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英
一個學生明明知道如果沒有交作業就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嚴厲懲罰,他為什么還是再三忘記最多花15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一個學生明明知道制造騷亂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他為什么還要這么做?一些學生明知道打架必然會輸,可他們為什么偏要去打?本文嘗試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釋這些問題,從而使教師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正確對待這些問題行為。如此,或許能因材施教,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們在追求優越感的目標
我們希望在影響這些問題學生之前,需先弄明白他們為什么那樣做。對學生來說,無論教師是否理解,他都會堅持自己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在某些方面幫助了他,對他來說可能具有某些心理層面的價值。如果他不能從中獲取什么,他的行為在某些方面沒有任何意義,那他還會去做嗎?不會。他必定從問題行為中得到了什么,雖然看起來有些神秘或者不正當。然而,所有的行為方式仍然會在某些方面被強化,強化不是來自同伴就是來自行為內在的回報。
一個初一的男生,他在班里最懶。一位老師問他:“你的學習怎么那么差?”他回答:“如果我在班上最懶,你就會在我身上花很多時間。你從不注意好學生,因為他們從不搗蛋。”假如他的目的是引起老師的注意,他就找到了“最佳”方法。
只有明白了學生的心理,我們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即使這樣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那也一定會讓我們更容易做出客觀的反應,因為你不再僅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的行為了。我們會發現,在很多情景中,學生之所以做出出格的行為,并不是因為他們享受做壞學生的樂趣,而是出格的行為對他們自己或他人來說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在改變他們之前,教師務必先找出學生從那樣的行為中能得到什么好處。而我們習慣性地用“程咬金的三板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約之于法)輪番轟炸,效果可想而知。
問題學生的行為表現出破壞性、抵抗性和固執性。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這通常是因為他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經常強化那些問題行為,他們非常喜歡這些行為帶來的“好處”。
學生感覺自己有了權利。如果你在生活中受到成人支配,那些成人控制了你的自由,那么你對周圍的環境也可能會有奇怪的想法,或者感覺壓抑,特別是對于處在人生發展關鍵期與階段發展受阻矛盾期中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不就是主張自己的個人權利嗎?這比打破與教師保持的平衡更好。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決定將要進行的事情,包括誰可以去衛生間或誰可以發言,誰可以走到黑板前,誰要接受批評,甚至可以決定,當有學生做了大家不喜歡的事情后會發生什么。如果學生像我們一樣,可以想象他們一定會感受到自己多么有力量。對于那些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的學生來說,搗亂或挑剔老師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
比如,一名在課堂上講話搗亂的學生可能會是這種心態:我違反了課堂紀律會怎么樣呢?把我踢出教室?那又會怎樣?只要一想到你與我在一起,我可以削弱你的權利,我就感覺非常快樂。
很荒謬的理由吧!但在學生看來這非常合理。如果你事先了解這一切,就可以阻止他們達成這樣的目標。其實,老師也可以反過來想想,當自己有權處理一個人的時候,是否也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學生喜歡被關注。有時候,學生表現出問題行為是為了贏得老師或者同學的關注,即使這種關注帶有消極色彩。這種現象很普遍。困惑的老師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某某同學出了什么毛病,好像我得整節課和他待在一起,看著他學習!有時候我很憤怒,沖他叫嚷,竟一點也不起作用,被他當成耳邊風。我訓斥他時,他居然還在笑!”這些學生想方設法引起他人注意,他們或許在學校里不能學到有價值的東西,卻能在課堂上剝奪別人的學習機會,可以使人發笑。
學生能夠逃避由他的行為帶來的責任。這類原因在班里的小團體中尤為常見。當我們嘗試接近這些學生時,他們會感到被威脅了。即使他們想認真讀書,遵守紀律,他們的同伴和一些家庭文化因素也會妨礙他們努力。他們感到進退兩難,如果按老師說的做就可能失去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角色,而這對他們來說也相當重要。
一個學生這樣解釋:一旦我把作業帶回家里做,周圍的人都會取笑我。我在家里無法做任何作業。這樣想的后果就是學生不再為自己沒做作業惹的麻煩而感到困惑。此外,這樣做也阻止了老師接近他們。
發生沖突的“好處”。沖突能釋放情緒,保持距離。心理學家認為沖突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一個人可以控制他與別人究竟能走得多近。那些不習慣于接受大人情感的孩子,會對我們的同情和關懷感到困惑。推開好心的老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造一些沖突。沖突顯示了控制權,從某種程度上講,沖突通常都是由一個人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的。教師想要學生遵守所謂重要的行為規范,而學生則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他們希望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情。如此,師生間的沖突不可避免。學生也許真喜歡沖突,或喜歡伴隨沖突而來的控制局面的感覺。
只有理解了問題學生行為背后的這些動力因素,再聯系這些學生的家庭和同伴文化背景,我們才可能對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我們在實施干涉之前,最好弄清楚學生做出這些出格行為的目的。
教師作用下的問題行為
