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要】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逐步運用于智力落后兒童的康復教育后被證實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但如何結合智力落后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在小組活動中提升兒童技能的實踐課程研究鮮少。本文將以湖南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智障康復科奧爾夫音樂實驗班為研究對象,通過在智力落后兒童中開展奧爾夫音樂教學訓練的實踐與運用的方法,論證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康復作用:從基本的身體協調、認知溝通的進步到主動的社會交往、自我體驗等方面的提升來推動兒童融入社會、實現自我管理和評價,為兒童學習和生活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 ?智力落后兒童 ?教學實踐 ?研究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097-02
20世紀80年代,隨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被引入我國,在廣泛應用于健全幼兒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普及于特殊教育領域,許多特殊教育者通過實踐運用發現奧爾夫音樂教學對智力落后兒童的康復有著明顯的康復作用。雖然此方法適用智力落后兒童,但在各康復機構推行卻存在眾多問題。原因:1.特殊教育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研究叢書較少,2.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課程無固定模式;3.特殊兒童個體差異較大,課程實施難度大。4.奧爾夫音樂教學對特教工作者的音樂技能要求高。綜上原因,“本土化”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較難的情況下,“引入特教”更是困難。如何深刻體會到奧爾夫音樂的理念?不做在正常幼兒園的優秀案例的“拿來者”。如何讓在手段豐富的奧爾夫音樂教學中選出最合適的方法,抓住永遠在“發展中、流進中”行云流水般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模式?如何利用康復教師的經驗和局限的音樂素養開展奧爾夫音樂教學?我們做出了探索和嘗試。本文中,我們通過20節小組活動(每周2節,40分鐘每節),對六名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兒童進行奧爾夫音樂教學實踐,運用多種形式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及音樂游戲的方式,讓兒童提升技能,獲得全面發展。這次教學實踐在不同兒童身上體現了一定的效果,在不同程度上也規范了特殊兒童中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實踐方法,給正在摸索的同行們找到一點方向。
1.基礎資料收集及教學實踐
本實驗班于2019年3月開始啟動:一階段“宣傳”:通過家長工作群和家長培訓班讓家長了解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教育目的;二階段“報名”:面向全科室兒童招收兒童;三階段“評估”:分組進行小組評估(參考智力落后兒童課程發展能力評估和音樂活動核心指標評估);四階段“評估分析”:簡要分析兒童基本情況,給予教學建議,公布入選六名兒童名單;五階段“家長會”給六名家長開展家長會,安排上課時間,簽訂課程協議;六階段“開展課程”:歷時兩周完成課程開展前期工作。
1.1訓練對象
智商在40-60之間輕中度智力發育遲緩兒童。
1.2訓練目的
1.2.1提高簡單動作模仿的興趣或主動性模仿動作的能力。
1.2.2提高雙手做協同動作或雙手分化動作的能力。
1.2.3提高在音樂節奏中模仿身體動作或主動發展新的身體動作能力。
1.2.4提高模仿使用樂器或自主選擇喜歡的樂器模仿敲擊節奏的能力。
1.2.5增強和他人牽手擁抱互動的興趣和能力或共同完成任務的興趣和能力。
1.2.6 增強參與游戲的主動性或能力。
1.2.7 了解本組兒童學習的遷移能力。
1.3訓練內容
1.3.1動作訓練:通過簡單的四肢動作感知音樂節奏。
1.3.2 身體律動:結合音樂節奏模仿身體動作。
1.3.3 集體舞:通過動作和律動的鋪墊,運用互動技能進行集體舞蹈。
1.3.4樂器訓練:使用敲擊類、散響類奧爾夫樂器給音樂伴奏。
1.3.5 音樂繪本:運用簡單情景繪本結合音樂進行表演。
1.3.6 繪畫活動: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進行聽和畫的創作輸出。
1.3.7顏色類物件操作:結合紅、黃、藍三種顏色不同材質物品進行音樂表演。
1.3.8音樂游戲:開展有規則的音樂游戲活動。
1.4訓練材料
1.4.1 音樂素材:《天父的花園》、《 Clap Clap Song》、《小動物模仿操》、《木瓜恰恰恰》、《五只猴子吃香蕉》、《庫奇奇》、《鴨子和狐貍》、自編音樂等。
1.4.2 奧爾夫樂器:鈴鼓、沙錘、響板等。
1.4.3 其他材料:大小球、彩色套圈、彩色卡紙、紙杯、布、彈力袋等。
1.5訓練過程
1.5.1 每次課程前固定的部分為:大腦操《天父的花園》;活動休息部分為《brain dance》;用熟悉的音樂引導兒童自主進行課前和課后活動。
1.5.2同一首音樂分兩次課程去感知和理解;前十次課程在動作+樂器+互動的活動框架中選擇簡單的AB結構音樂進行活動流程的熟悉度和適應度基礎訓練。課時一在以上三個活動框架中借助音樂完成相應的能力教學;課時二借助已經熟悉的音樂進行以互動為主的音樂游戲教學,根據兒童的能力設置相應的認知或者語言類小目標滲透于游戲中。
1.5.3 后面的十次課程中將根據兒童前十次課程的表現情況將三個活動框架進行有針對性的組合。第一個五次中課時一:活動框架為動作訓練+物件操作+舞蹈表演;課時二:音樂游戲+情景表演;第二個五個課程中課時一:活動框架為音樂律動+樂器表演;課時二:音樂游戲+音樂劇表演。
1.5.4課程到第十節時,我們用兩個第二課時邀請孩子的家長參與課程,與孩子共同完成音樂游戲和音樂劇表演的活動。
