越重要。知信行理論模式在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安全管理方面有較多的研究,但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用藥依從性方面未有深入研究,希望運用知信行模式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提高患者對促紅素注射的理論基礎,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念,有效調高促紅素注射的達標率,提高貧血達標率,減少患者的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