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50000)王朋麗
剖宮產為臨床解決高危妊娠、難產等常用分娩方式,但剖宮產術對產婦創傷較大,部分產婦子宮恢復階段易發生陰道不規則流血、經期延長,即子宮瘢痕憩室,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切除瘢痕憩室,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臨床手術方式多樣,不同術式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患者92例,旨在探討宮腔鏡引導下經陰道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患者92例(2017年10月~2019年9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常規組年齡22~36歲,平均(29.30±2.63)歲;切口缺陷深度4~14mm,平均(9.26±1.83)mm。研究組年齡21~35歲,平均(28.63±2.75)歲;切口缺陷深度4~1 3 m m,平均(9.15±1.79)mm。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兩組均完善術前檢查。常規組采用宮腔鏡引導下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電切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利用宮腔鏡探查子宮,明確瘢痕憩室位置,憩室下緣可見明顯活瓣,于宮腔鏡下電切下緣活瓣組織,使憩室下緣平坦,生理鹽水沖洗子宮,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研究組采用宮腔鏡引導下經陰道切除術治療,患者體位、麻醉方式同常規組;常規消毒鋪巾,利用宮腔鏡探查子宮,明確瘢痕憩室位置;于陰道內放入陰道拉鉤,充分暴露宮頸,利用組織鉗夾住宮頸前唇,下拉宮頸暴露陰道前穹隆;于宮頸夾住部位上方2cm做切口達膀胱宮頸筋膜處,上推膀胱,暴露子宮下段,可見瘢痕憩室,將探針放入宮腔,探及長瘢痕后,梭形切除瘢痕,縫合切口,生理鹽水沖洗子宮,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瘢痕憩室愈合率。完全愈合:術后3個月B超復查,子宮切口處未見明顯液性暗區;部分愈合:子宮切口處液性暗區深度范圍明顯縮小;未愈合:子宮切口處液性暗區范圍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瘢痕憩室愈合率=(完全愈合+部分愈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月經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月經持續時間以(±s)表示,t檢驗,瘢痕憩室愈合率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瘢痕憩室愈合率 研究組完全愈合23例、部分愈合19例、未愈合4例,常規組完全愈合14例、部分愈合21例、未愈合11例,研究組瘢痕憩室愈合率91.30%(42/46)高于常規組76.09%(35/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 0 3,P=0.048)。
2.2 月經持續時間 術前兩組月經持續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個月研究組月經持續時間(7.01±0.82)d短于常規組(10.83±1.10)d(P<0.05)。
宮腔鏡引導下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電切術治療,于子宮瘢痕憩室病灶處,切除憩室下緣活瓣組織,可促進月經期憩室內積血及時流出,操作簡便、快捷,但隨著時間延長,瘢痕部位重新愈合攣縮,憩室口縮小至術前大小時,臨床癥狀可再次發生[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瘢痕憩室愈合率91.30%高于常規組76.09%,月經持續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提示宮腔鏡引導下經陰道切除術治療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患者,可提高憩室愈合率,縮短月經持續時間。宮腔鏡引導下經陰道切除術,利用宮腔鏡對病灶進行準確觀察后,根據病灶位置、大小,經陰道實施合理切除,避免損傷患者膀胱及子宮,雖操作較為復雜,但可徹底清除相關病變組織,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有助于減少術后復發現象,提高憩室愈合率。
綜上所述,宮腔鏡引導下經陰道切除術治療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憩室患者,具有較高憩室愈合率,可縮短月經持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