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摘? 要:傳統工藝兼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角色。江蘇文化產業園發展規模大、人才缺口大。該文提出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提出發展以傳統工藝品產業為導向的生態型產業園、建設依托型傳統工藝品產業園、建設以傳統工藝品為主導的創新型傳統工藝產業園。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產業園功能,而且將避免傳統工藝資源的低端供給、重復供給,進而促進兩者共同發展、長遠發展。
關鍵詞:傳統工藝? 文化產業園? 建設研究?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1(a)-0236-03
Research on Jiangsu Traditional Craf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Construction
XU Sha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a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2233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rafts have dual roles of "cultural undertaking"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Jiangsu Cultural Industry Park is large and the talent gap is lar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guided by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relying o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ial Pa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raditional craft Industrial Park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craft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better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industrial park, but also to avoid the low-end supply and repeated supply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ir common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stud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隨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發生巨變,傳統工藝美術的生產制作與現代生活似乎漸行漸遠,面臨著生存困境,甚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許多優秀品種也未能幸免。近年來,江蘇省新型文化業態的總體發展保持向好態勢,政策扶持體系不斷完善,發展主體持續壯大,本土海外雙線需求增長; 但同時也面臨著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質效的壓力,存在科技、金融、旅游資源向新型文化業態轉化不夠充分、融合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等問題[1]。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江蘇尚存的傳統工藝美術門類,審視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鴻溝,并思考如何從傳統中跨越,用與時俱進的思維進行變革創新,使之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審美觀念、價值取向等產生密切的聯系,符合現代多元文化的消費需求,從而構建一批建立在歷史文脈基礎上的新型文化產業,使傳統工藝工藝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
產業化開發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主要方式,而傳統工藝產業化與產業園發展結合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兩者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不僅能夠充分發揮產業園功能,而且能夠避免傳統工藝投入資源的低端供給、重復供給。
1? 江蘇省文化產業園發展現狀概述
1.1 老街新建,缺少人文關懷
江蘇省內許多舊廠房、街區區域位置優越、投資潛力巨大,于是吸引了大批商家盲目開發。比如原本空間疏朗、安靜,環境優雅的南京機電、輕紡集團如今被改造、出租,面目全非,就連許多高校也將老校區騰出來發展都市產業,商業利益驅使老教學樓盲目改建,厚重的人文氣息已不復存在。
1.2 新建產業園規模大、數量多、人才缺口大
涵蓋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長三角地區,歷史沉淀深厚,文化資源富集,地緣人文相近相親,為長三角文化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長三角無論是特大城市、中等城市還是中小城鎮,都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文化建設作為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2]。該省新建的文化產業園19所,多數園區剛建成或正在建設中,許多產業園規劃面積大、功能多。但目前多數園區內軟硬件設施尚不完善,多種服務平臺功能尚未發揮,入駐企業較少。
1.3 產學研合作模式初具雛形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早在《學記》里就曾說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黨的十九大也再次重申了教育先行對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重要作用[3]。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幾所園區與高校保持緊密聯系,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委區政府確立的首個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東方1號創意文化產業園,吸引了國內外30多所高校和30多家知名設計機構的優秀青年創客、設計師參與,與江蘇近30家高端制造企業及相關產業實現對接。
2? 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最早對“工匠”做權威論述的是《周禮·考工記》,《周禮·考工記·匠人》做如是說:“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產業化開發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主要方式,而傳統工藝產業化與產業園發展結合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新型文化業態是建立在“融合發展”的新型文化發展觀基礎之上的,是在將大多數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行業要素融合起來,不斷拓展文化產業的價值網鏈的過程中產生的,其所依托的是跨界融合、混業經營、形構創新創意圈層的文化生態場[5]。