一般來說,我們與那些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沖突和爭論都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參與雙方對問題的產生都做出了“貢獻”。也許,你會有所懷疑,因為你僅僅是按照你知道的最好的方式做你的工作,而學生看起來卻很享受他們制造的麻煩。然而,當你和這些學生談話時,你會發現他們感到自己被誤解了、被看扁了和被傷害了。通常,我們所遇到的這種困難都是在以下幾個情況下由你的行為或反應引起或惡化的。
你遺漏一些信息的時候。一個學生或許經常對你的幫助表現出沉默或對抗的態度。然而,當你了解到他之前被一個信任的朋友出賣了,并決定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不再相信任何一個幫助他的人后,你應該會釋然。
你心里做一些無用的假設時。你假設學生在權威面前終究要遵從你提出的那些你認為有益的要求,但是,如果學生發現反抗你的權威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自我保護手段時,你的假設就遭到了挑戰。
你沒做好事情時。當你做了或說了以后,結果反而制造出先前沒有的麻煩。比如,當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尊重時,或者當你要求學生完成超過他們能力的事情時,其實就是在為自己制造挫敗感。當你剝奪某個學生的權利、責難某個學生或者對某個學生做出他們認為無禮的行為時,你就可能制造出了一個“問題學生”。即使你有非常好的意愿,但當你誤解了某個學生時,你也可能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或者至少他不會與你合作。我們經常抱怨某個學生不懂感恩,不可理喻。事實上,在沖突面前,我們應該責問的不是“那些使我發瘋的學生做錯了什么”,而是“我究竟做了什么以至于情況惡化成這樣”。
多種視角看問題
經常聽到教師、家長說:“這些孩子怎么了?是什么使他們做出如此惡劣的行為?”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卻不知道學生也在問一個相似的問題:“老師和家長怎么如此不可理喻?”
為什么我們眼中的問題學生要那樣做?簡單回答,那就是他們所能做的事。或許我們會非常生氣和憤怒,因為他們的行為看起來太無理。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學生的角度就是他們只是在盡力做他們能做的事情。如果他們知道怎樣做對他們最好,相信他們肯定會照做。下面總結一些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
他們不知道老師期望他們做什么。
他們缺乏技巧和能力去完成老師想讓他們做的事。
他們渴望被關注、尊重和贊賞。
他們喜歡施行他們的權利和控制力。
他們對挫折有較低的承受力。
家庭或同伴群體的影響強化了他們的問題行為。
他們的生理或心理安全受到了威脅。
他們或是人身傷害、家庭問題的受害者。
他們感到太厭煩了。
他們可能有某種情緒、生理官能或學習上的障礙。
這些學生之所以存在問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問題行為,還在于我們如何解讀他們的行為。以下自問的問題也許對我們看待學生的問題行為有一定幫助。
學生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行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方法就是從別人的角度來調查事情。在任何一個沖突情形中,總是會有多種觀點。
他的家人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又能承擔些什么?因為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學生這種問題的影響者。
同學或好朋友又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通常,當孩子不能代表自己說清楚的時候,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則能通過表面很深刻地描述出整個事情的經過。
問題行為的背后發生了什么?在問題行為出現之前又發生了什么?什么樣的環境最有可能和這樣的問題行為聯系起來?在沒有實施問題行為之前,他們究竟反對的是什么?
這種問題行為的影響是什么?學生的這些行為會有什么積極或者消極的后果?一般來說,人們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方式,是因為他們喜歡由此帶來的某些好處。
改變學生的行為又會有什么結果?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討論由此而變好的方面,也要討論由此而變得更糟糕的方面。
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什么選擇?你看待這些事情的時候,想到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你在沖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你或許會發現你所做的一切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有些學生看起來非常難以合作。把學生的行為放到一個背景中來看,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為什么他們的行為如此難以改變,為什么個別學生會令我們厭煩,為什么他們要那樣做,或他們采用那些方式的目的是什么。或許,我們也能轉變自身觀念和態度,根本沒有必要與那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對抗。
另外,社會、學校、家庭過分重視知識教學而造成不少學生失敗經歷過多的事實,可以說是現行教育體制中最大的敗筆,也是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問題行為防不勝防的主要成因。教師只有在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的前提下,學習師生溝通藝術,努力克服過去在管理教育學生過程中習以為常的命令、控制、警告、威脅、訓誡、挖苦、揶揄、隨意的批評指責、不愿積極聆聽等有傷師生和諧關系的錯誤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導的真誠、接納、尊重、同感、傾聽等理念、方法與技巧,才能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與教育氛圍。一位優秀的班主任,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學校心理學家”,他生活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并與學生一路同行。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龍泉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