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清
習近平知主席曾在講話中說過:“工匠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量。”而目前高職教育中忽略了其重要性,缺少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在學生思政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基礎的同時,還要結合工匠精神加以引導。在現代化高職思政教育中要深化工匠精神教育,為社會職場培養有道德素養、有職業能力、能吃苦、能耐勞的人才。
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職業道德與創新精神,這也是目前現代化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剛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匠精神逐漸被社會人群所遺忘,從長遠的社會發展來看是很不利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從學校教育抓起就。高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品質培養的重要課程,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還要引入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從而滿足當前社會對工匠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要作為現代高職學校對學生教育培養的重點內容,因為工匠精神不僅代表著一種專業態度,更是學生能力和品質的體現。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育基地,每年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具備高技能的人才,這些人才絕不能只擁有高級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高職院校不能按照工人和技術等最低標準對學生進行要求,要在創新發展的職業教育理念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高職學校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職思政教中,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還能有效將學生打造成社會需要的工匠人才。所以在高職思政中加入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不只是增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更能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為學生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在職業中的作用
從工匠精神的內涵而言,創新、嚴謹、道德、專業、敬業、無私、奉獻等品質都是社會各行各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當代高職院校畢業生作為我國對口職業崗位的主要力量,在日后的工作中更應該具備工匠精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出現了部分急功近利、追求安逸生活、不愿吃苦的高職學生,這種浮躁的心態必然是自身進步與長遠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高職學生本身就是我國應用型人才的中堅,如果他們僅僅擁有技術而喪失了工匠精神的話,社會的職業崗位效益會受到很大的沖擊。無論高職學生日后所從事的行業類型,職業崗位都會需求吃苦耐勞、具有專研精神的人才。可見工匠精神在學生職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態度是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核心。精益求精對學生的思想引導里,要求學生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培養了高職學生在日后職業中的專研精神,幫助其在具備職業能力的同時獲得更高的職業素養。中國很多的出名企業家能夠擁有現在的成就都得益于工匠精神。比如格力空調的董事長董明珠,在充滿商機的市場中沒有喪失理性而是選擇沉淀自我,不斷創新專研空調的功能最后在中國的市場打開了格力品牌的大門。高職畢業生需要在未來的職業做出成績不能急功近利,要擁有工匠精神對待每一件事情都精益求精。我想具備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必然會在其職業生涯中創造出不凡的工作業績。
(二)相互融合培養高素質學生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并對我國社會有一定的了解。思政教育是高職學生在職業教育之中必須要完成的道德性教育,其中包含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治思想教育等多個方面,理想和信念是學生人生目的的體現,也是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道德思想是高職學生的行為規范和職業操守。現代化教育背景下,社會需要創新型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如果參照傳統的思想課程培養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高品質、有道德、職業操守已成為未來職業的基本要求,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才能成為新時代下的高素質人才。
工匠精神與高職學校思想課程相互融合,可以盡早在學生心中建立創新專研,精益求精的高尚品質。學生在思想課程中不僅可以培養道德品質還具備了對困難的挑戰精神,在日后的職業工作能夠做到精益求精。高職學校不同其他學校,更加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所以高職學生更要具備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所包括的精神內涵與高職院校思想教育目標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兩者有效融合教學,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成長為經濟社會建設要求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確保學生畢業后具備基本職業素養。同時另一方面,在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提高對職業工作的挑戰性,從而推動學生從基層職業技術走向更高的職業舞臺。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學是順應當今社會人才需求的關鍵,在此教育下學生不僅可以具備高技術職業能力還能成為高素質人才。高職學生在中國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
二、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融合教學的現狀
(一) 高職思政教育沒有培養學生理想信念
目前的高職學生在剛進入大學后,找不準自己的目標定位而且惰性思想重,對未來職業計劃也沒有安排。高職學校對學生思政課教育尤為關鍵。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對高職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學生感受不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意義。思政課程的內容和實踐教學大多都是形式上的,這不僅會降低實際教學的效果,還無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責任與擔當。高職思想教育課程如果不能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理想信念,畢業后的學生就會遇到人生的迷茫期,不但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甚至可能表現出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對社會公眾和道德環境產生影響。所以高職院校課程組要重視對學生思政的正確引導,完善學校思政教育體系,確保學生課程具備實質效果而不是走形式。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本質是為高職學生日后的職業發展和成長服務,但是目前高職學校在學生的思政教育中更多只是理論教學,并沒有讓學生親身感悟與實踐。這也就導致了高職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所以學生對自己職業認知沒有清楚的定位,無法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思政教學沒有體現真正的價值
根據統計學生對高職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專業課程。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工作中應用思政教育的實際意義也不明確,讓學生誤以為學校的思政教學工作只是簡單地心理健康與道德培養的教育。學校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學生思政教育和專業技術教育工作的時間,也就浪費了思政課程的安排。最終會導致學生根本不重視思政教育課程,甚至出現敷衍學習、忽略考試的行為。學生態度的問題不僅與自身重視程度有關,還與學校思政教學制定的欠缺有著很大關聯。高職院校沒有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重視,并且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安排也不夠完善。比如,學校對學生平時思政作業、實踐作業的監檢查過于輕松,思政課程學分過低,思想道德教育走形式不務實等等。這些因素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只是心理課程,道德理論,所以思政課程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得以體現。
(三)思政教學中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少
雖然高職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的內涵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過少。從一定角度來看,兩者之間關系緊密但是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高職思政教育學生基本的道德情操、職業操守、理想信念;而工匠精神要培養學生在職業中要做到精益求精、創新專研。無論是思政教學還是工匠精神的培養都能幫助學生在未來職業中更好的實現個人價值。而目前社會中的應用技術性人才最寶貴的品質就是工匠精神,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只是簡單的道德品質、職業操守了。所以高職思政教學中要尤其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來幫助他們提前適應社會職業需求。
三、以工匠精神深化高職思政教學工作
(一)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學體系中
高職院校要針對性地結合工匠精神的內容與學生特點,有效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學體系中。學校要召開會議商討關于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現有的思政教學中,并且要制定相關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比如,學校可以推出關于工匠精神的座談會、宣傳會等,也可以通過素拓加分的形式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高職院校在將工匠精神融人到思政課程中時,首先要確保思政課程具備一定深度的職業信仰教育、學生職業心理以及道德品質教育。學校在此基礎上引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可以達到深化教育、有機教學的效果。思政教學體系要不斷根據學生學校效果進行調整改變,教師要通過最佳的教學方式將馬克斯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傳達給學生。
高職學校思政教學體系中不能強行融入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教學,要考慮課程的階段特點與目標效果。只有實現思政教學與工匠精神的有機融合,才能最大化的幫助高職學生培養創新品質,專研能力,以及基本的職業素養,從而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二) 實踐工匠精神教學工作
高職院校要落實工匠精神培養課程中的實踐活動,制定嚴密的學生考核制度。教師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絕不能是疲于表面,走形式的,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高職教育應該本著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綜合本領的原則,深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并讓學生親身去親身實踐,體會精益求精、刻苦專研、創新的過程。高職院校可以聯合企業進行雙方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學生提高更多的實踐平臺,提前讓學生了解到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應具備那些品質。思政課程與工匠精神教學不能單是書面形式,老師講授,而應該讓學生實踐才能更高效的落實教學工作。
最后我就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進行總結。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而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性人才的搖籃,其思想課程的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基本道德素養的培養,還有重視實踐教育。工匠精神是高職畢業生的重要職業素養,與思政課程有著高度一致性,兩者融合能夠培養出社會價值更高的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