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臺前縣人民醫院(457600)高春雷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較常見甲狀腺疾病之一,多發率高于單發率,常用手術治療。目前治療有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側葉切除及甲狀腺次全切除等方法,效果顯著,但各有優劣,仍存在諸多問題[1]。本研究選取48例孤立性甲狀腺結節患者,旨在對比分析甲狀腺側葉切除術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7年5月~2019年3月48例孤立性甲狀腺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手術方案分組,各24例。A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21~52歲,平均(36.37±7.52)歲;病程2~29個月,平均(15.37±6.45)個月;B組男10例,女14例;年齡20~53歲,平均(36.82±7.93)歲;病程2~30個月,平均(15.64±6.73)個月;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颊呒凹覍僦橥猓易栽负炇鹬橥鈺?。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B組采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雙側頸叢麻醉,取仰臥位,保持患者呼吸通暢,消毒鋪巾。行弧形切口,切開皮下組織、頸闊肌層,分離后側組織,切斷甲狀腺前肌群,暴露甲狀腺,實施右葉手術,以處理甲狀腺上極,牽引甲狀腺,沿外緣分離下極,翻開甲狀腺腺體,暴露腺體后面,切除結節組織。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放置引流管。A組采用甲狀腺側葉切除術:術前操作與B組相同。行弧形切口,切開頸部括約肌,分離皮瓣,沿頸白線切開至腺體,切開外包膜,游離甲狀腺并探查;順著腺體上極游離并斷扎靜脈與動脈,沿下極切斷相關血管,暴露氣管,牽拉腺體至健側;從甲狀腺后側包膜中切除患側腺體并移除,選擇可吸收線對殘端進行縫合。術中操作時關注患者發音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手術前后兩組甲狀腺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1個月采集,包括血清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②對比術后兩組并發癥,包括再出血、聲嘶、手足麻木、喉頭水腫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甲狀腺功能 術前A組FT3水平為(3.6 4±1.2 4)p m o l/L、F T 4水平為(14.61±2.73)pmol/L、術后1個月FT3水平為(3.71±1.15)pmol/L、FT4水平為(14.57±2.65)pmol/L;術前B組FT3水平為(3.65±1.37)pmol/L、FT4水平為(13.29±3.04)pmol/L、術后1個月FT3水平為(3.74±1.08)pmol/L,FT4水平為(13.75±2.01)pmol/L。手術前后兩組FT3、FT4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個月A組FT3、FT4水平與B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2.2 術后并發癥 A組僅1例短暫性聲嘶;B組再出血3例,短暫性聲嘶2例,短暫性手足麻木2例,喉頭水腫1例。A組術后并發癥率4.17%(1/24)低于B組33.33%(8/24),差異顯著(P<0.05)。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是孤立性甲狀腺結節常用方案,但惡性患者易殘留病灶而再手術,受到上次手術影響,會增加難度,且易提高甲狀旁腺、喉返神經損傷概率[2]。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比,甲狀腺側葉切除術具有以下優勢:①切口長度短、手術時間短,能減少手術應激,術后恢復快,有助于減輕患者經濟負擔;②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率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③不會遺留隱性癌變,避免患者甲狀腺局部復發。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前后兩組FT3、FT4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A組術后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說明甲狀腺側葉切除術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率,且對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影響較小。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還應注意:①術前應全面檢查,確定患者病變位置;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手術切口。
綜上,甲狀腺側葉切除術具有切口長度短、手術時間短等特點,應用于孤立性甲狀腺結患者,能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率,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