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457001)趙俊紅
子宮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等婦科疾病的重要手段,雖然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子宮切除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已經大大降低了手術創傷,但手術操作仍會給患者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帶來極大負擔[1]。這些生理、心理應激反應會導致患者圍手術期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故加強圍手術護理干預對子宮切除患者是十分必要的[2]。此次研究以在我院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治療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其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征得倫理委員會許可后,將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治療的78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39,B=39)。A組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7.93±4.68)歲。B組年齡3 5~6 4歲,平均年齡(47.79±4.55)歲。兩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18歲;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ASA麻醉分級Ⅰ~Ⅱ級;簽署之前同意書。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近期手術史;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紊亂;嚴重感染;精神障礙;過敏性體質。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術前準備、遵醫囑用藥、生命體征監測、保持病房環境整潔等常規護理。B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①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由組長(護士長)對其余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技巧;②制定護理計劃:詳細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方案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結合康復進程制定護理方案,經護士長審核后打印護理工作表,將其懸掛于患者床頭,認真做好護理工作的執行、核對工作;③術前干預:一對一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告知患者子宮切除的必要性和手術操作的成熟性,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舒緩心理壓力;④術中干預:術中注意保護患者隱私,盡量減少不必要部位的暴露,并使用液體加溫設備、保溫毯加強術中保溫,減少患者熱量散失;⑤術后干預:注意患者訴求,密切關注其生命體征,若出現不適應及時告知患者主管醫生;幫助患者按摩腹部和下肢,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督促患者盡快下床運動;結合患者飲食習慣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注意營養攝入均衡、全面,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后排氣時間和出院時間;使用生存質量測量簡表(WHOQOL-BREF)評估兩組患者出院時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為SPSS22.0,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水平比較 B組術后排氣時間(2.49±0.22)h和出院時間(8.04±1.12)d均早于A組(4.43±0.35)h、(11.43±1.45)d(P<0.05)。
2.2 兩組出院時的WHOQOL-BREF評分比較 B組出院時的W H O Q O LBREF評分(64.13±5.43)分高于A組(59.68±5.21)分(P<0.05)。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B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和出院時間均早于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A組,且B組患者出院時的WHOQOL-BREF評分較高,這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加快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患者術后康復,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規范化、全面化的新型護理模式,其護理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落實醫囑,而是密切關注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時的各個方面,通過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了解,還可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進而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而加強術中保溫可有效降低術中低體溫發生風險,有利于保證手術操作順利進行。術后干預則包括飲食、康復訓練等方法,這些護理操作可有效保證患者處于良好的生理代謝狀態,這對加快患者康復亦是十分必要的。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加快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患者術后康復,且能提高其生活質量,該護理模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