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余凡

【摘要】學生對葫蘆絲樂器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且學生對樂譜的視唱以及演奏能力有明顯提高。開展葫蘆絲教學活動,也提升了教師專業發展。葫蘆絲教學可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智力以及團結合作能力。
【關鍵詞】葫蘆絲進課堂;提升音樂素養
開展器樂教學,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已是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全國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行“器樂進課堂”以來,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得到廣大中小學老師的廣泛認可。民樂是我校的特色項目,自社團成立以來,樂器滿足了學生好玩、好奇、好勝的心理,讓學生學到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獲得豐富的音樂感覺,樂器為學生更生動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了條件。從我們最近的調查發現,我校85%的學生對器樂都非常感興趣,35%的學生有學習過某種樂器,71%的學生喜歡葫蘆絲;95%的家長期望學校能夠開展器樂教育,并愿意提供經濟上的支持,這為我校開展器樂進課堂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一、葫蘆絲進課堂的背景
從2016年起,為適應日新月異的龍華教育形勢,滿足學校、師生對美的追求,在傳承和諧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美育美,立美育人”的辦學理念,由此催生出“美的教育”特色。我校音樂科組有6名專業音樂教師,作為音樂科組長,筆者在想如何通過課題研究打造至美音樂教師團隊,構建至美的音樂特色課程,從而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我校“至美教育”品牌貢獻微薄之力,達到以美儲善、以美啟智。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期望探索葫蘆絲進課堂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葫蘆絲進課堂的做法
我校開展的葫蘆絲課程主要是以學生掌握簡單的吹奏技巧,學習基本識譜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識譜能力和動手能力,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為全面實行素質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1.制定葫蘆絲進課堂課程計劃
我校葫蘆絲課程是對1—6年級的每一位學生進行的教學活動,是通過利用課堂教學來實行的。葫蘆絲課程的課時安排:為協調學生的學習和葫蘆絲訓練時間,學校規定:每周的周五第二課堂及每兩周一節課時為葫蘆絲學習訓練時間。至今,我校開展的葫蘆絲教學已走過六個年頭了,在不斷的完善中我校把學習葫蘆絲樂器分為底、中、高三個不同階段,要求學生在各個不同的階段學會吹奏不同的曲目。
2.編寫葫蘆絲校本教材
為了達到逐步提高的目的,我們將建立各階段不同的校本教材,目前已編寫了一本校本教材。同時我校還將收集各位老師的備課教案,編輯成教學用書。為了我校葫蘆絲教學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我校將對葫蘆絲課堂教學進行幾個方面地不斷完善。
3.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我校的葫蘆絲教學并沒有聘請專業的教師進行上課,而是由學校的音樂教師自學以后再給學生上課,教師的專業性還不夠強,只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因此,為了提高葫蘆絲教學效果,我校對音樂教師進行葫蘆絲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吹奏技巧,加強教師的業務水平。
4.組建葫蘆絲社團
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活動,發現一批民樂苗子,組建30-40人的校級葫蘆絲隊,并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如何提高尖子生的葫蘆絲技能進行方法研究。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且學校采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民樂教育。
5.營造藝術氛圍
通過小廣播播放葫蘆絲音樂;把葫蘆絲帶進課堂;向任教班級分發有關葫蘆絲知識的學習資料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葫蘆絲樂器的興趣,對全體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葫蘆絲普及教育,使他們對葫蘆絲產生特殊的感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整個校園里彌漫著濃濃的藝術探究氣息。
三、葫蘆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學生嚴格標準地掌握葫蘆絲演奏的正確手型和良好的氣息運用。規范常用基本技巧(雙吐、三吐、顫音、波音、疊音、打音、虛指顫音、滑音、震音)及練習曲等演奏技法。認識和學習各種音符、音程、休止符、節奏與節奏型、節拍、小節線、雙縱線、拍子、演奏記號、調號、音區與音域音樂的速度與力度(常用術語)省略記號、裝飾音等基本樂理知識。能模唱簡單的曲譜、演奏簡單的旋律。學習預選曲目:《小羊羔》《金孔雀輕輕跳》《小夜曲》《歡樂頌》《劃小船》《映山紅》《苗家姑娘過山來》《婚誓》《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樂曲。通過對葫蘆絲、豎笛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修養和調整學生的心態、性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羅寧.豎笛教學對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3]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新視野[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朱則平.全國新課程優秀器樂教學文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5]馬自強.初中課堂器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