1.5.5 課程開展到十二節的時候,我邀請到正常幼兒園中三名年齡在4歲左右的兒童參與到我們的兩個課時中來,通過觀察,我們更好的對比出正常兒童和特殊兒童在活動中哪些方面是更加需要給予關注和支撐的。
1.5.6第十九次課程時,邀請家長進入課堂進行親子音樂劇表演。結合家長的智慧為每個孩子制定不同的音樂劇方案進行展示。
1.5.7 暫停一周訓練,第二十次課時,運用相同音樂變換動作和教具,對兒童進行測試。
2.教學成效
2.1兒童的動作能力得到提升
本組兒童在訓練前動作能力綜合表現為:動作模仿主動性不強,動作的美觀性欠缺,雙手雙腿的分化動作難以完成。個別主動模仿能力較好的兒童則表現為動作較為單一,對于軀干外四肢動作的探索空間狹窄,創造性動作缺乏。通過訓練改善較為明顯。其一:四肢協調能力提升明顯。在大腦操活動和每次課程的第一個環節中都會借助各種教學情景進行動作的模仿,從單一的舉起雙手,伸出雙腳到先舉左手后舉右手由易到難的分解,孩子們在不同程度的口頭提示或動作輔助下慢慢的感受和熟悉每一個動作的發展和兩個及以上動作的協調進行。其二:動作模仿和動作創造能力得到加強。在每一次活動的動作感知部分,我們都是以孩子的動作能力為基礎,或分組或先后指導以動作為基礎呈現再以音樂節奏去切合,讓簡單的動作得以成為生動的音樂律動或者舞蹈形式展現出來。其三:空間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在我們的兒童身上,我們發現前庭平衡感覺失調的最主要表現為調節身體動作弱、對周圍空間事物的感知遲緩、空間關系發展簡單。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會去關注他們是否感受到動作在不同空間中變換的樂趣,原地站立動作到上下蹲、左右移位及旋轉、繞圈等,既能夠表現出美的舞蹈,也是空間探索能力得到拓展的表現。
2.2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得到發展
本組兒童認知能力差異性較大且語言表達的主動性不強,在課程中我們將物件的操作部分和音樂游戲部分結合了語言表達和認知領域目標開展。其一:物品概念有所提升,活動中紙杯、卡紙、勺子、盤子、毛巾等兒童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都升級為樂器和舞蹈道具,在此過程中,兒童開始接觸更多大大小小、各種顏色各種用途的物品,也會去關注手中物品的別樣玩法,開始探索如何在有“規律”的音樂中去實現物品的作用。其二:辨別和配對能力得到提升,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會讓兒童在音樂中做到“聽的規則”,如快和慢的音樂節奏中,快的時候我們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慢的時候我們要拿到的物品是什么,音樂會讓孩子養成規則,而辨別能力會讓孩子更好的完成游戲。在“卡紙樂器”和“彈跳袋”的活動中三種相同顏色的碰撞則是提升孩子的視覺配對能力。其三:發音能力得到提升。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唱、做”是合二為一的,所以,為了打破本組兒童默不開口的僵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讓“好玩”和“想玩”帶他們主動發音。在音樂《小動物模仿操》和《LaLaLa》中,通過情景表演和互動游戲的環節,模仿小動物有節奏的發音,創編嗚或者啊、嚕等音加入到音樂中,在引導下孩子們在表演中立即讓音樂“聲”動起來。
2.3有效的提升了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集體活動最大的優勢就是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機會,通過訓練孩子們不僅對物品對人物都有了可喜的變化。其一:互動關系有所改善。社會交往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交往”,而交往的對象從家長到老師再到同伴,交往的方式從簡單的動作到關注他人情緒到相互合作、相互影響。我們的教學設計中,互動的發生滲透在每一個環節中,最后的課時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在大腦操中可以手牽手圍成一個圓圈,大圓變小圓,一個圓變兩個圓;其二:規則意識得到加強。本組兒童在規則意識的表現較弱且個體差異大,訓練前通過觀察發現,他們明顯表現出對游戲規則的不理解,自主性強,容易受其他同伴的帶動。在音樂活動中我們通過游戲讓孩子去探索世界,構建規則。在共同的游戲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兒童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游戲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讓其在成長中生成并內化規則,社會性發展目標。
3.結束語
在我們的最后一次課程中,我們看到了以兒童為主角,家長為配角的音樂情景劇表演。兒童根據自己對某一首音樂的喜愛跟家長一起完成了創意演出,有《五只小猴子》中可愛的猴子,有《鴨子和狐貍》中狡猾的狐貍……。他們參與課程的態度從冷漠到積極,從被動到主動的改變使我們看到了奧爾夫音樂在智力落后兒童的教學中蘊含的無限魅力和巨大潛力。雖然在正常兒童在奧爾夫音樂教學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但是探索其在智力落后兒童教學中的運用我們也是從迷惘中開始艱難的撥開云霧。通過我們20次課程,十周的時間,我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也從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啟發。在家長的認可中,在孩子的進步中,我們倍感欣喜倍感自信,相信在以后的實踐道路上我們能繼往開來,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方少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適用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虞潔.《奧爾夫音樂讓親子活動更有色》[J].音樂時空,2013(04)
[3]任華.奧爾夫音樂法的特點[J].樂器,2009(5):32-35
[4]張馨,張文祿.《奧爾夫樂器在智力落后兒童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