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榮華
2020年 3月 21日,隨著“江蘇教育發布”的官宣,“新冠疫情”背景下江蘇中小學春學期開學日期終于落地,師生又將回歸常規的教育和學習場景。
按照每學期 20周左右的常態,2020年春學期很特殊、非常態,“余額”很不足,是個“變量”。而教育目標和要求又是常態,反映在課程上是基本固化的,這是個“常量”。即使這個“常量”,因這次特殊的開學還會有“增量”,如課程中肯定會增加“疫情防控常識”“疫情應對與心理調適”“疫情應對與社會責任”等內容。
要在非常態的教學時間,完成常態的課程內容并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真有點難。如果再考慮到學生這個最大的“變量”:有的學生學習基礎扎實,有的基礎一般,有的基礎很差;疫情期間,有的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很好,有的效果一般,有的幾無效果;特殊的寒假,有的學生情態健康很陽光,有的情緒正常無所謂,有的情感焦慮需撫慰……這就難上加難了。解難,“不變”肯定不行,“變”才是唯一的有效應對。
如何“變”?又從何處“變”?這是一線的校長、教師和教研人員要直面的重要課題。災難突如其來,學校往往對應急狀態下的運行缺少系統思考和行為自覺,這就需要中小學提高學校應急運行水平,對學校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抓住疫情防控、災難教育、教學組織等關鍵環節,構建包括育人、管理和教學等三個維度的應急教育模式。
立德樹人宗旨不變。堅守育人宗旨不變,但內容要有微調并側重。要有針對性地加強以生命與健康、科學與理性、精神與價值等為主題的災難教育,讓學生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反思災難,懂得人類該如何敬畏自然、尊重科學。要加強責任教育,懂得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充分約束自我,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增強為國家和人類美好未來而奮斗的責任意識。
學校管理機制求變。以疫情防控和服務學生為重點,優化學校管理機制,進行網格式的工作部署,學校管理落小落細,確保疫情防控工作有效落實,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教育教學影響,提高學校應急狀態運行水平。要避免因疫情防控使學校系統功能出現部分癱瘓,影響學校整體教育功能的發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要針對特殊的學習時間和特殊的學習任務轉變教育教學管理方式,使學校工作在特殊性中保持連續性、系統性。
教學活動順勢而變。充分考慮這個特殊學期開學后學生學習環境的變化,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做好整體設計,努力做到教學內容不減、教學標準不降。要科學評估延期開學期間學生居家線上學習的效果,合理定位學習起點,使教學活動“心中有數”;要組織教師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開展“應對疫情影響”的深度教學研究,使教學活動“胸中有策”;要將課程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習特點,采用單元整體教學、專題模塊教學、微課教學、以練代學等多種課型,使教學活動“手中有法”。
疫情期間學校應急教育模式建構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新挑戰,面對新的挑戰,相信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有著足夠多、足夠好的智慧,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