可能出現多種產業格局,如生態型、依托型、創新型等多種傳統工藝創意產業園,將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園融合發展,筆者觀點如下。
2.1 發展以傳統工藝品產業為導向的生態型產業園
城市作為一個文化空間,不僅僅在社會維度上具有不可復制的豐富性,同時在文化、民俗資源和觀念相遇的意義上也具有其獨特之處[6]。傳統民間手工藝術是本土民間生活的體現和特色,代表著江蘇地方文化區域的獨特性。這些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對提升特色鄉鎮的特色發展、研發創新的工藝產品以及優化產業結構都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如御窯金磚、宋睡官核雕、揚州怪羅漢漆器、太湖窯陶瓷、宜興徐門紫砂、以及只憑一根繡花針和一堆細如發絲的線便能使花鳥蟲魚躍然布面的蘇繡,這些傳統藝術通過不斷創新,不僅能夠成為鄉鎮文化建設的一種體驗,而且能夠強化鄉鎮品牌形象。
該省鄉村旅游雖然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由于鄉鎮旅游沒有充分重視當地鄉土文化的內涵挖掘,發展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和旅游規劃,發展模式陳舊,從而使大量的鄉村旅游產品處于低層次、重復性的開發中,如能將文創園的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工藝主導的區域特色產業開發有機結合,實現“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為民”;亦或建設開放型特色生態產業園,將旅游、休閑、購物、傳統手工藝品產業發展相結合,共同促進區域發展;通過大力發展以傳統工藝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將進一步推進特色鄉鎮建設、提高投資回報率、共同推進傳統工藝和鄉鎮建設可持續發展。
2.2 入駐已建成的創意產業園,形成依托型傳統工藝品產業園
傳統工藝美術是文化產業園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該省新建的文化產業園19所,多數園區剛建成或正在建設中,許多產業園規劃面積大、功能多,軟硬件設施較為完善,然而服務功能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入駐企業較少。傳統工藝美術可依托此類園區融合發展,資源整合,依托成熟園區進行產學研合作,培育產業服務人才。該省部分產業園已經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如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無錫國家動畫產業基地、蘇州工業園區動漫產業園、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高校系統的專業分類和龐大的知識體系不僅能夠提供如產品研發、制作技術、材料開發、營銷推廣等專門人才,而且能夠為工藝美術振興量身打造專門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向園區流動。高級人才的入駐一方面使園區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并帶動園區文化消費活力,同時這也將為工藝美術振興帶來市場和生機。如常州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是由原常州梳蓖廠 、常州第五毛紡廠 、航海儀器廠改造的文化產業園,目前已發展為集文化設計、會展、藝術、音樂美食、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傳統工藝入駐創意街區,能夠依靠成熟園區較為完善的產業園配套設施和文化氛圍,為傳統工藝發展吸引人才、并為其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傳統工藝的振興也將為文化產業園帶來新的活力和影響力。
2.3 建設以傳統工藝品為主導的創新型傳統工藝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是發揮傳統工藝創意優勢的平臺,然而傳統工藝中有些工藝品類區域性極強,如常州梳篦、留青竹刻,其原料的采集、工藝的完成依賴于某一特定區域的特定文化環境,此類傳統工藝不能完全依托成熟園區進行產業化發展,必須扎根特定的文化土壤。此類區域性較強的特色傳統工藝需要進行產業化集聚,集中進行傳統工藝的挖掘、傳承、創新、推廣工作,建立起創新型傳統工藝產業園,針對性地提供傳統工藝的資源供給,從而減少重復供給和低端供給。如能將傳統工藝品的原料采集和設計生產與旅游、休閑、娛樂、購物、展覽等消費者體驗緊密結合,通過全媒體傳播實現傳統工藝品牌形象塑造,將更好地推進創新型傳統工藝產業園的發展,并為傳統工藝振興提供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3? 結語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因為凝聚著豐厚的中國文化積淀而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特殊商品,兼具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隨著《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工藝振興的研究將進入更為深入和有效的階段,相信江蘇傳統工藝美術在經歷了蕭條帶來的短暫衰落、發展帶來的高度興奮和困境帶來的深入思考后,與該省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帶領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走進生活、增加就業,促進兩者更為長遠地發展。
在它的文化屬性方面,又兼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角色。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中承載的文化內涵,是實現“文化事業強”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產業園功能,而且將避免傳統工藝資源的低端供給、重復供給,進而促進兩者共同發展、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永春,付啟元.新型業態視域下的文化跨界融合發展研究——以江蘇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19(3):136-141,156.
[2] 何建華.長三角國家戰略與文化融合發展“同心圓”[J].上海文化,2018(12):83-90,126.
[3] 馬知遙,常國毅.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性保護的方法論與道路探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6):135-144.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下)[M].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61.
[5] 黃劍波,李靜.實踐、展演與城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2):84-92.
[6]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55-56.
[7] 李涵,李元俊.江蘇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6):85-88.
[8] 周敏.蘇州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探索——以蘇扇為例[J].科技視界,2015(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