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凌宇

摘 要 農技推廣既是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切實生產力的渠道,也是科技研究成果繼續創新和再創新的關鍵環節,是聯系科研和生產的紐帶。但隨著社會發展與農業生產需求的不斷增長,現行的農技推廣體系和推廣隊伍建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創新投入機制、實行推廣責任制度、創新推廣方式等措施,促進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農技推廣人才;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49
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成果與生產之間的橋梁,也是科教興農的重要措施,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是聯系政府和農民的紐帶,是實現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是掌握農村基本情況和農民基本需求第一手材料的人,是政府的喉舌也是農民需求的代言人。
發展現代農業根本上要靠科技,在技術服務需求特別是生產一線需求旺盛的發展要求下,在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特別是縣鄉兩級改革缺少有力抓手,建設缺少有力舉措的情況下,中央圍繞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進行部署并出臺相關政策。2009年,中央投入231.7億元,在全國農業縣實施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用于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培訓基層農技人員。2012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2019年,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仍為8項任務之一。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有6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近2/3沒有應用到生產領域,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基層農技培訓推廣力量薄弱。筆者利用工作機會訪談了來自全國各地1 013名農技推廣工作者,其中包括農技推廣系統負責人、補助項目管理負責人及農技推廣人員等,現對訪談結果進行總結。
1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經費無法保障
某些領導不重視農民的反饋意見,對農村的農業技術推廣缺乏定向和實質支持,實際工作難度較大。多地農技人員反映,農技推廣服務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不足2%,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基本只能保證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工資,存在著上級財政有預算,下級財政無法落實的尷尬局面。有農技人員反映,其所在地區市縣級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869人,年財政供給總額843.3萬元,人均每月僅809元,經費極其緊張。
1.2 基層農技推廣管理機制不健全,業務水平偏低
農技人員普遍反映,目前的管理機制缺乏有效的考評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是否開展服務、開展多少服務、服務質量如何都與個人的福利待遇不掛鉤,年度考核仍依照原有的企事業單位公務人員考核法,考核結果和農技推廣服務業績無關,且服務對象的評價意見并不納入參考范圍之內。推廣人員進村提供技術服務主要由上級領導委派,而不是主動服務,導致為農服務熱情不高,工作缺乏責任感和主動性[1]。
1.2.1 年齡與文化程度情況
此次受訪人員主要來自市(縣、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站、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綜合服務站、鄉鎮政府、大型農場等,以31~60歲為主,93.2%的受訪人員接受過高等教育,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584人,占全部樣本數量的57.6%。
1.2.2 崗位情況
此次受訪人員中,從事管理崗位、種植業、畜牧業人數共944人。如表1所示,多數在該工作崗位時間較長,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相關工作5年以上占總人數84.7%。受訪人員專業技術職稱分別為高級職稱223人,中級職稱412人,初級職稱和無職稱各188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學歷和職稱水平普遍不高,隊伍整體素質堪憂。
1.2.3 工作滿意度
對農技推廣隊伍整體履職能力滿意度一般及以下的占42.8%;過去5年培訓時間在3個月以下的占93.96%。推廣人員對自己工作滿意度較差,表現為工作需要每天風雨無阻地到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護理農作物,勞累、工資低、無補貼;任務重、時間緊、某些工作只能應付完成;事務性工作占比大等。江蘇省姜堰區沈高鎮農技員反映推廣站10年來沒有進一名新人,站里人才缺乏,青黃不接[2]。
1.3 基層農技推廣方式手段單一,服務效率偏低
1)有70%學員反映縣級以下農技推廣工作設施設備落后,釆用網絡手段的較少。江蘇省姜堰區沈高鎮農技人員反映其所在推廣站每人包3個村,一周查看3次蟲情上報,區農業局匯總分析各站上報的數據,作出農情判斷再返回各站。推廣站再發布,通過村里喇叭廣播或張貼在村里顯眼的地方,平均一個月發布3次。2)服務內容單調。推廣新技術少,難以滿足群眾需要。農民急需的科技服務和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只局限于產前、產中服務,而非常重要的環節如產后的銷售、加工、冷藏等,缺乏相應的服務配套設施。新技術、新產品的轉化率、普及率較低,約為40%。3)農技推廣與科研結合不緊密,科研人員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了解不夠,如連作障礙、對新出現的病蟲害的控制、植物生理障礙等生產難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有學員反映,20世紀國家和河南省結合試驗研究、推廣和教育培訓,整合了120多個縣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今大多數推廣中心已不能正常運轉,其中一些又私設分支機構,人員冗雜,資源分散[3]。
2 改進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對策建議
2.1 健全管理機制,提升隊伍整體素質
1)實行推廣責任制度,明確人員職責,量化工作指標,強化農技人員的責任意識。2)制定切實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將推廣業績、試驗示范開展、農民滿意度等情況納入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評選先進、工資晉升、職稱職務評聘等待遇掛鉤,激勵農技人員努力提高服務效能。3)建立農業生產人才培養機制,并納入年度考核指標。加強培訓,開發教學目標簡單、教學內容簡明、教學方式簡約的課程體系。突出現身說法和操作示范,多用觀摩和動手教學方法,把培訓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或示范園供學員現場交流體會。
2.2 創新推廣方式,提升推廣服務效率
2.2.1 辟建示范園區,實現技術直觀化
完善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由農技推廣單位承擔技術指導任務,由高級農藝師擔任技術顧問,尋找當地先行發展的種植大戶、合作社或協會組織進行示范引領。在做好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同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戶到基地現場觀摩交流,讓農戶直觀地了解新型農業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使農技推廣的說服力大大增強。
2.2.2 搭建網絡平臺,實現服務網絡化
借用互聯網發布農作物病蟲害情況預報,用手機普及病蟲害防治知識,通過微信、短信發送信息,幫助農民及時防治病蟲害;組建農業技術推廣QQ、微信群,推廣農業技術,邀請農業專家、科技示范戶互動交流,在群中發布預報信息等。
2.2.3 謀求經濟組織合作,實現力量多元化
鼓勵其他經濟實體如科研單位、涉農企業、中介組織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參與農技推廣服務。支持農技推廣部門與科研院所聯合申報項目,重點就當地生產中存在的生產問題聯合相關專家開展研究,解決基層農技人員技術力量薄弱和科研院所與生產實際脫節等問題。
2.2.4 了解農戶需求,提升服務針對性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應定期組織農業種養大戶、相關農業協會及受訓人員進行實際調研,根據他們的需求制定推廣方案。對推廣對象的遴選要細、準,根據種植戶栽培水平、技術需求等差異開展針對性培訓,如將農業生產人群分為普通農民、新型農民和農業技術管理人員等。農技研發和推廣要與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培育特色產業新品種,打造地理標志產品。
參考文獻:
[1] 雷金繁.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機推廣,2018,31(9):6-7.
[2] 趙媛媛,鄭紅維.河北省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發展障礙因素分析[J].農技化研究,2014(4):229-233.
[3] 孫嬋,劉曉紅.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三農論壇,2014,31(11):11.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